涂在友 朱峥 徐士欣 朱鹏
摘要: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制造业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生产新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服务业和制造业已经进入高度相关和互补的阶段。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宿迁市为例,阐述了两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造成宿迁市两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制造业层次较低、资源配置不当等。同时,还对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宿迁市制造业联动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联动发展;宿迁市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15—02
0前言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逐渐起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宿迁作为江苏省相对落后的三线城市,如今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和产业节后调整依附于知识和技术的投入,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制造业的“飞轮”。因此,研究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依据
生产性服务业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有了一定显著成果。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逐步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其看法不一,但大致形成共识: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它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并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重要的行业和部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此英法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问题。国内外许多学术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又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附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对于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由于理论界对于两者关系、地位的认知差异,现有的互动关系可归纳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关于上述四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目前学术界的总体看法是:“需求遵从论”和“供给主导论”侧重于问题的一方面,缺乏全面和深入的剖析;“互动论”更切合实际,“融合论”则反映着未来两产业的演变趋势。
2基于产业升级的宿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2.1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末,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13.7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28.6%,占GDP比重为11.2%。宿迁市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856亿元和32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比“十五”末下降1.9个百分点。软件业务收入11.2亿元,是“十五”末的15倍。宿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总量上,而且还体现在企业实力上。经过内培外引,全市相继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十一五”末,宿迁市软件收入超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21家,比“十五”末增加了16家;新批省重点物流企业5家,主管业务收入超亿元的物流企业4家:全市融资担保规模超亿元以上担保公司18家,占62家担保机构总数的29%。同时,宿迁市的平台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一批各具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基地、临港物流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等发展迅速,诸如一批会展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的泗阳杨树节、泗洪螃蟹节、沭阳花木节、骆马湖渔火节等,这些物流基地辐射范围广、集聚效应强,为产业和物流业互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平台。不仅如此,宿迁市也成功创建成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21家。
与此同时,宿迁市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态势,制造业经济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7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比全省增速高8.0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九年保持20%以上,连续八年居全省首位。按企业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增长21.6%,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28.7%,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8%;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企业增长25.3%,小型企业增长19.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21.8%,重工业增长18.6%。全年工业用电量79.9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0%。而支柱产业的优势依然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其中酿酒食品业发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8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1%,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1%。机械电子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同步发展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对此本文将展开论述,着重分析两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两者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2.2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宿迁几年来经济基础得到明显加强,工业经济增幅较大,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涌现出酿酒和纺织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既是经济新增长点,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表1显示了2006~2011年宿迁市产值结构变动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和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宿迁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的47.7∶30.8∶21.5调整为176∶45.0∶37.4,二,三产业占比2006年相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因此,不难看出,宿迁市已经进入起步加速阶段。对照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十二五”时期的后四年,宿迁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将要提高2.02个百分点。宿迁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产业的占比一直以来就很大,所以,提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并非要做小农产业,而是把二,三产业做大做强。随着宿迁市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6个省级南共建工业园区,15个省级特色产业园等发展平台的迅速壮大,以及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这些举措都为推动宿迁市二、三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增长10%,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26%、20%、13%,包括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业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长达21%,房地产业增速为3%左右,由此,不难看出,交通运输邮政、金融业、服务外包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较大,这些行业都为相关的制造业提供了高质量高保障的中间服务,使得宿迁市制造业能够稳步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宿迁市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表中可以看出,宿迁市主要传统工业行业如食品、酒和服装业等增长速度较快,说明宿迁市工业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与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制造业,如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产值上有明显的正相关。宿迁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成为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大后盾,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才确保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稳步提升。
2.3以产业联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宿迁市制造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宿迁市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宿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价值也在同步增长,这说明了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发展的双向因果关系。但是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中还存着一些不足之处。
2.3.1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但发展总量仍然不足
从文2.2中2011年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在30%左右,徐州、连云港等同类城市比重均达40%以上。由于宿迁建市刚满20周年,经济发展速度与徐州等城市相比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起步也较晚,因此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还未进入成熟阶段。
2.3.2从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各类行业的增长速度也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运输邮政业、金融以及新兴产业服务外包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而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仅为3%。租赁和商务服务水平较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仅达到徐州的1/3。
2.3.3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工业产值增加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总额也应同步增长。从表3可以看出,2007~2010年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增加值比值逐年增长,但增速较缓。虽然,金融业上涨趋势较明显,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优势并不明显。
2.4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2.4.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大力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业态与经营模式
在此过程中,宿迁市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因此,需要优化传统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与此同时,本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还应加大科技在服务业中的比重,通过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多方位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从根本上优化宿迁市现代服务业。
2.4.2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
由于宿迁市发展起步较晚,市场体制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尤其在生产性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交通运输、软件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基本处于垄断地位,进入门槛较
高,从而,导致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高度关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其加大扶持力度,降低门槛,适当放宽市场制度,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进而积极推动宿迁市制造业的良好发展。
2.4.3实施人才战略,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宿迁市想要跳出经济“洼地”,必须先摆脱人才“洼地”。宿迁服务业能否在未来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人才将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宿迁市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奖惩机制,加大对人才及其队伍的资金投入,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宿迁发展,从而最终加快宿迁经济发展的速度。
3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宿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着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所以,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三线城市,宿迁市也正在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一方面,宿迁市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拉动了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另一方面,宿迁市不断优化的服务结构,强化了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二者可持续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孔德洋,陈守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角色与路径[J].经济论坛,2008,(5):5256.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