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姬++于丹
摘要: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由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佳木斯市区、牡丹江市区、大庆市区、尚志市、双城市、五常市、方正县、宾县、巴彦县、肇东市、安达市等13个地级市市区或所辖县(市)组成,其构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的建立有利于省内现代产业体系优势互补、区城服务网络的共建共享。
关键词:一小时经济圈;联动效应;区域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64-02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应运而生。
一、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的构建概况
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由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佳木斯市区、牡丹江市区、大庆市区、尚志市、双城市、五常市、方正县、宾县、巴彦县、肇东市、安达市等13个地级市市区或所辖县(市)组成,该地区是黑龙江省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其中以2012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市相关数据为例4市的土地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7.1%,常住人口2 136万人,占全省的55.8%,地区生产总值7403亿元,占全省的54.1%,地方购买力平价174.5百万元,占全省的54%,由此可说明,经济圈内的城市对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性。
(一)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构建的总体目标
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是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一小时左右(100公里)交通里程为半径组合的城市群,涵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5个城市及其辖区。其发展的目标为:第一,区域目标。联合哈尔滨等5市组成城市群,集合优势,密切合作,统一发展,合理分工,协调运作,构建区域经济体系。第二,城市目标。哈尔滨等5市按照经济圈的战略目标和规划着力发展城市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开辟经济园区,加快城市化建设,统筹城乡平衡,优化人居与投资环境,构建城市经济圈,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第三,科技目标。整合黑龙江省科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业归类,聚集力量,交流互补,综合利用,共同研发,自主创新,创立知识产权,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型的科技人员,铸造强力的科技队伍;推动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提升区域经济的科技水平。第四,经济目标。融合哈尔滨等5市经济,统一规划土地资源,地域分工,梯度发展,构建工业、农业和商业区位;调整三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产品为中心、效应为目标,提高产业贡献力;协调消费、投资,强化内需力培育,降低区域经济对外依存度;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平衡各种经济关系,打造区域品牌。
(二)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的基本模式
1.点轴式空间结构
都市经济圈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点轴理论。点就是城市,轴就是公路、铁路或水路。点轴理论最早是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的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 (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由此可见,交通条件的完备是都市经济圈构建及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2009年开始,黑龙江省陆续建设由哈尔滨—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3条客运专线,设计时速最低250公里,竣工后将使得从哈尔滨市区到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3市的通行时间缩短为1个小时左右。这就为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的构建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2.聚集式产业结构
哈尔滨等13(市)县产业种类齐全,支柱产业突出,并且具有同质性的特点。按照产业聚集理论,集合同类产业构建“钻石型”产业集群,并在组织形式上集团化,构建如化工集团、机械制造集团、矿业集团、酒业集团、旅游集团、农业集团、教育集团和科技集团等专业化的产业集团,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为网络”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在产业集群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产业复合生态系统,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等。在产业聚集中收缩上下游产业,集中产业区位安排,形成产业园区,开展基地化生产进而构建产业园区联合体,开展一体化经营。
3.主体化功能结构
城市主体功能表现为对周边地区与经济的主导作用,哈尔滨市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应当培育和凸显技术、信息、集散、管理、服务和创新6大中心功能,发挥对整个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的引导作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和佳木斯5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主体功能,一是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发挥次级“六大中心功能”,引导辖区经济发展。产业主体功能则表现为产业优势与引导作用,如哈尔滨市产业在旅游业、新材料和科教等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齐齐哈尔市在酒业上占有绝对优势;大庆市在石油业方面具有强劲优势等。因此,哈尔滨等5 市凸显各自的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在强化主体功能中要兼顾主体功能和辅助功能的有机结合,形成主体功能突出、功能错位分布的区域经济功能结构,促进人与地域的同步繁荣。
二、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联动效应研究
(一)构建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联动的基本要素
1.社会资本因素
极化一小时经济圈,实现城市资源互补共享。现代社会在相对的区域里出现的整体经济格局和现代大交通体系,已经打破了传统时代的区位价值与区位观念,特别是现代“信息城市”与“网络社会”、数字化区域及汽车等新事物的发生,使生存空间、生产空间、物流空间、就业半径和社会区位意义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对区位的理论认知。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虚拟区位空间概念存在的条件下,相对而言的一定范围内的区位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整合在整体运作成本之中的,有些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因此,面对现实社会的高速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区位认识观,创造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人文区位观”。
现代社会的“新人文区位”的价值表现在政策、社会风尚、政府清廉、精英群体的社会意识、社会文明程度、人际关系、旅游文化、文化时尚、消费方式、生活质量、生活习惯、空间价值、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因此,通过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的构建,强化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全面依赖关系”,将广阔的非主城区建设用地纳入到黑龙江省经济圈的有效使用范畴中来,为经济圈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间。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复合共生关系,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各结点城市为支点,形成经济圈内各种要素的竞生关系网。在竞争共生的关系中,各结点城市突出其在经济圈中的分工,强化其关键功能,在区域联动和经济圈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具优势的差异化城市发展轨迹。
2.经济资本因素
首先是以产业联动促进城市区域联动。城市区域产业联动是指城市区域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竞争、联合发展、相互共生。区域产业联动可以包括不同区域间相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区域产业联动必须顺应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转换、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区域、要素资源等关联互动的壁垒与障碍,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积极开展高效的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促进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寻求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有限的资源供给范围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优效率,形成以区域间产业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过程。
endprint
在黑龙江省一小时圈内,区域产业联动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经济圈内形成城市间的分工,以市场为媒介使资源要素在经济圈的城市网络体系中合理流动与分配。这种专业化的城市间的水平分工不仅体现在不同的产业的互补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也同时反映在相同产业的错位竞争上。
其次是促进“区域性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黑龙江省一小时圈来说,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产业类型的升级,也不仅仅是谋求经济圈内整体产业的高附加值、推动资本及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圈内各城市的可持续的良性高速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和发展的方法手段。黑龙江省一小时圈可以从5个方面(即空间整合策略-循环社会型发展战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业与新兴产业并举策略;特色产业强化发展策略;产业辅导型发展策略;强化指导传统产业推动型升级策略)着力推动“区域性产业结构升级”,以形经济圈区域联动的良好经济优势。
(二)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产生的联动效应
1.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构建的直接效应是推动哈尔滨等5市一体化发展,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优化配置科技、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克服行政区所产生的种种局限性,从而做强做大黑龙江省经济的“心脏”。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的成功启动和有效探索,必将对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经济圈的构建产生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有望在创新型城市群建设中取得突破,从而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优化黑龙江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黑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的构建结合了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了完善城市的总体规划,实行科学引导,有序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准确塑造城市特色,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交通能力。要按照国家规范标准统筹规划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实现口岸向内地延伸;加快推进铁路和新机场建设,改造跨国通道网络,培育“临空经济”,通过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网络的完善,把黑龙江省建成集水、陆、空于一身的立体交通枢纽,满足人流、信息流、物流的发展需要。
同时,也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提高了居民消费层次。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消费的支付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医疗、就业、教育、养老等与人民群众联系密切的民生问题,使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促使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3.丰富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发展模式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城市群建设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而且在实践中也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探索,其中既有跨省市的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也有省内若干城市集合而成的多个城市群模式;既有国家批准建立的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也有地方民主协商建立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多层次多角度的城市群试点,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和有效发展模式,我们相信,富有创新精神的黑龙江省人民一定能闯出一条基于民主协商和合作共赢的城市群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吴新文,罗阳辉.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研究[J].经济论坛,2011,(11).
[2]王海嵩.加快构筑“一小时经济圈”,推进牡丹江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J].统计与咨询,2009,(4).
[3]虞锡君,肖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特征及其效应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 安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