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46例疗效观察

2014-12-17 05:30:48亓秀娟高淑红
中医药信息 2014年2期
关键词:申脉照海肌张力

亓秀娟,高淑红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足内翻是中风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多出现于中风患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偏瘫肢体,患侧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逐渐增高或进入痉挛期,致残率较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悲观厌世。笔者对中风后足内翻进行了针刺疗效的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均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2012年1月~2013年3月的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或颅脑MR确诊为脑血管病,脑出血17例,脑梗死29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46岁,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56.34±12.64)岁;病程为(47.54 ±11.21)天。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版。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偏瘫下肢有足内翻。

1.2.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病程在90天之内(含90天);年龄40~80岁之间;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后遗症;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者;无其他急性疾病及严重并发症者。

2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醒脑开窍组方[1]基础上配合患侧申脉、照海穴。

操作:针刺选用华佗牌0.25mm×40mm毫针,内关: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1min;人中:由下而上向鼻中隔上斜刺0.5寸,施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向后与皮肤呈45°处斜刺1~1.5寸,予提插补法,致下肢抽动3次;极泉、尺泽、委中均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法,至上肢或下肢抽动3次;风池、完骨、天柱行捻转补法后留针30min,行平补平泻,针感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申脉直刺进针1~1.5寸,行捻转补法,照海直刺进针1~1.5寸,行捻转泻法,以局部酸麻胀感并向足背部放射为度,或患侧足背屈、外翻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评价

3.1 疗效判定标准

3.1.1 中风后足内翻的症状评定 采用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包括:1)静止;2)足轻旋外;3)用力旋外;4)足轻内收;5)用力内收;6)足轻背伸;7)用力背伸;8)足轻内旋;9)用力内旋;10)足跖屈。以上10项若两侧肌力、肌张力和运动无显著差别为0分,患侧肌力、肌张力和运动减弱为2分,患侧肌力、肌张力和运动丧失为4分。得分越低,症状恢复越好。

3.1.2 肢体运动功能测定 采用 Fugl-Meyer评价法来评定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3.1.3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 采用Barthel指数(BI)记分法Barthel指数标准包括十项内容: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床椅)、活动(步行)(在病房及其周围,不包括走远路)、穿衣、上楼梯(上下一段楼梯,用手杖也算独立)、洗澡。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程度分为 0、5、10、15分四个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

足内翻症状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测定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于患者入院时记录1次,治疗2个疗程后再评估1次,并予以记录。

3.2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治疗前后患者足内翻的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患者治疗后足内翻的症状积分值有所下降,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足的痉挛程度。

表1 治疗前后患者足内翻的症状积分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足内翻的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n 治疗前 治疗后46 32.30 ±2.96 22.65 ±2.17*

4.2 治疗前后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 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患者治疗后Fugl-Meyer分值增高,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能较好的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表2 治疗前后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n 治疗前 治疗后46 15.34 ±1.86 25.67 ±2.54*

4.3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n 治疗前 治疗后46 40.70 ±14.33 63.70 ±21.34*

从表3可以看出,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ADL)分值增高,治疗前与疗后自身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5 讨论

足内翻是中风后偏瘫步态常见症状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久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筋脉失养,导致肢体内侧拘急而外侧迟缓。正如《难经·二十九难》云:“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足内翻的病机可概括为阳缓而阴急。李东垣将中风分为三个层次:“中血脉则口眼歪斜,中腑则肢节废用,中脏则性命危急”。足内翻以肢节废用为主要表现,属“中腑”层次。本病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开窍醒神,调理脏腑阴阳平衡,气机调畅,升降有序,使气血运行如故。醒脑开窍针刺法组方中极泉、尺泽、委中三穴为疏通上下肢经络的有效验穴,笔者在临床及科研过程中发现,针刺此三穴缓解肌肉痉挛的即刻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训练,达“足受血则能步”。《类经·口问十二邪之刺》云:“卫气之行于阳者自足太阳始,行于阴者自足少阴始,阴盛阳衰,所以为欠。故当泻少阴之照海,阴跷所出也。补太阳之申脉,阳跷所出也。”《素问·调经论》云:“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选取通阴跷脉的八脉交会穴照海穴和通阳跷脉的八脉交会穴申脉穴针刺,补申脉可刺激腓骨短肌的收缩,泻照海可缓解胫骨后肌的痉挛。补阳泻阴,从而调整足部阴阳相对平衡。两组穴位配伍应用可促进患足局部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紧张,通利关节,加强足的稳定性,缓解足内翻症状。

中风后足内翻多因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是一种异常的运动模式。多因足跖屈肌群张力增高,足背屈肌群张力相对减低,从而导致肢体内外侧肌张力失衡。因此治疗时需针对性兴奋足背屈肌群,提高屈肌张力,抑制跖屈肌群,从而调节肌张力平衡。现代研究表明,申脉、照海穴治疗机理与其解剖位置有关。照海穴位于足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深层有小腿内侧皮神经的分支、胫骨后肌腱及三角韧带。刺激该穴可促进胫神经恢复,使胫骨后肌肌张力降低。申脉位于足外踝尖下方凹陷处,深层分布着腓肠神经,针刺该穴可刺激支配腓骨短肌的腓浅神经,从而使腓骨短肌收缩屈踝关节。针刺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外周刺激,可以不同程度的激活受损脑细胞,改善颅内及周围血液循环,促进脑神经恢复,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从而缓解中风后足内翻症状[2]。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可以促进足外侧肌群肌肉力量的恢复,同时还能降低足内侧肌群肌张力,缓解痉挛状态,促进患侧肢体肌力的恢复,是治疗中风后足内翻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187.

[2] 朱现民,张敏.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多样化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3,41(4):130-133.

猜你喜欢
申脉照海肌张力
照海穴的临床运用概况※
针刺治疗霍纳综合征验案举隅
钢结构工程管理实践分析
中华建设(2019年9期)2019-09-20 06:44:50
揉照海,治失眠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2-12 15:32:36
浅论针刺申脉、照海治疗失眠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析申脉穴及其常见配伍的病症谱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请您诊断
放射学实践(2015年2期)2015-02-14 05:38:58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