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东
摘 要:为了呼应有关体育教程的改革还有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的相对公平,一些学校引进了体育分层分类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施该方案的时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重要体现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小、课堂时间有限还有班级人数较多等方面。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学校还需要从目标、评价体系还有上课的方式、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着手。
关键词:分层分类教学;学校的体育;策略实施
体育分层分类教学顾名思义是包含有两种意义所在的,一种是分层教学,该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还有不同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来对教学目标进行规划,并且在教学方法中有一定的区别度;另一种便是分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便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年龄这些方面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理,以培养和促进学生喜欢运动的兴趣。体育分层分类教学就是把这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分层分类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消除以前由于自身运动不佳而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挫败感,还能在自身训练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潜能。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的研究非常少见,因此,加强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的研究十分必要。下面就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的策略实施进行一些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可以明确看出,该章程对各个阶段的运动水平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在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分类,提出了准确的目标,为体育教学指出了方向,为分层分类教学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计划,提出相对有层次的目标。比如说学生在学习一项运动技能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将目标划分为“技能提高”、“技能掌握”和“技能体验”三种不同的等级。这样做不仅能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能使得学生的心理达到平衡。
二、针对性指导
针对性指导就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基础来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分层分类教学法是需要有一定相对性的学习指导经验,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情况发生了改变,那么该指导方案也应该相应改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逐渐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准确把握分层分类教学的进程。
三、建立分层评价体系
纵观多年来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和方针,都未具有层次性的评价体系。尤其是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未显示出其有关同一年级学生的层次性。用通俗的话来说便是同处于一个年级的学生,无论他是高矮胖瘦,无论疾病与否都用一个标准来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这样看来学校就缺少一个较为公平的分层体系,照此下去,就会使得学生有所不满,无法起到对学生的激励还有引导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想要将分层分类教学运用到实践中,首先要做的便是建立一个较为健全的分层评价体系。
在建立该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之间的不同对象的比较减少,保证该体系不会让学生的积极性锐减,不会使学生的自尊心收到打击。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每类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与其他同学互相追赶,这样能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评价。
四、全面分析学情
在学生之间不仅有一些具有先天性遗传差异的学生,也有在后天的学习成长中由于所受教育不同而产生差异的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因为年龄不同而产生兴趣爱好和认知方面的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也会因为体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产生一定的差异;处于同一个班级中的同学也会因为一些原因使得学生产生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再制定相对更为合理的计划。
五、自主学练
在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会因为各种不利的条件而阻碍自己的教学构想。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自主练习中,分层分类的实施教学就会变得更为简单。“自主学练”这种方法体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能够让教师制定有层次的、有分类的教学计划。在分层上,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练习,这样就可以让教师避免盲目的制定计划。在分类上,学生能够主動的投入到学习中,使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结出教师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出发才能将分层分类教学落到实处。
结束语: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由此分层教学成为广大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总之,分层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并非是一种机械的、僵化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动态的,学生能力是动态的,是随着课堂教学而发展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把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港. 体育教学中分类指导与分层教学的应用[J]. 体育与科学,2001,05:77-78.
[2] 庞彦杰,庞会岩,曹春英,梁占锁. 分类指导与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0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