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常用救护技能培训研究1)

2014-12-16 08:23费素定王小丽陈井芳
护理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农村居民条目

费素定,王小丽,陈井芳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部分[1]。目前,我国的公共事业从业者(如警察、司机、机务人员等)急救教育和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公众培训的覆盖面有限,尤其是农村社区常用救护技能培训处于空白状态,获得院前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和广播,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系统性[2]。本研究在对宁波市农村居民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122名农村居民进行了常用救护技能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9月16日—11月14日,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宁波市江北区农村122位居民(包括费市片社区农村居民、应嘉丽园农村居民、庄桥中心小学四年级家长、绿苗幼儿园教师及保育员)进行常用救护技能免费培训。

1.2 培训内容 采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指南》作为培训教材,从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入手,内容有:①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包括异物梗阻识别、成人自救互救、儿童婴儿急救;②院前心肺复苏技术,涉及意识、呼吸和心跳的判断、胸外心脏按压、手法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以及复苏的有效指证等;③创伤四大技术,如创伤止血、伤口包扎、骨折现场固定、搬运原则和方法。

1.3 培训地点和时间 选择社区活动中心、学校和幼儿园多媒体教室作为培训的场所。根据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授课时间。农村居民08:00开始,小学生家长13:30开始,幼儿园教师16:00开始。授课时间均为3学时。

1.4 培训方法

1.4.1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讲解、操作示教均有各自的优点,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例如,在讲解心肺复苏时,教师边应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边在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示教,中间穿插操作录像,留下部分时间由学员回示和操作练习。这种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形象、生动,加大了培训的信息量,提高了学员学习兴趣。

1.4.2 案例导入 在讲解每一项内容时,以真实的案例进行导入,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学习常用救护技能的必要性,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1.4.3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讲解气道异物梗阻后,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学员一人扮演病人,教师扮演救护员,把气道梗阻的表现、呼救求援、海氏手法进行情景再现,有利于学员急救技术的掌握。

1.5 培训教师选择 培训由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名从事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教师担任,2名教师均接受过系统的红十字急救教学培训,具有中国红十字救护师资证书,长期担任宁波市红十字会的救护培训工作。

1.6 评价方法 培训前后采用自制问卷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学员的基本资料;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对培训的评价。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是否为外来务工人员、是否参加过院前急救培训等条目。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问卷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行编制。院前急救知识部分由15道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答对1分,答错0分,总分15分。院前急救态度部分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完全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不确定”计3分,“不太同意”计2分,“完全不同意”计1分。总分25分,分值越高,表明院前急救态度越积极。院前急救行为部分共7个条目,均采用Likerts 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一定不会”计1分,“不会”计2分,“不确定”计3分,“会”计4分,“一定会”计5分。总分35分。对课程的评价包括本次培训收获、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6个条目组成。均由学员匿名独立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学员培训前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95.9%;培训后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96.7%。

2 结果

2.1 学员的一般情况 122名学员,男36人(29.5%),女86人(70.5% );年龄37.5岁±1.3岁,21岁~30岁6人(4.9%),31岁~40岁82人(67.2%),41岁~50岁14人(11.5%),51岁~60岁13人(10.7%),61岁~70岁7人(5.7%);文化程度:小学16人(13.1%),初中/高中78人(63.9%),专科及以上28人(23.0%);职业:农民84人(68.9%),工人12人(9.8%),教师20人(16.4%),个体经商6人(4.9%);本地居民106人(86.9%),外来务工人员16人(13.1%),均未参加过院前急救培训。

2.2 农村居民救护技能培训效果(见表1)

表1 农村居民培训前后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比较 分

2.3 学员对培训的评价 参加评价的农村居民中,大多数对培训表示满意,认为培训收获大。见表2。

表2 农村居民对救护技能培训的评价(n=118)

3 讨论

3.1 救护技能培训能提高居民知信行水平 表1显示,培训后农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较培训前显著提高(P<0.01)。本研究对农村居民培训时间为3学时,75.4%居民评价培训课程收获多;83.1%认为内容适中,84.8%认为培训时数合适。说明气道梗阻急救、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四大技术的培训并不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经过培训的农村居民可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利用其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病人进行急救,从而降低院前病死率和伤残率。

3.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效果好,但对教学场地和师资设备要求比较高 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本次培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仅占23.0%。授课时多媒体教学真实案例导入,理实一体、情景模拟教学、操作训练,提高了居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83.9%的居民认为教学方法优良,并达到规范的急救技术水平。然而急救培训对教学场地、培训人数、时间、师资、设备等要求比较高[3]。

3.3 对农村居民常用救护技能培训需建立长效机制 参加培训无广播设备,目前农村需挨家挨户通知,人员组织较为困难。本市外来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人数高达43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43%,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4]。这些人大多租住在农村居民的房子,分散在各个企业打工,居住环境差、健康意识不强,意外伤害发生率高。农村社区活动一般不涉及外来务工人员,本次培训中只有针对小学四年级家长的培训有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因此,通过农村学校以家长为培训对象的形式组织培训,受益面广,是较为理想的培训途径。

我国农村居民急救知识干预尚处于现状调查阶段,急救知识匮乏[5]。依托高校教师进行救护技能培训,发挥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项不错的举措。然而要提高救护技能培训的普及率,促进农村居民掌握常用救护技能操作及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确保生命安全,需要在农村建立常用救护技能普及培训的长效机制,形成完善的救护技能培训网络,并解决资金及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1] 吴国华,马玲,张文强,等.郑州市公众院前急救培训方式及效果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19(1):41-43.

[2] 蒲晓煜,马静,席淑华.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B):39-40.

[3] 刘祥平,蒋兴明,刘怀清,等.煤矿职工创伤急救培训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9):1093.

[4] 王仕龙,俞雅乖.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制度困境及优化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2012,25(4):115-120.

[5] 李昌秀,江智霞,梁园园.我国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掌握现状及培训[J].全科护理,2011,9(7B):1867-1868.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农村居民条目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