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吉华 季洪材
摘 要:新时期,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得到了党内的一致确认,显然,新型大国关系区别于传统大国关系,新型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①,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当前,中俄关系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征,双方的合作有着扎实的基础,中俄“全面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健康蓬勃发展,中俄关系也将在高水平上继续前进,这一良好的态势给世界各国之间构筑新型关系提供了“样板”。但必须承认,中俄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双方在能源、军售等方面还存在分歧,因此,新时期双方应该进一步建立互信,构筑新型中俄大国关系双方应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着力点。只有这样,中俄才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关键词: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标志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得到了党内的高度确认,也为继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黑海滨城索契,专程同俄罗斯人民共襄奥运盛举,与西方国家“冷眼相对”来说,“雪中送炭”之举得到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评价。{2}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中俄两国高层在过去十个月里会晤五次,一句“邻居家有喜事怎能不到?”更使双方领导人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亲密的个人友谊得到充分诠释。中俄双方正处于“高水平和特殊性”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时期,两国关系在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中都占据优先地位,尤其是双方在一些重大的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给予相互支持。双方都把彼此视为发展机遇,双方的战略合作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不可替代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从两国人民长远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利益出发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关系,这种新型的国家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一对矛盾体,如何趋利避害,合作共赢?这还需要更多有智慧的学者专家不断予以探索。
一、中俄构筑新型大国关系有着扎实的基础
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到两国高层的重视和人民的支持,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而且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中俄双方顺应大局和主流,是任何诋毁和歪曲都抹杀不了的,也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当然,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中俄双方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双方合作就是“起点高”、“升温快”、“情感富”
(1)起点高。起点高是指双方的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中俄两国颇有历史渊源。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大地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随着后期“以苏为鉴”“脱亚入苏”,使中国积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与其他国家相比,中俄两国合作起点就高,颇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同时,高起点也是对双方扎实基础的深化和具体化。
(2)升温快。中俄关系从开始发展到高涨,无论形式还是速度都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关切,中俄外交关系虽然是由中苏关系过渡而来的,但自它一建立起便超越了原有水平,两国都表现出彼此承认、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积极态度。冷战结束以来,中俄关系稳步推进,1991年12月25日晚,俄罗斯宣布为苏联的继承国,一天之后,中国政府便宣布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一个月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中国总理李鹏在联合国会晤,确定两国在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友好关系。接着,俄罗斯联邦议会和中国人大常委会分别批准了《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3}1992年双方签署“睦邻友好条约”,1994年,双方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双方又将中俄关系上升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0年,中俄联合发表了加强战略协作的《北京宣言》。2001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中俄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牢固的法律基础,双方承诺永不为敌,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2004年10月14日,双方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彻底解决了长达4 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问题。2008年10月4日在黑瞎子岛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中俄长达4 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将全部确定。这说明,阻碍中俄关系发展的历史障碍已经消除。{4}2011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俄时,双方正式提出中俄将致力于建立“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坚持了15年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加“全面”两字,不仅强调合作领域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也表明双边合作更具有“全方位”、“深层次”特点,它既是对过去十多年两国大力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总结,也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这一关系的基础是两国从领导人到各行各业,在长期合作中形成的互信、累积的共识,以及两国人民继续拓宽和深化双边关系的强烈愿望。
(3)情感富。俄罗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东方文化因素,中国近现代文化也明显受到俄罗斯19世纪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深刻影响,为两国民族的精神世界增添了共性。中俄友好交往以来,双方首脑频繁来往,民间互动也进入机制化,中俄民间文化交流是一只强大的力量,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推进,两国的文化交流明显活跃,交流形式多样化,每年都有大批中俄艺术家应邀互访,各领域的人才也长期受聘于各部门机构,两国之间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友好合作,这大大增强了两国人民的情感,据调查,在中国人对外国人好感指数中,俄罗斯也是名列前茅。
2.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1)两国同处亚太地区,都是亚欧大陆国家,地缘相近,山水相连,经济上具有很强的地缘优势和互补性。这就决定了两国在发展互利共赢的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基础深厚,潜力巨大,并且都能把对方视为自己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方向,把对方的繁荣和振兴看作是自己的发展机遇。两国政治关系的成熟度和机制化为两国经贸合作的快速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法律基础,双方贸易额不断攀升就体现了这一点,从1999年的57.2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80多亿美元。2004年,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期间,两国领导人提出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600亿至800亿美元,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习近平主席访问莫斯科期间,两国领导人希望到2015年前达到1 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 000亿美元,促进贸易结构多元化。从近年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历程和中俄发展战略看,实现上述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2)中俄两国在国际与地区形势的看法和主张有共通之处。双方都呼吁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多极世界,批评单极霸权主义,反对美国领导地位论,对冷战后世界秩序建立问题持相同立场。中俄双方都积极提高联合国在处理全球和地区重大问题中的地位,增强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中的作用。中俄反对外部力量干涉一国内部事务,排斥对主权国家内部事务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一贯反对“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双方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国际地位相当、利益相近或相同的国家,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有必要、有意愿和有能力团结起来,与其他不甘心受美支配和欺凌的国家一道,形成一股牵制美国和北约的力量,共同促进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秩序更加公正化、合理化。
(3)两国在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上有许多相同和类似的地方,都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都推崇国家独立、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都主张把社会责任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俄罗斯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东方文化因素,中国近现代文化也明显受到俄罗斯19世纪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深刻影响。另外,两国近代和现代历史都发生过反对侵略战争、专制制度的斗争,进行过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这在客观上也为两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增添了共性。这些都决定了两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比较接近,从而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5}因此,发展必须考虑本国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是中俄双方的重要共识,应在相互尊重和包容中开展文明对话和经验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求共同进步。
(4)两国关系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还得益于各种机制化的双边交流活动,例如,两国轮流举办对方的“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邀请对方青少年特别是在地震中受灾或在人质事件中受伤害的学生到本国疗养,组织双方的媒体人士举办驾车穿越对方疆域的拉力活动以便深度报道对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举办各种夏令营、冬令营和艺术节,中俄少年儿童联欢活动等。这些活动使两国民众对双边友好关系的认同达到了冷战结束后的最高点。
二、中俄构筑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
中俄两国在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道路上,必须承认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现实问题和制约因素仍然影响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随着中俄关系的水涨船高,双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中俄关系也迈上历史新台阶,双方的战略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双方在经济,政治、舆论、军事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分歧,这些因素导致了中俄关系存在变数。
1. 经济上呈现“政热经冷”
中俄两国作为金砖五国中的重要新兴大国,双方面临着经济发展竞争,中俄两国经贸发展水平远低于双方政治关系的高度,近年来双方均加大对非洲核能等能源的开发投资,双方的利益诉求难免会产生冲突,两国在与中亚地区各国的油气资源合作上形成的竞争也尤为激烈。俄方虽从实践上表明了对两国关系、两国大国地位平等性的认同,但在一部分人的意识中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仍然持有某种抵触情绪。例如,中国每年进口俄罗斯产原油仅1500万吨,即使加上近期俄方承诺的每年600万吨的新增量,也仅占中国年进口石油总量的8%左右。2004年中俄签署天然气合作最初协议,双方将修建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实现年对华输气680亿立方米,其中东线380亿立方米,西线300亿立方米。多年来,中俄两国在油气合作上的谈判进展缓慢,其中价格问题是导致双方无法就俄对华供气问题达成共识和签署合同的主要绊脚石。中俄相互投资不旺的原因也很多,最关键的是俄投资环境对中国企业缺乏吸引力,而俄企业在中国也难以找到适合投资的好项目。对于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经济的发展,有人认为俄罗斯是危险的,它将导致这一地区在经济上为中国所主导,并完全依赖中国,有人甚至将其称之为中国对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殖民化”。{6}这一威胁与移民威胁一起,最终将动摇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威胁到俄罗斯的主权。中俄经济贸易合作的规模和质量还不符合两国所拥有的潜力,也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地位不相适应,{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夯实中俄关系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当务之急。
2. 政治上互信不够
纵观历史,中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中俄互为友好国家”、“建设性合作伙伴”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8}中俄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无不与“美国”这个因素息息相关,中俄关系摆脱不掉美国阴影,在建立和不断强化战略协作关系的过程中,中俄反复强调这种关系的非结盟、非针对第三国的性质,但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的“背景”却显得越来越浓重。如果中俄两国关系走向不断受“狼同志”所左右,如果某些立场问题上“只做真实的自己”,那么中俄关系很容易出现非敌非友的状态。显然,中俄“有限合作”,正是那些图谋不轨国家所期望看到的。在对美国和西方关系方面,中俄两国还是缺乏互信的,虽然中俄两国都面临来自美国的强势挤压,但都把发展对美关系作为各自的外交重点,加之俄罗斯国内亲西方势力的鼓动以及挑唆干扰,中俄关系不时还会出现一些波动。{9}
3. 舆论上存在杂音
双方舆论界、民间,还存在一些与两国友好现状不协调的声音。尽管两国自1996年宣布确定战略协作伙伴以来保持着稳定良好关系,且中俄官方都认为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俄罗斯学术界却对中俄关系良好前景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态度主要来自对中国定位的困惑,一个问题是:“中国是俄罗斯的伙伴还是对手?中国是俄罗斯的威胁还是机会?”,另一个问题是:“今天是战略伙伴,明天还会是吗?”{10},知名的中俄关系专家波波罗也认为,中俄关系“最大的弱点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与一个不适应现代化且政治上僵化的俄国之间不断加大的差距,莫斯科一直大谈西方的衰落,而俄国却可能将是全球权力移向东方的最大受害者,因为它未能适应后工业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平等伙伴神话将难以为继,而过去关于中国威胁的担忧将重新浮现。”{11}这种对中国定位的“迷茫”,虽不是俄罗斯学术界一致的想法,却表明了俄罗斯在对中国认知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俄罗斯知名的国际问题学者,俄外交和国防委员会名誉主席卡拉甘诺夫曾说:“不仅在俄国的大众意识中,而且对于许多精英来说,中国到现在更多地被看作是威胁而不是机会。”{12}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内有关与“民主”的日本、韩国联合遏制中国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同样,在中国也存在“历史上北极熊曾经掠夺过中国大片的土地,这个朋友不能深交”的声音,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往往能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4. 军事上存在沟壑
从20世纪90代中期以来,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军火出口的最大客户,俄罗斯平均每年向中国出售2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但是,随着近年来俄罗斯武器出口走向多元化,中国购买的俄制武器几近饱和状态,另外,俄罗斯方面也担心“中方如获取其先进军事技术和装备,不仅成为其武器出口的竞争对手,而且还会对远东地区构成军事威胁。因此,在对华武器出口方面设有严厉限制,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已有明显下降趋势。实际上,俄方对中国对其军售产品的“技术剽窃”问题也一直存有怨意(俄认为中国的歼11是对其苏27的仿制品)。近年来,随着中国军费预算的增长,加之中国跟乌克兰、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合作,中国军事实力有着质的提升,中俄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出现不利于俄罗斯的趋势,中国常规军事力量的规模超过俄罗斯,在战略核武器上与俄罗斯的差距在缩小,使得俄国在中远程和战术级导弹方面不再具有优势,这种趋势在“孕育着消极的后果”。
中俄关系有要面对的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中俄关系必将转向和下滑,中俄关系已经积累了相当深厚的政治和物质基础,包括良好的政治关系,不断加深的经济联系,一定的民意基础及广泛的地区和国际合作等等。这对中俄来说都是一笔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正资产,不可轻易弃之不顾,从长远来看,密切的中俄关系可给双方带来更大政治经济、安全利益,而两国关系的疏远对中俄来说弊大于利。
三、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着力点
还记得在面对某些西方国家乐此不疲地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普京的竞选词吗?普京曾在2012年初发表的竞选文章中用前所未有的篇幅,非常感性甚至是溢美的语气来描述中国,“我相信中国经济的增长绝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蕴含巨大商业合作潜力的挑战,是我国经济借助中国‘乘风破浪的好时机。我们应当与中国建立更为积极的、新的合作关系,让我们的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更为匹配,运用我们的智慧充分地发挥中国的潜能,以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的崛起。”{13}因此,有俄学者认为,俄罗斯高层已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新的世界大国,觉得没有中国的参与,难以解决任何全球层面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当前,中俄关系虽然没有“革命年代”亲密,但却比之前更加成熟、健康。可见,从长远利益来看,当前中俄关系合作的力量大于分歧。
1. 协调利益诉求,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双方的确面临着经济发展竞争(中俄两国作为金砖国,近年来均加大对非洲核能等能源的开发投资),不过双方应该避开企业等经贸竞争点,着眼于双方经济互补潜力领域,如俄方能源、中方高铁等,互通有无,相似的经济发展诉求也需要双方在深化经贸合作的同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双方也要继续深挖巨大潜力,面对中俄双方投资不足的问题,双方应改善投资环境,着力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双方可在军工、核能、民航宽体客机、货运大飞机、修建天然气管道以及原油加工、铝业等领域找到投资突破口,以大项目带动投资和贸易,提高中俄经济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扩大领域合作,双方经贸发展利益才前景广阔。目前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已经走上轨道,但办理业务的银行网点设置过少、卢布汇率波动较大都是造成本币结算业务量增长缓慢的主因,因此,金融合作也将是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深化政治共识
在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权问题上,双方应坚持尊重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承认多样性的现实。当前,双方应该积极理智地行动,挫败美国及其盟国对中俄两国安全利益构成的威胁,坚决反对打着“人道主义”口号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恶劣行径(例如美国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的指手画脚,在俄罗斯车臣问题上的说三道四,其行为看似是明修栈道实为暗度陈仓,根本目的是捍卫自己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坚决反对美国和北约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破坏国际战略平衡,威胁俄罗斯安全利益,坚决反对美国搞所谓亚太“战略再平衡”,伙同日本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直接威胁到中俄两国的安全利益,严重威胁东北亚和东亚地区安宁。在国际事务方面,双方应继续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国际法基本准则,而不是把某一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意志强加给联合国,或将联合国变成少数国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或在国际舞台上的肆意妄为,提高联合国在处理全球和地区重大问题中的地位,增强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中的作用,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近年来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朗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就有着密切合作,在缓和地区冲突,稳定国际局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未来中俄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并在此框架内开展积极的战略协作,以更好地维护国际战略稳定与和平,伸张国际正义。
3. 拓宽人文领域
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能仅局限在政府层面,立法机构、政治协商机构和政党之间的交往,两国在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上有许多相同和类似的地方,都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统,都推崇国家独立、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都主张把社会责任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因此,双方应在此良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交流渠道,创新交流形式。另外,友好合作可以进一步深入到艺术领域,比如影视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使电影生产的国际合作呈现多种可能性,中俄电影合作或将预示一种新的电影文化交流时代的到来,而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思考,这种合作还将创造新的文化交流平衡模式,更具有可行性和战略意义。以各种“活动年”为命题的活动,也促进两国各层次、各领域的人员往来和思想交流,营造两国“世代友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人文和社会环境氛围。双方还应该加强舆论合作,就目前国际环境来看,中国会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中的“不结盟”原则,但双方完全可以在社会舆论方面彼此声援,因为舆论造势未必可以归结为政府态度,未来的国际博弈只靠政府力量也远远不够。近期,乌克兰局势持续恶化,似乎“箭在弦上”,显然,这已经不能仅仅简单归结为乌克兰内政问题,而更像是一个“角力场”,乌克兰西邻北约盟国,这是一次决定“欧洲战略版图的拔河”{14},美欧不会轻易退让,当然,乌克兰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是“唇齿之依”,瑟瑟的“冷”意正在第二次向人们袭来。面对西方“新干涉主义”的战略挤压,毋庸置疑,尊重和保护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是中俄双方一致的立场。因此,舆论谴责可以作为一个战略“前哨”。
4. 增信释疑,共同应对新挑战、新威胁
尤其是在尖端武器方面,目前中方有着资金优势,俄方有着技术优势,俄方应该适时放松出口尖端武器限制,信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承诺,信任增加国防预算是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正当需要的。同时,中方也应该坚持武器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不能处于一直在模仿而不曾去超越的初级重复阶段,坚持稳步推进军事透明化,表明希望搞好地区关系的决心,打消认为中国是危险的墨菲斯托(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魔鬼)的疑虑,军事技术合作不仅涉及经济利益,更是政治互信程度的体现,尤其是在西方对华武器禁运的背景下,加强中俄军事合作将不断提高两国政治互信水平,中俄关系也将随着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将迈上新的台阶。另外,双方应该进一步强化“和平演习”科目演练,应对层出不穷恐怖危机,开展大规模多兵种陆地和海上合成演练,加强对高级军事人才的联合培养,共同应对东北亚地区出现的安全新威胁,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双方还应加快上合组织的互联互通建设,加强框架内的对话与合作。上合组织是中俄开展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双方应保持密切沟通,加快推进上合组织互联互通建设,过去20年中俄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对中亚地区出现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形成了有力震慑,防止了阿富汗塔利班势力向中亚蔓延,有效堵截了阿富汗毒品通过中亚进入中俄,维护了地区安全和稳定,促进了地区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四、结 语
唯有相互交流各自的才能,方能共同点燃智慧之灯。纵观过去,两国之间曾经有过三段同盟关系,也有过非常紧张的对抗时期,两种极端的关系模式都彼此留下了许多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后果。但这只是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双方完全有能力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中俄友好合作关系之所以会在过去20多年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并且会在未来被不断推上新的高度,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建立在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双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也体现着历史的大趋势。“邻里好,赛金宝”,这一关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定会提升到更高水平,一定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一定会对东北亚地区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注 释:
①王辑思,李侃如:《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35页。
②刘玉飞:《中俄新起点》,《北京商报》2014年第5版。
③⑤朱佳木:《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5期。
④李永全:《走向全面战略合作的中俄关系》,《东北亚政治》2013年第4期。
⑥Sergei Ro:“the Challenges of a Rising China:How will the US and Russia Respond?”,《莫斯科新闻》,http//us-russia.org/571 the challenges of a rising china how will the us and Russia respond.shlml。
⑦⑨黄庆、张萍:《中俄关系二十年:稳步发展的战略协作》,《俄罗斯学刊》第3卷总第15期。
⑧郑羽:《单级还是多级世界的博弈:21世纪的中俄美三角关系》,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
⑩{12}赵华胜:《中国崛起对俄罗斯是威胁吗》,《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2期。
{11}Bobo Lo:“A partnership of Convenience”,New York Times,2012.
{13}普京:《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22/21/11524529_261837093.shtml,2012年。
{14}社评:《中国舆论应多挺俄罗斯和普京》,《环球时报》2014年3月4日第11版。
(责任编校:文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