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校外实习能力培养及提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批号为11YB321)、2014年江西教育厅教改课题“远程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扩招,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国家的大问题。毕业大学生自身能力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高度不吻合,也是经济发展的弊端和滞后点。实现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供需的对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分析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中存在问题,提出提高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能力必要性,对就业能力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的基本思路和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能力;人才供需;对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变化,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不断进步,人才交流供求机制成熟,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利用在校培养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对自身的实习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这对节约行业的成本和对接企业人才供需都是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形势发展
1.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由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也是一种性格特征,是学生能够寻求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一种性格特征。约克认为,及时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行为特征,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够获得工作,毕竟大学生工作的获取还将受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有时大学生会被迫选择职业,而该职业不一定能体现其就业能力。
2.大学生就业发展形势
大学要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办学特点和自身应用性技术特点相结合,是就业竞争的个体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重点鼓励学生向基层和创业方向就业。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学校学生的就业期望仍然偏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现实性和急迫性。
二、企业人才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用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由于长期以来“家族式”管理模式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根深蒂固,许多企业老板只用人,不用才,一些企业主往往根据自己的意志、处事风格及阅历经验,任命那些曾经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兄弟或亲戚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不问能力大小,只凭关系远近。而对那些真正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人才,认为他们不可靠、不放权、不重用,不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
2. 现行人才政策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还有一些不适应。
人才成长环境不尽如人意。在人才政策和人事管理上,国有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还存在一定差别。职称评聘、劳动保障、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还存有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各项社会保险及福利也不健全。现在制度还不够完善,人才流动很大,不能保证企业很好的招收到人才。
3.人才本身的择业观念亟需转变。
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多数是临时聘用和指导性质,由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不注重对人才的精神和物质激励,人才及其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致使里面人才留不住,外面人才不想进。
诚然,学生根据当前社会结构存在的用人需求来合理安排自身才是最能提高有效就业的办法,但是传统的就业观念致使就业集中,这个瓶颈问题一直不能得以解决。
三、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并与企业人才供需对接的对策和建议
1.应届大学毕业生还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摆正心态
关注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需要的阶段性变化,调整自身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当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已经给毕业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就业能力就是在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求得自己适当的职业的一种本领,这种本领是可以在社会和企业培养和锻炼的。
2.大学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首先,大学应该完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深度访谈中,用人单位的访谈对象不止一次提出对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就学生的就业方法、职业规划做一些指导”。展开一系列有时效性的活动,指定规范就业计划,为达到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等等,从而为实现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学应该多提供、创造实习机会给大学生,让他们通过第二课堂,增加就业竞争力。“多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应该分为公司实习、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实习两项内容,以便在校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需求”。
第三,增加贴近就业的课程安排,使大学生能够在课堂里增加对于社会实践的了解,从而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实现就业。“实现开放式课程,实习式教育,创新式讨论”,“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工作模拟活动课”。很多高校建立了模拟公司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引入了“模拟公司”的创业教育模式,以“模拟公司”模式为示范,加强学生实岗培训机制创新。“模拟公司”是国际上通行的实岗培训模式,这种提前通过训练实习的小模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
3.用人单位要增加与大学的交流机会
加强用人单位与大学的联系,从“邀请普通公司普通岗位的优秀员工交流”、“邀请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给学生讲丰富的实际工作案例”,到“提供給学校及应届毕业生相关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可以带着课题来实习”,再到“除双选会外的定期互访”,最后到“与大学长期合作,提供多方的实习机会给毕业生”、“成立实习基地,定期有效的输送人才”,循序渐进地增加用人单位与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综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使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具有更高工作配合度的员工。
参考文献:
[1]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主编.2012中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2.01.
[2]田芬主编.高校毕业生就业导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7.
[3]王晓礽.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7).
作者简介:姚洁,汉,江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