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植被生态学教学方式的探索

2014-12-15 11:05缪宁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0期
关键词:四川大学植被笔者

缪宁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对植被生态学教学方式的探索

缪宁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对植被生态学实际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内容包括纪录片视频片段与课堂融合、教学互动(课堂辩论赛、家乡植被的概况介绍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思维、考核方式的改进、课程中心网站的建设和利用等内容,这些探索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如实反馈和评价,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一种重要的依据。

植被生态学;教学方式;探索;效果

一、植被生态学的定位和作用

植被生态学是研究植物群落及其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中发展较早、理论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分支,属于经典生态学的范畴,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植被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农、林、牧、渔、环保、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综合性高等院校中有关院系都已开设“植被生态学”课程,主要是作为生态学、植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笔者于2011-2012年秋季和2012-2013秋季学期在四川大学独立讲授了《植被生态学》课程。该课程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同时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总学时32个,2个学分。在沿袭川大优秀教学传统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除了一般的基础理论课的授课要求之外,笔者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初步效果

1.纪录片视频片段与课堂融合。植被生态学课程所涉及的很多现象和规律,以笔者的体会,很多教师在讲授这些有趣现象和规律时,仅凭口授的方式去描述和介绍,给人百闻不如一见之感。目前,丰富的优质纪录片视频可以通过网络较容易的获得,这种展示方式让课堂教学多了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植物私生活(The Pri vat e Li f e Of Pl ant s)、植物(Pl ant)、野性中国(W i l d Chi na)、自然界大事件(Nat ure's Great Event s)、行星地球(Pl anet Eart h)、森林之歌、大美青海等纪录片融入了部分章节中。把部分视频的片段与植被群落中的现象和规律结合,对讲课内容进行了生动的补充和展示。比如,在讲授植物群落中的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关系时,分别用到了植物私生活(4)30:30-36:40和植物私生活(6)8:00-11:00中的视频片段;在讲授植物群落中的寄生关系时,先介绍了鸟类和在桑寄生植物传播种子过程中的作用,用到了植物私生活(5)34:30-39:10和行星地球(8)中26:55-30:00虫草寄生的片段。另外,向同学们介绍了冬虫夏草,用的是大美青海(2)15:00-18:45。在讲授山脉和河谷走向对植被的影响时,介绍了我国横断山脉和高山峡谷通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植被的组成和分布,用到了野性中国(2)8:00-16:50。结合森林之歌1-万木撑天(19:00-31:00),讨论了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比如引种、生态入侵、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森林的破坏、全球变暖下的植被分布变化、全球变暖后的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等。在面对一些有趣的纪录片片段时,大多数同学都会聚精会神。通过播放视频后的一两个简单提问以及讨论,可以让同学们充分理解相关现象和概念。多次的课后,学生都找笔者讨论纪录片中的生态学现象,并且都希望能够共享纪录片,为此,笔者专门把涉及到的纪录片全集都放入到移动硬盘并且借给他们共享。他们课后会很感兴趣的把笔者未播放的那一集甚至是一个系列的纪录片都看完,在课前或者课后见到笔者后都会很赞叹植物世界的美妙和自然界的宏大。笔者认为,结合一个特定的生态学现象或者概念,在一个短时间内用视频展示并且加入点评和讲解,如果这种短视频共享到课程中心供同学们学习,实际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慕课(M OOC,m assi ve open onl i ne courses)的一种运用。

2.教学互动。①课堂辩论赛。通过课堂辩论赛的方式,结合特定的题目来让同学们自己收集资料和在对立的辩论中发现问题和进行思考。比如,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有利还是有害?当讲到人类与自然植被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考虑到转基因有害还是有利的社会大辩论背景,请同学们准备了近一周的材料之后,正式开展了一次辩论赛。考虑到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和现场时间的把握,笔者自己担任了主持人,请同学们分成了3组,第1组,有利的;第2组,有害的;第三组,中立的。结果第1组和2组大概各12人,中立的3人。同学们在2节课90分钟的时间内,辩论非常激烈,辩论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了手头搜集的资料,但依然觉得不够有说服力,有的同学则用手机联网来找到相关论据。但由于知识储备和准备不充分,辩论并没有走向太深入,一些基础问题阐述不清,纠缠在基本的证据和知识上,谁也无法说服谁。辩论赛的结束,则由中立方来进行总结和点评。辩论赛澄清了一些概念,比如杂交和转基因的区别、“实质等同”原则、基因逃逸等,锻炼了同学们的搜集和整理并且运用知识的能力,尽管最终没有明确的利弊说,但恰恰是没有答案的这种探索反而激起了很多同学的思考。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思考和学习,结合辩论赛的题目,给同学们布置了同样题目的作业。发现在作业中,同学们自助查找资料和论证方式都比辩论赛更加提高了一个层次,更多的同学会像写议论文一样,摆出观点给出论据去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笔者分别都对同学们的作业做出批改,并发给了他们作为反馈。在随后的课下交流中,一些同学又陆续告诉笔者他们新的看法和认识。我觉得这种结合社会热点和专业问题的组织讨论或者辩论,都是对课本的超越和提升,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因为大家面对的都是一个新的未知领域,都需要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并辨明真伪,最后以严密的推论来形成有限的结论。②家乡植被的概况介绍和展示。为了让同学们先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最熟悉的植被景观,笔者先是作为课堂作业请同学们交上作业,这个作为作为他们对植被生态学认识的判断依据,以及对他们家乡的位置、气候、地理和植被概况。当然,这些都需要他们自发的去查找资料和进行总结。看了他们的作业后,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西南的,那么在课堂举例时就尽量举西南的植被或者植物的例子。很多同学感到这门课离他们是如此的接近,因为家乡的一草一木他们都非常熟悉,他们都想知道是什么植被类型,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是如何的。在植被生态学授课结束的倒数第3周,进行了一次课堂展示,请不同地域的同学分成大类,推选一些同学代表一个区域做展示,比如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域进行大类的介绍,要求他们充分运用到这门课程所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结果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场下的掌声不断。确实这个话题离他们很近,让他们感到这个课堂是属于他们的,尽管他们做报告的水平有限,但生动活泼,尤其是觉得课堂与他们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进行课堂的展示,将学过的植被生态学的概念、理论等运用到了他们自己家乡的植被概况介绍上来,另一方面,对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3.激发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思维。为了激励学生课后读教学参考书、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下课后能复习,笔者在第一次课上就提出了额外加分的激励方式:凡是质疑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或者笔者的讲课内容合理,提出改进课堂授课方式的建议合理,总成绩加1分,但加分上限是10分。开始这个激励措施是让学生能够关注教学参考书、讲课内容和展示内容,没想到区区的加分激励措施在同学们中反馈极大。有些学生甚至当堂就提了很多问题和指出了一些错误,笔者也会当堂宣布确认加分。尽管有时会打断课堂授课的连续性,但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质疑教学参考书和批判老师讲课内容的意识。同时,督促了本人在讲课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错误。效果是,下了课很多学生拿着书本来质疑,要求本人给他们加分,有些质疑的确有根据,有些则被笔者回绝了,课后的确是非常的热闹。在私下里,一些同学会给笔者发邮件和发消息,提出一些看法或者质疑,要求加分,笔者感到这些同学确实认真在阅读和思考。最终,有2名同学额外加到了10分,平时成绩达到了满分。总体看,提出质疑和要求加分的是对分数比较注重的同学,但会拉动一些对成绩一般关心的同学,对一些但求及格、不求高分的同学则没有效果,他们不会主动去批判阅读教学参考书和课后阅读讲义。

4.课程中心网站的建设和利用。依托于四川大学“课程中心”建设项目,本门课程进入了“课程中心”建设。“课程中心”是基于数字化网络环境进行课程建设、教与学互动、教学过程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进入课程中心的目的是实现师生在网上的教学互动和优质资源的共享。课程中心能够给老师提供选课学生的全部信息,能够给学生提供各种共享的教学资料,学生能够在课程互动的论坛上发帖子求助或者获得帮助。网站负责人能够通过权限设置来提供给不同的人群浏览和下载的权限,比如有些资料可以对社会公众公开,教学视频则只能向本校学生提供。本课程通过参与“课程中心”的培训,掌握了课程中心网站的基本操作和维护功能。目前,已经完成了以下内容和版块的建设:①概要性资源: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考评方式与标准、学生基本信息等;②课程团队介绍:课程负责人和师资队伍的详细介绍;③基本资源:电子教材、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习题库、试题库等;④拓展资源:所涉及的一些自然纪录片、教学录像、专题文献库、软件类等;⑤在线网站的互动栏目建设已完成,但尚待于利用,学生和教师都需适应新的互动方式。实事求是地讲,由于其他各种学生熟悉方式的存在(手机、E-m ai l、QQ群、微信群等),课程中心在线互动环节的功能较为薄弱,但并未影响教学互动的实质过程。今后,在课程中心上提交作业、提交报告、在线考试都是可能的一种主要途径。如果主讲老师能够主导这个过程,加上该中心网站的建设较为灵活和便利,应该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比如,在线作业系统、在线答疑系统、在线信息服务系统(论坛)、在线自测/考试系统等。

5.考核方式的改进。考核方式和考试成绩从来都不是教学目的,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学习并且掌握一些知识,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就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会学到、领略和探索到更多。从整个课程的出发点来说,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我认为只要学生产生了兴趣和基于兴趣进行了一些自我的探索,那我的授课就成功了一半了。此外,结合四川大学提倡的考试改革探索,本课程对考核方式做了一些调整。第一次授课时,将课程教学安排和考核计划(考核时间及方式),总成绩的组成及比例等重要事项事先通知了学生。考核更加注重平时的表现,期末考试的比重下降为总成绩的50%。5次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5%;课堂讨论参与度和主题演讲的展示度占总成绩的25%;旷课一次扣平时成绩50分中的2分。这种考核方式采用后,师生的互动增强了,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因此而有的放矢。学生对于布置作业、课堂讨论、主题演讲并不反对,甚至都觉得课程作业和老师要求多和严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中的多数在中学都是这么经历的,因此,相比以前仅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成绩或者考试成绩占的比例很高来决定学生最终的分数,这种注重平时成绩的做法与他们的中学经历一脉相承,学生较能适应,多数都能按时完成。但这种方式对任课老师的付出精力、时间和情感的要求就更多了,比如,学生的作业必须批改和给分数,也需要给学生以反馈和交流,这就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考试试题注重基本概念和对课程知识点综合应用的考核,标准答案和非标准答案命题相结合。但对于考试和试卷,从答题看,反映出学生对于课程主要内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较为深入,大多数同学成绩优秀。命题难度还是比较大,但学生们答题情况比较好,作为生态学课程延伸的植被生态学,同学们有一定基础。来上课认真听讲并参与互动的同学基本上都得到了较高的分数,今后应该继续强调考勤,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期末考试来说,主要是考核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还应该侧重基础概念和理论的考试,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是要强调和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灵活布置作业,加强平时的考核,以避免学生的应试倾向和答题时的浮于表面。因为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多数同学的平时成绩都在90~100分之间,成绩差距不大。因此,应该加强平时成绩的区分度。本次考试,学生的主观题只有部分同学展开了思维想象,这可能与平时布置的相关阅读材料较少,讨论还不够深入有关,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三、同学们对授课方式的评价

每次在最后一次课堂授课快结束前,都给同学们布置一次课堂作业,题目就是你对该课程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事前,要求学生实话实说,不必光说好听话,还有就是提的意见越尖锐越好。在这种鼓励和要求下,学生们不再写套话和应付了,都写下了真实的感受(赞叹、不满、批评等等)和批判的意见以及他们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笔者认为这种反馈对一个老师而言非常必要,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在学生中的印象,多数是正面的评价,比如“对于这个与自然界联系密切的学科,老师在课上展示的图片、诉说的亲身经历和精心挑选的视频,使我对生态学有了更好的认识。同时老师在课上紧密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课堂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而富有个人特色”。有的让人感到五味杂陈,特别是针对你语速或穿着甚至嗓音的高低都有同学评价,比如“就授课方式来说,我觉得老师讲话过于平淡了,让我们听着听着就想睡觉,建议老师以后讲课的时候更有激情一些。语调不要过于平缓了,加上我们是晚上上课,更容易打瞌睡”。他们的评价和意见就像是把老师放到放大镜下观察一样,让自己的一些不足无处遁形。但是,通过仔细反复的研读他们的评价,笔者能从中肯定自己授课方式的优点,改进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批判意见,受益匪浅。比如“我觉得老师上课时可以增加更多的讨论时间,比如说就一个问题可以让每个同学简短地说说自己的看法,把这些观点罗列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或者老师进行一些相应的分析。这样的话课堂气氛应该更加活跃,大家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付出才会有回报。学生们在每学期结束的四川大学教务处系统给老师正式评分时,给笔者一致打出了高分。因此,2012年评获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2013年获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十佳教师”奖;2013年获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优秀课堂教学”奖。

注:感谢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支持!

G 642.0;Q 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57-03

猜你喜欢
四川大学植被笔者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基于原生植被的长山群岛植被退化分析
四川大学信息显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