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2014-12-13 00:25葛欣
商场现代化 2014年28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有效性

摘   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之一,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的经济大体上进入了后危机时代,这使银行和我国的经济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进行商业变革。研究表明:我国还应不断的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就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应有利于商业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是不能够完全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改革转型。本文就商业银行具备的企业和社会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管理、改革转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等,以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监管;商业银行;有效性

资本充足率是影响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在商业银行设立和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银行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资本充足率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计算方法,经过几次的调整和完善,制定了《资本办法》,此《资本办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方向和指南。

一、理论框架

金融危机过后,使得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遭受了严重冲击,世界的经济形式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态势,在发达国家,遭遇了继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局,而一些新兴国家面临经济下滑、通货膨胀等压力。作为新兴的发展国家之一,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等问题,经济下跌、物价上涨和金融领域潜在的风险等问题并存,银行也承受着改革转型的巨大压力。

资本充足率指的是银行本身资产和加权风险的比率,能够折射出在存款、债权人损失财产之后,商业银行能够凭借自身拥有资本去承担损失的费用,此项指标反映了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偿还丢失的成本。商业银行的体系是利用杠杆原理,通过少量资本吸引大量负债,以此可以运行大量的债权资产,在确保银行获得更大利润的同时,此种经营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这也是银行系统产生高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最大限度的确保银行能抵御内外界不利因素的冲击,使其不再过度依赖政府的扶持,减少银行为了高风险而进行的投资,控制银行破产,降低在金融危机时国家为银行所付的费用,进而维持金融界的稳定。监管当局应公正、客观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下线进行评估,事实上,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确保稳固经营的核心内容。

1.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资金是凭借自身拥有并且能运转和支配的,主要是应对贷款和投资带来的风险,以此保护股东、存款人和其它债权人的经济利益没有任何损失,它能够消化风险损失,是银行平稳运行的基础。事实上,银行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是一样的性质,资本约束和风险约束相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风险监管相同。从金融危机中,我们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健全,进入后危机时代以后,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局都有一个谨慎的态度,不断的加强管理对于银行资本金的要求,严格的审查和监管投资者,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金融危机过后,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我国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制度,主要目的是使银行从经营策略、安排制度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不断的加强和控制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改进和完善风险状况、健全其运行体系,进而确保金融体系平稳安全的运行。

2.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商业银行改革转型

过去的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和经济共同发展,各项的经营指标都很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面临经济发展的转型、优化经济结构、改善金融监管等变化,同时,我国银行业的问题也就相应出现了。

例如,主要依赖由政府启动项目贷款下的利润,这种简单的发展模式;过度的依赖存款、贷款的差额盈利模式,这些都不能促进银行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依据《资本办法》的要求,加强商业银行约束资本的力度,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战略,使商业银行从以往的高消耗的资本扩张模式转化为现在节约资本的发展模式,逐渐的改变只追求规模、速度、市场份额等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重新塑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商业银行和资本充足率、服务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对银行的发展起着基础稳固的作用,稳固的实体经济是银行发展的保证,此外,以信贷资金为依托,银行不断的引领各个要素在经济活动中进行配置。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因其世界金融集团盲目的进行金融创新、过度的利用金融行业,使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脱节,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过后,由于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结构性的经济矛盾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力度,使银行能够不断的为实體经济服务,这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不仅能够优化银行产业结构、扩大信贷规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能将重要的信贷资源投向重要项目和新兴产业,加大三农和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解释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准,既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它们的总和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中间业务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改革转型的主要标准,既中间业务收入和净收入的比例;信贷资产比率:各项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由于信贷投放作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形式,所以,通过信贷资产比率,去决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至关重要。

2.解释变量

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的总额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3.控制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本期的实际值与上期实际值的比例,即同比增长率;存款和资产的比例:即银行各项存款和总资产的比例;银行的规模:即银行资产总额,利用对数表现形式。

三、面板模型分析

1.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水平联系不够密切,表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够明显,此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银行的风险管理也不够明显,银行的规模和风险管理水平呈反比。

2.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中间业务收入比率没有很大的关联性,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资本充足率没有影响到银行转型,此外,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间业务比率也在不断的上升,同时也能够表明风险越高收益就会越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也不是明显影响银行的资产利润率。

3.资本充足率监管,影响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规模呈反比,资本充足率提高,信贷资产的比率就会下降,在经济形式恶化的前提下,为了保护我国的经济不受到损失,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其中包括4万亿的投资计划,极大促进了银行放贷的比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监管率能够控制银行盲目放贷的行为,确保银行在稳固、客观的前提下,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银行的发展原则依旧是“以存定贷”,伴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依然会选择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只是盲目的扩大信贷规模,使其信贷资产减少,同时不难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影响信贷规模的程度并不是很大。

四、有效监管資本充足率的建议

通过深入的分析、判断,什么原因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效性不高,其实这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有关,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机制联系密切,2007年以前,银行补充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上市融资、发行次级债、政府注资等外援融资。因为我国市场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发行了大部分的银行融资和次级债,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高,没能促进银行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和改革转型。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股市极具跌落,受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外援融资也不断的减少,此时内援融资就会明显的上升,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补充方式。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在利率的限制下,存款和贷款的利息差距较大,导致即使不能合理配置资产、调整资产结构、防范资产风险,也会有利润去补充资本金,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综上所述,对于有效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有以下几点建议:

1.规范资本市场运作

金融机构应逐渐的改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使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银行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而进行再融资的过程,以免出现银行在股市上抽血的现象,这能够防止银行再融资给股市带来的压力,也能够更好的发挥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功效,使银行不断改进和完善资金的补充机制,不断扩大利润转增的内援融资渠道,不断的使资产结构优化、风险管理意识强化、自身的经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

2.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的利率化,银行和金融机构应选择恰当的改革时机,在宏观背景稳定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方式,使我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不断向前迈进。目前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利润的巨大差额会给我国的银行业以严重的冲击,使得利润的增长空间变小,但是从长远看来,利率的市场化能够有效的发挥资本充足率监管,使银行从以往的发展模式转向现阶段以发展中间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不断发展中间业务的低资本消耗业务,不断的加快银行改革步伐,使其和谐、稳固的发展。

3.改进和完善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

银行和政府复杂的关系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就应改善商业银行公司的管理机制,建立风险管理、关联交易委员会等制度,不断优化公司的管理框架,使银行的风险决策和透明度不断的提高,控制机会主义和关联主义,不断的实行降低风险机制,使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主要模式是资本约束,实现安全、流动和盈利的有机统一。

4.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有效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应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监管水平,监管部门应不断的发现、探索,使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法人治理、内部控制、分类监管等方式和手段相结合,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依据经济运行状态、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变化,金融机构可以实行弹性制的资本充足监管机制,既在一个合理的资本充足率变化的空间内,在经济平稳运行、银行系统不存在风险的情况下,允许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底线。但是在经济衰落、银行系统风险非常高的情况下,使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上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银行采用增加资产扩充股份、发行次级债和控制风险资产等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

五、结论

在实施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前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实施了振兴经济的计划,各大商业银行不断放出贷款,使得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现下跌状况。因为我国从2004年以来正式实行银行的资本监管制度,目前,资本充足率监管不能够更好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贷款率的下降,对于资本要求比较低的银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资本充足率,但是不能确保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

参考文献:

[1]钱海刚,王常雄,孔貌.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5(4):22-24.

[2]刘斌.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贷款和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6(5):33-35.

[3]产俊,冯钟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海南金融,2011,7(6):44-45.

作者简介:葛欣(1992-  ),女,辽宁省大连市人,金融学专业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