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力因素及多样性统计研究

2014-12-13 18:16沃成龙
商场现代化 2014年27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多样性制造业

沃成龙

摘 要: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力因素及多样性,结果显示,金融制度变革和生产要素供给是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主要动力因素,运输成本则制约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且,不同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存在多样化的时变特征。

关键词: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力因素;多样性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贸易规模和贸易范围都逐步增大。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国家通过贸易壁垒等形式限制外国进口,保护自己的产品。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充分发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深入分析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力因素及多样性,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客观的见解。

一、理论模型设定

本文根据李嘉图模型,深入分析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根据李嘉图理论思想,产业或经济比较优势的动因是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宏观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提升生产要素的效率和增加资本存量,而产业规模的扩张可以通过“干中学”而增强自身生产率,最终产品的需求则可以通过各类流通渠道派生要素需求。

1.生产环节

假定生产商的要素仅在国内产业之间流动,不存在国际流通,产业存在连续的差异化产品w,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商单位成本函数如下:

cik(w)=            (1)

其中,cik为第i国第k产业的单位成本;wif为i国第f个要素的报酬,并假设f为零时表征劳动要素,w0f=1;sfk表示要素在第k产业的密集度;zik(w)为差异化产品w的异质性生产技术。

2.异质性生产商的生产效率

这里采用确定性生产效率zik和不确定性随机生产率uik两种成分来反映异质性生产商的效率,模型如下:

(2)

(3)

其中,zik(W)为第i国第k产业在差异化产品w上的生产率,并且可由该国的特定效应λi、产业效应μk和制度效应来表征,这里制度效应可表示为国家制度特征Lil和产业制度特征Mkm的乘积。exp(-uik(w))为差异化产品w的随机生产率。

3.产品定价条件

比较优势中的产品定价条件采用不完全竞争的定价机理作为基础,同时引入两国的地理距离变量dij,于是第i国第k产业生产差异化产品w后向进口国j的售价可表征如下:

lnpijk(w)=ln(dij·ciK(w))=lndij+

(4)

4.需求效用

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效用函数采用Dixit-Stiglitz效用函数来表示,具体如下:

Uj=       (5)

这里,第k产业内部差异化产品的固定替代弹性σ=1/(1-α),产业间的产品替代弹性ε=1/(1-β)。根据最大化效用的一阶条件,第j国第k产业的差异化产品w的消费支出为:

(6)

这里,pjk为效用函数模型中的价格指数,ejk为第j国在第k产业的总需求支出。

综合以上分析,并根据一定的数学推导过程,最终得到反映比较优势动因的理论模型如下:

lnxijk=θλi+θμk+θ+θln(Vif/V0f)-θlndij+lnθjk             (7)

根据模型,可初步作出以下解释:某一国特定产业的产品出口量由该国差异化生产率作用的比较优势以及进出口的需求决定,而比较优势则由生产效率和要素禀赋直接决定,生产效率表征为全要素生产率,由反映产业规模经济的确定性生产效率和反映特殊竞争优势的随机生产率共同决定。制度因素为规模经济的生产效率带来增益效应,地理距离等条件对生产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以式(7)为基础,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动因及多样性。为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指标选取。被解释变量xijk选取我国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对贸易国家的出口量为指标。自变量方面,选取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作为该行业的确定性生产效率指标Iik,选取行业的资产负债率(ALk)与贷款总额(Li)的交叉项作为我国带来放大增益功能的金融制度,选取劳动力Vi0、原材料Vim、资本存量Vic作为生产要素集合,原材料的密集度smk为原材料的收益份额,资本要素密集度sck作为资本的收益份额,选取进出口首都与我国首都之间的距离作为地理距离指标dij。同时,由于进口国对于产业的具体需求数据无法获取,因此不予考虑。根据变量选取结果,将实证模型构建如下:

lnxijk=a0+a1Iik+a2ALk+a3smkln(Vim/Vi0)+a4sckln(Vic/Vi0)+a5lndij

(8)

数据说明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的行业分类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相似的行业进行归并,最终选取行业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制造业行业分类结果

选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研究,时间跨度为2005年至2012年,其中贸易国共包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智利、埃及、南非等25个国家。我国与贸易国之间贸易流量的数据来源于世界贸易数据整合系统,其他关于行业层面的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CSMAR数据库和《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地理距离采用Google Earth软件测量得到。

二、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1.总体层面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因的实证分析

根据式(8),代入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由于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因此首先必须对回归效应进行判定。经Hausman检验和LR检验,本文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10%、5%与1%的显著性水平。

从模型整体回归效果来看,调整后的拟合度达到0.959,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良好,而且F值达到221.046,表明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多重影响因素构成了一个有利的解释系统。

下面分析主要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程度。

(1)生产效率。本文生产效率指标采用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变量的系数为0.089,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了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增强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但是,该回归系数很小,表明虽然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能促进比较优势更显著,但是目前这种促进作用仍比较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在效率方面仍显得比较薄弱。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来看,对外出口的产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科技创新型产品的比重较低,给制造业比较优势向高端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制度因素。本文主要考虑金融制度的改革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达到1.83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了金融制度变革对我国制造业增益的促进作用较强,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个结果也符合改革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制度经历了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宏观政策、金融机构重组调整、信用制度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已进入“十二五”中后期,改革创新的任务仍较为严峻,因此要不遗余力地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力在发挥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

(3)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主要通过原材料和资本要素禀赋两个方面反映,两者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96和0.309,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了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一直是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力量源泉。比较可知,原材料禀赋的系数高于资本要素禀赋,即原材料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作用高于资本要素,原因可能是我国原材料资源丰富,而且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高于资本投入。

(4)地理距离。回归结果显示,地理距离的系数为-0.217,且在5% 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贸易国之间的距离是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地理距离反映了贸易的运输成本,进口国往往倾向于运输成本较低的贸易,除非某项产品的供应国较少,或者该项产品在某供应国的比较优势明显较高,才会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贸易。

2.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力因素的动态性分析

上面的分析仅从大的层面反映了各种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下面具体考察这些因素对比较优势的动态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力机制的多样性。仍以式(8)为基础,分别对每个变量采用变系数回归,最终整理结果,得到表3。

表3 制造业比较优势各个动因贡献的动态性规律

注:这里省略了时变系数的概率值。

由表3可知,生产效率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虽然总体上生产效率对比较优势的动力并不明显,但这种动力正不断被激发出来,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制度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虽然较大,且有小幅的降低趋势。原材料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呈现了一定的提升,表明这种生产要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资本要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并未出现较大的变化。地理距离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负面制约呈现降低趋势,说明随着贸易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运输成本的制约越来越小。

下图进一步刻画了各类动因贡献的时变趋势,从中发现,生产效率和金融制度这两类动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呈现了较强的波动;原材料和资本要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影响的时变趋势基本一致,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地理距离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呈现快速降低的态势。

三、结论

本文以李嘉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生产效率、制度因素、生产要素、成本等制造业比较优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以我国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制度变革和生产要素供给是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主要动力因素,两者通过自身的渠道对制造业比较优势产生正向推动作用;生产效率虽然也能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带来动力,但这种动力机制总体上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地理距离产生的运输成本则是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反向因素。另一方面,这些因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存在较强的时变特征,其中生产效率和金融制度这两类动因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分别呈现了较强的波动上升趋势和波动下降趋势,原材料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综合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以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要注重为制造型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积极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基础作用,并为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支撑,进而不断发挥效率提升对比较优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金鑫,刘德学.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分析[J].商业时代,2013(13).

[2]王世军.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多样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水磨地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