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胜强
摘要:化学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体验和理解化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即针对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同时阐述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1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7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问题情境与化学教学
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环境和背景,而情境中隐含的问题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学生提升学习效能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问题情境的设立,对内在学习情感激发,有效教学进程推进,有序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非常灵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为了保证问题情境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在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是要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的是目标明确的学习,参与的是目标定向的活动。因此创设过程中要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易混淆和易疏忽点,设计小而具体的问题。二是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既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新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和思考,唤醒、提升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例如:“银镜反应”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溶液必须为碱性,学生易忽视这一知识点。因此在课堂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取淀粉在硫酸催化作用下的水解产物,直接加银氨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没有银镜生成,提问为什么没有银镜产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合理性原则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所以提供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使学生发现问题的目光更敏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日趋完善。
例如:在研究氯水成分的教学中,如果直接问氯水中有哪些微粒?学生就比较难以回答,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提出递进式问题。首先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观察集气瓶中颜色变化。提问氯水为什么是黄绿色,说明有什么微粒?然后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碳酸氢钠粉末,再加入2mL的氯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提问碳酸氢钠粉末与什么物质产生气泡?说明有什么微粒?其次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的氯水,再向其中加入几滴硝酸银和稀硝酸,观察实验现象。提问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有什么微粒?再分别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并比较现象。提问滴稀盐酸溶液的pH试纸变红,滴新制氯水的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说明原因,溶液中有什么微粒?
3. 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原则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基础上。在问题情境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我表现的体验;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喜悦;需要培养承担责任的勇气;需要有机会回味失败的苦涩;需要感受学习的乐趣,问题情境的真正含义也就蕴涵于其中了。
当然创设出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除应遵循以上原则以外,还应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等。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着优越的条件。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真正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才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问题情境里了,解决问题也就顺理成章。
1.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endprint
[案例1]“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请学生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 0.5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展示资料:25℃时,下列溶液的pH如下:
提供事实:①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要加一定量的盐酸。②泡沫灭火器成分为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③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设问]
(1)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
(2)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
(3)为何NaCN溶液、CH3COONa溶液、NaF溶液的pH依次减小?为何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
(4)如何解释①②③?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
2. 结合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创设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案例2]“二氧化硫”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
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市南山县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设问]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学生对酸雨竟然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都非常地吃惊,都非常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通过课堂学习有关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以后,再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什么是酸雨?它可分为哪些类型?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4)收集雨水并测定其pH值,分析我们周边地区酸雨的危害情况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做家庭小实验等方式,探究有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部分的内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变通性,同时将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3. 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3]“苯分子的结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可结合苯的发现、苯的分子式确定(C6H6)以及苯的环状结构的建立的历史过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境设置]
(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他用蒸馏的方法将生产煤气的原料中制备出煤气之后,剩下一种油状的液体进行分离,得到另一种液体,就是苯。
(2)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苯。
(3)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中的含碳量很大,结构如何呢?
(4)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1866年他又提出苯的结构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同时讲述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有关凯库勒做梦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
[设问]从苯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猜想苯还可能有什么不同的结构?如何证明?
通过化学史话,把学生引入一个兴奋、好奇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事实很好地理解苯分子中碳氢键与碳碳键的等价性。如:苯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相邻碳上的两个氢被两个氯取代只有一种;如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等等,另外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深刻体验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和原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案例4]“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在学生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这一教学难点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铜锌原电池反应的微观过程,一是演示溶液中通电前后离子移动情况,二是演示通电前后电路中电子移动情况,三是演示离子在两极得失电子情况。
[设问]
(1)氢气是什么微粒在哪里如何产生的?
(2)锌失去的电子如何流到铜片上的?
(3)在这个过程中铜片起什么作用?
(4)如何判断导线中有电子通过?
(5)溶液中离子通电前后如何移动?
(6)能量如何转化的?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静态的、抽象的和微观的知识。学生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分理解了原电池的构思巧妙之处在于把某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设计到装置不同部位(即电极)上去进行,反应要转移的电子在两电极间流动形成电流。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运用各种适宜的途径,创设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究,能动思维,打造一个生动而精彩的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资料
[1] 陈荣坤. 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化学教与学,2011,(8):30
[2] 李耕山.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王丽红.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 吴庆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13,(6):15-16endprint
[案例1]“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请学生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 0.5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展示资料:25℃时,下列溶液的pH如下:
提供事实:①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要加一定量的盐酸。②泡沫灭火器成分为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③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设问]
(1)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
(2)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
(3)为何NaCN溶液、CH3COONa溶液、NaF溶液的pH依次减小?为何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
(4)如何解释①②③?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
2. 结合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创设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案例2]“二氧化硫”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
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市南山县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设问]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学生对酸雨竟然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都非常地吃惊,都非常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通过课堂学习有关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以后,再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什么是酸雨?它可分为哪些类型?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4)收集雨水并测定其pH值,分析我们周边地区酸雨的危害情况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做家庭小实验等方式,探究有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部分的内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变通性,同时将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3. 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3]“苯分子的结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可结合苯的发现、苯的分子式确定(C6H6)以及苯的环状结构的建立的历史过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境设置]
(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他用蒸馏的方法将生产煤气的原料中制备出煤气之后,剩下一种油状的液体进行分离,得到另一种液体,就是苯。
(2)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苯。
(3)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中的含碳量很大,结构如何呢?
(4)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1866年他又提出苯的结构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同时讲述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有关凯库勒做梦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
[设问]从苯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猜想苯还可能有什么不同的结构?如何证明?
通过化学史话,把学生引入一个兴奋、好奇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事实很好地理解苯分子中碳氢键与碳碳键的等价性。如:苯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相邻碳上的两个氢被两个氯取代只有一种;如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等等,另外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深刻体验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和原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案例4]“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在学生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这一教学难点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铜锌原电池反应的微观过程,一是演示溶液中通电前后离子移动情况,二是演示通电前后电路中电子移动情况,三是演示离子在两极得失电子情况。
[设问]
(1)氢气是什么微粒在哪里如何产生的?
(2)锌失去的电子如何流到铜片上的?
(3)在这个过程中铜片起什么作用?
(4)如何判断导线中有电子通过?
(5)溶液中离子通电前后如何移动?
(6)能量如何转化的?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静态的、抽象的和微观的知识。学生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分理解了原电池的构思巧妙之处在于把某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设计到装置不同部位(即电极)上去进行,反应要转移的电子在两电极间流动形成电流。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运用各种适宜的途径,创设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究,能动思维,打造一个生动而精彩的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资料
[1] 陈荣坤. 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化学教与学,2011,(8):30
[2] 李耕山.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王丽红.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 吴庆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13,(6):15-16endprint
[案例1]“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请学生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 0.5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展示资料:25℃时,下列溶液的pH如下:
提供事实:①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要加一定量的盐酸。②泡沫灭火器成分为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③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设问]
(1)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
(2)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
(3)为何NaCN溶液、CH3COONa溶液、NaF溶液的pH依次减小?为何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
(4)如何解释①②③?
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
2. 结合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创设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案例2]“二氧化硫”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
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市南山县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
[设问]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学生对酸雨竟然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都非常地吃惊,都非常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通过课堂学习有关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以后,再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什么是酸雨?它可分为哪些类型?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4)收集雨水并测定其pH值,分析我们周边地区酸雨的危害情况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做家庭小实验等方式,探究有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部分的内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变通性,同时将化学知识学以致用,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3. 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3]“苯分子的结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可结合苯的发现、苯的分子式确定(C6H6)以及苯的环状结构的建立的历史过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境设置]
(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的。他用蒸馏的方法将生产煤气的原料中制备出煤气之后,剩下一种油状的液体进行分离,得到另一种液体,就是苯。
(2)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苯。
(3)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中的含碳量很大,结构如何呢?
(4)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1866年他又提出苯的结构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凯库勒式。同时讲述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有关凯库勒做梦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
[设问]从苯的发展史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猜想苯还可能有什么不同的结构?如何证明?
通过化学史话,把学生引入一个兴奋、好奇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事实很好地理解苯分子中碳氢键与碳碳键的等价性。如:苯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相邻碳上的两个氢被两个氯取代只有一种;如苯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等等,另外通过学习化学史,学生深刻体验了科学发展的历程。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多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和原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案例4]“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情境设置]在学生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这一教学难点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铜锌原电池反应的微观过程,一是演示溶液中通电前后离子移动情况,二是演示通电前后电路中电子移动情况,三是演示离子在两极得失电子情况。
[设问]
(1)氢气是什么微粒在哪里如何产生的?
(2)锌失去的电子如何流到铜片上的?
(3)在这个过程中铜片起什么作用?
(4)如何判断导线中有电子通过?
(5)溶液中离子通电前后如何移动?
(6)能量如何转化的?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静态的、抽象的和微观的知识。学生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充分理解了原电池的构思巧妙之处在于把某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设计到装置不同部位(即电极)上去进行,反应要转移的电子在两电极间流动形成电流。
总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运用各种适宜的途径,创设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究,能动思维,打造一个生动而精彩的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资料
[1] 陈荣坤. 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化学教与学,2011,(8):30
[2] 李耕山.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 王丽红.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 吴庆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13,(6):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