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逢之 严泽林 袁玉成
摘 要 文章根据多元智力理论,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创设平台,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发展,学习方法找准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课外活动 找准自我 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e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the Platform for Student to
Identify Their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CHEN Fengzhi, YAN Zelin, YUAN Yucheng
(Cent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he us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rinciple, the creation of a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interes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arning methods to identify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o help students grow up healthy.
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dentify themselves;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提高中职学校吸引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中职学校吸引力弱的现象,明显的有两个,第一个是招生难,第二个是控流难,据对六所中职学校调查统计表明,新生第一学期流失率高达30%,第二学期流失率达10%,仅第一学年流失率高达入校总数的35%以上。
调查了解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流失的原因:一是学校“不好玩”,二是“学不到知识”;中职学校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已是想尽了办法,为什么办法用尽还是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是我们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部分学生的选择与本人的实际现状不尽对口,活动内容与部分学生自身需求不尽一致;由于针对性欠缺,部分学生总觉得无知无味,对自己的兴趣、成长与发展一片茫然,当在学校遇到一点波折,就会产生上述想法。现就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平台,为学生找准自我最近发展区,打造快乐课堂,构建幸福校园,解决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
1 以活动为载体,探寻兴趣最近发展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生来就具备多种潜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只有找准了人的潜能才能有效发挥人的优势,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1.1 挖掘一项潜能——我自信
中职学生在初中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无暇思考自己有什么兴趣与爱好。来到中职学校后,学校虽开展了较多的课外活动,但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潜能不真正了解,部分学生只是盲目跟风,自信心不强,活动一段时间后兴趣渐失,随之而来的是“学校不好玩”的念头萌生。为了让新生找准属于自己“好玩”的活动内容,培养自信心,一是构建课外活动大排档,让学生在广泛尝试下主动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的最近点。学校从文艺、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武术、体操、演讲、文学社团、小发明创造等多方面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为学生搭建发现、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找准人生发展方向。二是整个活动分四步走,第一步让学生了解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内容;第二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排除部分活动内容;第三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尝试性地参与自己认为感兴趣的项目;第四步让学生自己在尝试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或多个更贴近自己发展的项目。三是在学生找准自己最近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人、成立专班、投入专项资金、安排专门时间与场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心有所属,在学校也就不觉得不好玩了。
1.2 激活一项特长——我能行
课外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载体,个性化发展的芳草地,特长激活的训练场。一是要树立一种我能行的信念,有在活动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克难奋进,永不言败,潜能才能充分激活,特长才能充分显现。二是增强积极的自我认识和成功体验,坚信我能行。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如何巧妙措辞都无济于事。”三是确立标高,勤学苦练,人们常说,玉不琢不成器,对每个同学来说,即使你有较好的天赋,如不去努力打造,天赋将会失色,状元也会变乞丐。
1.3 展示一种风采——我快乐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所做的重要指示中指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是以团队促进取。展示和谐共处,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风采,形成快乐成长的外部环境。二是以评估促训练。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要让同学们的特长不断地延伸与拓展,就必须依据活动的客观规律和自身发展的逻辑要求,制定出一套针对性很强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只有通过科学评价,才会更准确地掌握下一步努力方向,使人生一步一步迈向精彩,实现在活动过程中的快乐成长。三是以大赛促提升。学校每年第一学期举办艺术节,第二学期举办技能节,全员参与,让同学们在这两节中尽展个人才华,一展人生风采,品尝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实现第一次人生华丽转身。
学生认为的所谓不好玩,其本质含义就是部分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由此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与无助感,通过“三一”递进,在校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并积极投身其中,这种“不好玩”的念头就会自然消失,随之而来的是热爱学校,感恩老师,回报社会的努力。
2 以车间为平台,探寻专业“最近发展区”
专业一词,对刚步入中职学校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多数同学还对专业的真正含义不够理解,来校后专业的选择完全是听人零乱的介绍,当进入所选专业学习时,有部分同学总觉得所学专业与自己内在需求有些不符,时间稍长,更觉得不对劲,要调专业吧,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就破罐破摔,对学习失去信心,情绪消极,上课不听讲,玩手机、看小说、照镜子、讲话、睡觉、不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一些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出现了,老师的批评也多了起来,在学校的不适应感与日俱增,心理承受力越来越脆弱,稍有不如意,便辍学回家;回家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了,回答是“学不到东西”。显然在校不是学不到东西,而是这批学生在校放弃了学习,学生放弃学的根源在哪里?原因是学生所选的专业与自身潜能不贴合,更谈不上对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专业不贴合自己的潜能就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想学习,不想学习就学不到东西。因此,学生把自己辍学的原因归结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这仅是表象,其实质是专业选择有偏差,与本人兴趣与爱好不符,要解决学不到知识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正确选择专业的问题。
2.1 把握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这一环节
利用课外活动,全面系统地对新生开展专业知识教育。一是聘请企业高管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行业现状及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使学生整体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二是组织学生到与之相对应的企业和学校实训车间参观,让学生实际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及工作价值。三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恳谈会,大家在一起交流思想,形成观念,为正确选择适合自己潜能的专业打下基础。
2.2 紧扣新生深度了解所学专业这一环节
通过看、听了解专业相关内容,形成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更为重要。一是让学生了解学好某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自我反思我是否具备或热爱本专业文化基础知识。二是明确本人对学习某些专业是否有生理或心理不适应感,如学护理专业,你是否昏针、昏血(即怕打针和怕见血);学学前教育专业你是否能歌善舞,热爱孩子,并有耐心与幼儿沟通的能力;学电子电工专业或数控专业你对学习理科知识是否感兴趣,对工作环境与条件是否适应。三是课外活动开放各实训车间,让新生入校后20天内到各车间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充分体验与感知对专业的兴趣,凭实践后第一感觉初选所学专业。
2.3 引导新生综合分析与积极评估这一环节
通过一段时间的听、看、思,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与综合分析,评估出自己对什么专业比较适应。具体做法是,一是分析专业要求,评估自己的生理条件是否与专业要求相符;二是分析专业类别,评估自己的兴趣是否与专业类别相符;三是分析专业前景,评估自己的志向是否与专业前景相符。
三环并举,环环相扣,让学生多元参与、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地分析与评估,最后确定自己所学专业。
3 以研讨为引领,探寻最佳获取知识的途径
3.1 校企合作共研教学内容,凸显实用知识
过去研究教材与教学内容,大多是学校内部同科教师坐在一起研究讨论,尽管在内容上有所改进与创新,但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涌现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感到所学知识陈旧。于是,学校决定校企合作首先从教学内容改革入手,聘请掌握与了解最前沿专业发展信息的专家及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校,一道与老师们参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使自编的校本教材更具前瞻性、知识性、适用性、适度性、针对性,更适合时代的要求与学生的发展。
一是结合专业知识对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要求,定位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因学生基础普遍差,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大多数学生一般都不爱学,若在教学中需要与不需要一起搬来,适必导致学生更加厌学,因此,必须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服务的目的。
二是结合工作实际需求与学生继续发展需求,定位专业课教材内容。内容包括理论、实训与实践三个方面,凸出“做”为核心,打造实用课堂,做到理趣兼顾,学做合一,技道并重,彰显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工学交替的有机结合。
三是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定位各专业教学标高。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现已完成了五个专业的自编教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面向职位岗位的教材体系。真正做到了课程内容对接岗需求,教学标高对接职业标准,道德素质对接时代要求,内容深度对接学生实际。
3.2 师生同台共研教学方法,互筑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适不适用不是老师感觉好不好,而是大多数学生能不能接受。经验告诉我们,要做到优选教法,只有师生同台研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取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呢?
一是耐心引导,突破定势。中职新生都是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走来的,满堂灌、填压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心理上已成定势,而由初中进入中职学习,其任务与学习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再也不是一句口号,但对刚入校的新生,对老师在教法上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因此,需要老师科学组织,精心准备,耐心引导。
二是教法展示,形成概念。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优质课教学比武活动,各学科推选出肯学习、善研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赛,参赛中除评委评分外,还由听课学生给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给出一个评价。通过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展示,让学生对什么样的教法适应自己有了一个初步意向。
三是共同研究,达成共识。每学期开头利用三至五个课外活动时间,师生在一起针对学校集中展示的教学方法及教师平时实际授课所用教学方法,开展对学生适用性的研讨,形成若干个大家公认的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公共课中推出了自主学习探究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中推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合作交流法;在专业课中推出了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实训课中推出了任务驱动法、仿真实训教学法、同伴互助法;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法等。
通过上述引导、展示、研讨三管齐下、初步形成了进取、向上、快乐、自信的高效课堂。
3.3 师生携手共研学习方法,提升单位效率
中职生有好的进取愿望,但普遍缺失好的学习方法,导致虽经过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收到的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效果,学习成绩自己不满意,家长不满意,老师不满意,这也是造成学生及家长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的重要原因,怎样达到三方满意,上面已谈了,一是要改革教材。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第三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是凡是能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争辩解决的问题,一定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这就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要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做到两点,首先是转变观念,摒弃应试教育中的拿来主义学习心态;其次是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
二是凡是能通过学生自己主动探索而获取的知识,教师绝不包办代替。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探索者和创新者,教师只要给学生指出探索和创新的正确方向,学生将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创新能量,来推动个人和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一大步。
三是凡是通过实验、实训教授的知识,一般不采用其它方法。中职生以“非逻辑智能”见长,因此,应把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放在学习的第一位,以培养一技之长为目标。
通过落实“三个凡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获取知识的外部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家长、老师都满意的办学承诺。
教育是“引领”和“继承”、“适应”和“创新”的辩证统一,课外活动为中职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打造了一种充满活动、彰显个性、人尽其才、各取所需的职业教育模式,必将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崇高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系荆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科学有效地组织好课外活动,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