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姚 孔庆夫
(衡阳师范学院)
有关梅山地区与梅山民歌的史论与推理
——湖南新化山歌研究(七)
金 姚 孔庆夫
(衡阳师范学院)
新化山歌作为梅山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湘中大地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得到了诸多学术学科的关注和研究,那么梅山地区到底在哪里?梅山民歌与新化山歌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拟从音乐学科(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本课题组的实际田野调查研究为基础,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学术思辨,以求更加真实和接近本源的研究“新化山歌”这一人类文化的瑰宝。
梅山地区 梅山民歌 新化地区 安化地区
代表历史文献有三:(1)“在今湖南省新化县东北。唐乾宁二年(895年),蒋勋起兵,联飞山、梅山蛮攻湘潭,即此”。①(2)“宋熙宁六年(1073年),章惇始开梅山梅地为二县。以下梅山置安化县,属长沙;以上梅山置新化县,属宝庆”②(安化县今属湖南省益阳市,宝庆今为湖南省邵阳市——笔者注)。(3)“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③(潭,今湘潭市;邵,今邵阳市;辰,今怀化市辰溪县;鼎、澧;今湖南省常德市、湖北省荆州市澧县——笔者注)。
由上述文献可知,对于“梅山地区”这一地理概念的定义,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1)文献所定义的梅山地区的具体地点为“新化县东北”(今新化县大熊山林场及圳上镇所属区域,与益阳市安化县接壤——笔者注);(2)文献将梅山分为“上梅”(属邵阳)和“下梅”(属益阳安化)(新化县原属邵阳市管辖,后建娄底市,划归娄底市管辖;安化县原属长沙府管辖,后划归益阳市管辖——笔者注)。由(2)文献所定义的梅山地区的具体地点为:新化和安化两县。(3)文献所定义的梅山地区的具体地点为:湖南中部的一个广大的区域,即今娄底市、益阳市大部分地区,及常德市、吉首市、怀化市及湖北省荆州市的部分地区。(3)文献定义的梅山地区的地域较(1)文献和(2)文献有了很大的扩大,基本涵盖了湘中全部地区及湘西、湘北及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地区(但不包括长沙地区),基本涵盖了湖南第一山脉——雪峰山的大部分地区。
经以上文献分析,那么,梅山地区究竟是指新化县的大熊山地区,还是新化县、安化县两地?还是湘中的一大片区域?笔者曾试图找到权威的相关文献以厘清这一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这些观点的持有者也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来佐证,其观点都略显武断。因此,梅山地区到底是指哪个地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从字面上理解,“梅山民歌”意为“梅山的民歌”。如上文所述,现在对于梅山的具体地域的定义尚不详,那么“梅山民歌”到底是指哪个地区的民歌,是指新化县的民歌?是指新化县、安化县两地的民歌?还是指湘中大部分地区的所有民歌?
(一)“梅山民歌”是否指新化县的民歌
笔者赞成这一推理。如果“梅山民歌”是指新化县的民歌,那么“梅山民歌”在现阶段就可以理解为新化山歌,理由是:(1)新化县为多山地区,山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5.81%,平原面积仅占4.19%,在这一地区所产生的民歌基本以山歌为主或全部包含在山歌的体系中,换言之,在新化地区,民歌 =山歌。(2)从民间的角度:新化县现存民歌(山歌)的数量、种类、唱腔最为齐全,会演唱者最多,影响力最为广泛,传承历史和群众基础最为雄厚。(3)从行政的角度:湖南省及新化县政府部门,已把新化山歌作为梅山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于2008年申报成为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化山歌的保护和传承政策,并建立了专门的“梅山文化研究室”。(4)从学术的角度:现在湖南省学术界(音乐学、戏曲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梅山文化”都以新化山歌作为重要切入点)都大体上默认或承认“梅山民歌”与“新化山歌”学术定义的一致性。
(二)“梅山民歌”是否指新化县、安化县两地的民歌
对于这一推理,笔者也基本赞同,其与前一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新化、安化两县,在宋代熙宁以前是一个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章惇始开梅山梅地为二县。以下梅山置安化县,属长沙;以上梅山置新化县,属宝庆”,由此可见,新化、安化两县在“梅山民歌”的创造和传承过程中,实质上是一体和一脉的,只是在行政管辖上分一为二。但经笔者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行政上分一为二的管辖,对于“梅山民
歌”的发展与传承也起到了负面作用,同为一脉的“梅山民歌”,现实状况是“新化支”的保护与传承比“安化支”的保护与传承要相对良好许多,“安化支”现已萎缩,几乎无人会演唱,山歌体系几近消亡。
(三)“梅山民歌”是否指湘中大部分地区的所有民歌
笔者反对这一推理。因为湘中地区,地域太过庞大,而且接壤湘中地区的湘西、湘北、湘南部分地区,其语言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族聚居等实际情况太过复杂,且都有各自的文化构成、民俗习惯和音乐形态;就单纯的湘中地区而言,在语言、民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非常大;而就民歌的本质“五里不同字、十里不同音”而言,如果将这一庞大的山歌存在,归类到单纯的“梅山民歌”中,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例如:在具体的音乐形态中,湘西瑶歌、常德高腔、长沙花鼓、湘南嘉禾伴嫁歌、衡阳祁剧等小的音乐形态,以及湖南花鼓戏、湘剧等大的音乐形态也都在湘中地域上产生、存在和发展。虽然与“梅山民歌”(新化山歌)在地域上具有重复性,但无论是在词牌、曲牌、伴奏制式、仪式形态、唱腔、衬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笔者拟另文详表)
以本课题组在娄底市新化县和益阳市安化县的两次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古梅山地区就是现在的新化和安化两县,但侧重于新化县地域(注:由于行政地区的划分,使原属一个地区的新化和安化现为两个地区管辖,从民间文化的角度来看,古梅山地区主要指现在的新化县地域);而梅山民歌则相应梅山地区而定义,即指现在的新化地区的民歌,也就是泛指现在的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化山歌。虽然在历史发展上,益阳安化的民歌也属于或本身就是梅山民歌,而现在统称为新化山歌是否已经将安化支的民歌都排除在外?笔者认为,古梅山民歌、安化民歌、新化民歌其实都是新化山歌的组成部分,其相互本无从属性,只是在学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区行政管理时的侧重点不一样,其本质都是新化山歌。
注释
①(宋)章淳.宝庆府志·樜谈[M].
②(明)杨士衍.新化县志[M].
③宝庆府志[M].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化山歌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及曲目库整理”(项目编号11YBA04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音乐的心理干预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1YBB057);衡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衡阳市文化强市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C040);衡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衡阳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D055);衡阳师范学院产学研用项目“新化山歌文化产业化”(项目编号12CXYZ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