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
摘 要:自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新课程开始实施,思政课逐渐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思政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授,可以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正能量传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并且分析了如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90-03
综述
根据多项调查发现,我国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情况不符合课程标准,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师专业化水平有限,外部教学设备不达标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对思政课没有足够多的重视,导致对思政课的积极性较低。我们常讲,教育人的根本在于对人品德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思政课就是对学生们品德进行教育,它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思政课中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如何在进行思政课教授时加强正能量的传播力度,是进行思政课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在进行调查中发现,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只是停留在课本理论阶层,只是死板的诵读课本中的知识,忽视了新时期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新需求,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们默默倾听的状态,忽视了在进行思政课教育中基于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想需求出发这一要点,而只是单纯地依靠课本知识,对学生们进行灌输,在没有兴趣、没有激情的情况下,学生们大多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对思政课中讲述的内容没有真正的领悟,对于在思政课中传播的内容也很少进行思考,至于在传统思政课中存在的少量的正能量传播内容,也大多数是忽略了。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研究,希望找到一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路径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进行十八大的时候,就已经在会议上明确指出,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疏导,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么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的时候,如何做才能在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迫切的需要将思政课中如何快速有效的传播正能量作为突破口,只有找到如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传播正能量,才能从实际效果中看到学生们思想素质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我们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需要将其中注入一种轻松、欢快、乐观、向上、健康的授课方法,努力营造适合大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发展的学习氛围,将进行思政课教育看作是一种师生沟通的良好手段,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师生情感的交流沟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师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以实现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课过程中,将有关正能量以及如何控制自己情绪的知识渗透给学生,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通过与学生沟通,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做到教师乐意教,学生愿意学,而且大家都学有所得,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创新点
1.内容方法上的创新
与常规研究不同,笔者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时,采用的是一种植入多种行为改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通过对正能量的不断强化,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正能量的力量,改变以往对人、事的错误的认知,让积极向上的想法始终充盈在学生们的脑海中,不管在遇到顺境还是逆境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思想指引他们,让积极行为改变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师生的认知、情绪,从而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师生行为。
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传统的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研究中还没有关于对思政课中如何提升正能量相关内容的研究,因此,本文通过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可以填补在国内外思政课中对提升传播正能量方面的研究,拓展了应用研究范围。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思路
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中,笔者是分三个阶段对这一研究进行开展的。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笔者通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从我国知名数据下载网站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文献,对其中出现的知识、观点进行认真阅读,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实现对思想观点的深层次理解,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论学习,掌握了高职院校思政课中所欠缺的内容,树立了将正能量通过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给学生的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请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完成课题设计与认证报告。在准备阶段,还需要做的是课题研究小组成员通过联系自身实际确定研究侧重点,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研究重点,并且各自根据各自的研究重点设置了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相关的心理现状与幸福感调查问卷。
2.实施阶段
在做了心理现状与幸福感调查问卷后,就需要将问卷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发放并且回收,在发放过程中需要讲究随机发放,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性别的同学都需要进行发放,之后进行回收统计数据,将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信息,分析如何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中加入正能量的内容才可以使得同学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在这个阶段还需要实施具体行为训练方案,是实质性实践阶段。
3.总结阶段
通过对实施阶段中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加入正能量的路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如何提升正能量传播的途径。
四、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路径研究中,我们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资料、信息及国内外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指导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2.调查研究法
利用问卷、交谈、现场观察等形式,对研究前、后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心理症状与幸福感状况进行对比,力求以量化的方式、科学的数据为研究提供事实性材料。
3.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高职院校思政课正能量行为研究,不断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寻找新的生长点,探索总结高职院校思政课正能量行为训练的创新做法。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全体人员及时总结各个阶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课题研究设计方案与实际操作措施,力求研究水平达到一定理论高度。
五、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的可行性
本研究在分发了调查问卷之后的结果显示在选取2 986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答卷2 097份中,当前高职学生选择频率较高、渴望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创造性、洞察力、勇敢、坚持、领导力、社会智慧。在采用塞里克曼的归因解释风格问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的词汇中,运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解释方面约有54%高职学生倾向乐观。另外针对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倦怠问题对扬州两所高职院校9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使用同样的解释风格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有50.53%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有20%以上教师感到身心疲惫、睡眠状况不佳、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较为严重,14.4%的教师感到个人成就感比较低,13.3%的教师感到注意力不如以前集中、对业余爱好的兴趣下降,对子女教育不如以前关心等症状较为严重。
以上的两项调查研究结果为本课题针对性开展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路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客观事实依据。大学生需要正能量的鼓舞,同样高职院校教师也需要正能量,高职院校思政课中正能量得以传播需要师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这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心理与情感层面为师生接受和理解,推动社会和谐,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
六、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尽管自从2012年开始,正能量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已有国内外对正能量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改善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局面,注入活力,探索有效的思政课教学途径启迪了新的思路。但是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同一领域尚没有研究。而在现实形势下,高职院校更迫切需要开辟出一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新路。本课题研究拓展了正能量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另外通过在实践中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路径,寻求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为师生接受并自觉落实于头脑行动的传播正能量行为训练是本研究最想达到的实践价值。
七、我国传播正能量的现状
正能量一词原为物理学名词,引入社会学领域后意思引申为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能够促进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的、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动力。正能量的研究契合了当下时代的情绪色彩和社会心理因素,随着2012年8月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专著《正能量》的翻译出版,正能量开始在全球80多个国家传播,同时也成为我国2012年度位居榜首的流行语。当下,中国人为所有健康的、积极的、给人力量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贴上正能量标签,不管是在普通老百姓还是影视知名明星,大家都不知不觉的将正能量应用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正能量流行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校里也对其进行着宣讲,哈佛幸福课就是其中的一个,哈佛幸福课没有去教学生如何取得成功,而是面对人们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开心的社会现实,将获得幸福的方法和哈佛大学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完美结合起来,从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看到的现实;信念创造现实;人非圣贤;学会感恩;找到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爱是做出来的;平衡身心;自我的认同更重要;改变世界前,先改变自己等9个方面讲述怎么感知和获得幸福,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陷阱和各种社会因素,集中讨论了有关高意志力、自控力与有效率取得成功的正相关,激励所有渴望被拯救的人们去掌握人类意志力运行的规律,实现自我拯救、自我治疗。参与过上述课程的学生都称其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目前由国内翻译出版的正能量书籍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韩国和英国,其中尤以美国著作居多。美、英著作的相通处大都是把“正能量”聚焦于个人情绪,通过行为表现激发内在潜能,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深受500强企业员工欢迎,成为当下风靡全球提振人心的幸福读本。日、韩著作透过小说和童话传递正能量,成为心灵成长之书。当前国内较为热潮的正能量本土著作是格桑泽仁的《正能量修习术》和《自控力修习术》。正能量修习术从情绪减压、潜能激发、心灵调理和突破人生格局四个层次设计内容,通过修正“自我对话”教人们逐渐学会掌控情绪的力量,不断积累正能量,实现工作、生活、人生的成功。自控力修习术提倡用得觉的方法,通过自我暗示,让人们能够从自己内部去挖掘自己的潜能,拥有能够成为成功者的心理条件。
八、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
正能量主要以主观的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向上的、健康的、追求幸福为要点,通过在面对困难中体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面对顺境时坦然处置的心境进行传播,认为在人生一世中不管出现的是什么类型的事情,都是能够加快我们的成长的。那么如何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进行正能量的传播呢?
1.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满足,实现个人潜质的发挥,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对幸福的认知,以达到从内心深处对幸福的深刻认识,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与追求,通过对学生们进行日积月累的幸福感教育、正能量教育,达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目的,其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目的是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提升学生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对进行正能量的传播将会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教师的人生态度将会影响到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教师的人生态度就是教师给学生们留下的对人处事的态度,优秀的人生态度将会对学生成长中的心灵产生很好地促进作用,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也是以教师的人生态度为基础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传播正能量的内容可以从一个教师的人生态度中体现出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人生观点的一面展现给同学们,在充分挖掘自身教育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现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的一面,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自己优秀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是实现高职思政课正能量传播的有效途径。
3.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传授积极人格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力度,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将会对大学生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关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透过正能量案例的传播,提升学生们对正能量的深刻理解,在进行了深刻理解之后,学生们将会对正确人格的形成产生认识,在为人处事过程中也将会对感恩、宽容、积极、热情、希望产生由内而外的表现,这就是正能量在人内心深处产生的影响。
九、结语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如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们对于正能量的正确认识,是在当今时代下值得我们进行思考的问题,高职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是关系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在思政课中加强对正能量的宣传教育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对正能量具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在大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将会产生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传播正能量的路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传播正能量路径的研究可以使高职院校在进行正能量传播时更加快捷、有效进行,这将会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的研究方法的教与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
[2]徐家林.长效机制建设: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和常态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
[3]殷旭辉,王华.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2(5).
[4]陈若松,陈艳飞.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设计元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5]孔祥云.“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引入案例教学的初步尝试与体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5).
[6]易传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成都纺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