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娴 李骅 李萍
摘 要: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把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和原理运用到全民教育中,教育生态学由此应运而生。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当代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课题,然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的非生态化现象依然突出,作者试图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寻找新出路。
关键词:生态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37-02
前言
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享受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日新月异的科学成果和富足生活的同时,人类正面临着一场全球性生态危机。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把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和原理运用到全民教育中,教育生态学由此应运而生。在高校大力推进生态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体育工作者也在深刻地反思体育教学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从过去的研究中,可以了解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相对滞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急需探索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人与体育、自然得到和谐发展,确保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铺路。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非生态化现象解析
(一)终身体育意识的缺失
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是“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已贯穿于各种体育教学模式中,主要体现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教学目标[1]。然而,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却始终没能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得到体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已习惯性的被忽略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主要以技术教学为主,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基本上没有体育理论课这一环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体育课程的意义的理解仅停留在技术动作学习上。当代大学生并没有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对体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没能对体育产生文化认知,更别说体会到终身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体育活动仅停留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上。高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会直接影响其步入社会后乃至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现代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的意义得不到重视,就连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也一并被忽视了,即使是已经踏入高校的大学生也还在受应试教育遗留下的危害所影响。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学生和教师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教师教、学生学、刻苦学习只为考试,以至于我们常常看到的高校体育课堂是这样的情景: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技术教学,学生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在反反复复的学习中学生收获了体育技术动作却从未思考体育课程的意义,忽视了体育对其身体发展的重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彰显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权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破坏了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
尽管高校体育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然而在大部分高校,新的教学理念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实施层面,大部分教师仍然依靠过去的教学经验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对不同的学生以统一化的技术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和考核,这并不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提出的教授学生体育健身知识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知识陈旧和教学形式单一,一方面表现为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岗位中缺乏激情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一味追求技术动作精准性。过于模式化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容易忽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脱离了生活和生态教育的主题。
上述提到的诸多问题都直指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非生态化,高校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并建立起能促进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育生态学背景下逐渐萌发的生态体育为现代高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二、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含义
近年来,关于把生态学理念运用到全面教育中的呼声越来越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体育生态化的关注和重视。生态体育这一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它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开展能使文化、体育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体育运动,反映的是人—体育—自然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关系[3]。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则是围绕教师、学生、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场地设施这四个要素,在“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结合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在与大自然融洽相处的前提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快乐体育中领悟到终身体育的意义,从而在高校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构建生态体育系统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
三、探索高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终身体育”思想为现代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传授运动技术为核心的单一维度教学,转变为在考虑学生个人情感、行为和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多维度教学。教师应尊重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差异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下深刻认识到终身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并把体育融入生活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践行终身体育,最终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应注重以人为本,摆脱以往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态,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师生关系[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生态体育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去体察他们的思想,切忌做高高在上的指挥官。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只有在宽容、自由的环境氛围中,学生才能打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领悟终身体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以传授体育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违背了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准则。生态体育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生态化教学活动中。另外,技术教学仅仅是生态化教学课堂中的一部分,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情感、个体差异和身体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引导、体育理论知识和科学锻炼方法等教学,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内容中感受体育的乐趣。
(四)塑造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校园生态体育氛围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高校体育生态化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体育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营造校园生态体育文化氛围。其次,高校应积极探索体育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报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积极、健康、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大力宣传生态体育知识。另外,可以通过班级或学院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体育活动,比如踏青、登山、自行车、远足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户外活动,让同学们在自然环境中认识和感受生态体育,逐渐把这种体验带回到校园,融入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
(五)建设生态运动场,优化教学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发展,高校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的地位逐年提升,教学条件也有所改善。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的首要措施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塑胶运动场和一个多功能的体育馆,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然而,要实现高校生态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使高校体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应注重体育教学环境的生态化。首先,对于已有的水泥、煤渣运动场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以确保运动安全。其次,对于即将要新建的塑胶运动场,要把新建场地的绿化工作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放进规划中,以建设一个生态运动场为目标。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辟校园内天然草坪,利用山坡地修建林间运动小道,为学生建造天然生态运动场。另外,在选择运动器材时,应选择噪音小、安全性高的产品,避免噪声污染,保障运动安全[5]。
四、结语
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将学生融入大自然,形成“人—体育—自然”的和谐关系,既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追求,又能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4]。生态体育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是符合人类社会自然规律的教学模式,它的广泛普及必将指引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岳峰;范启国.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1):51-52
[2]冯振伟.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探析[J].运动,2014,81(1):67-68.
[3]生态体育[EB/OL].[2014-06-08]http://baike.baidu.com/vie
w/2079261.htm?fr=aladdin
[4]邓罗平,雷慧,张铁雄.“生态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9):85-88.
[5]邓跃宁,陶慧林,黎勤,王晖.生态体育的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35-36.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