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芳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军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军校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通过该课程教学,可以强化学员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员的使命意识,铸造学员的亮剑气魄,提高学员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军队院校;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98-02
20世纪末,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列入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计划后,大部分高校相继以必修或选修的方式开设了规格不等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军校虽然也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设为人文社科基础教育必修课程,但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对其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认识上普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奋力拼搏的精神支柱。因此,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学员的民族自豪感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也是人类主要的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积累的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传统哲学的智慧、政治文化的睿智、伦理道德的凝重、文学艺术的精粹、古典美学的魅力、科学技术的辉煌等等,足以令世界为之瞩目。总之,中国于传统哲学、政治、军事、史学、法律、文学、教育、艺术、医学、天文、历法、地学、武术等领域都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曾列举了中国古代在100多个领域对世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英国著名作家格林曾这样热烈赞颂道:“我被中国人吸引了,特别是他们那宝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钦佩他们远大的历史观,他们固有的彬彬有礼的行为,他们对友谊的特大度量以及他们对友谊的忠诚(他们永远不忘记别人做的好事)。我佩服他们民族的无畏精神和他们几乎不惜任何代价维护原则的坚强决心。我欣赏他们深沉而热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隐藏在容忍的质量之中。我佩服他们那自然而文雅的礼貌,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对年轻人的关切。他们文雅博学而又天真无邪,经常使我们感到惊奇和愉快。如果我处在一个紧要关头和遇到一个真正的危险时,我情愿要一个中国朋友和我站在一起,而不要其他任何人。”[1]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蕴含着热爱祖国、爱好和平、诚实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屡创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以学习中国这些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员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点和民族精神,开阔文化视野,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投身保卫国家的精神力量,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发挥爱国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中华民族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空前的团结和伟大的复兴。
二、激发学员的使命意识
无论是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充溢着强烈的勇于担当精神,这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华,鞭策着一批批中华民族的“脊梁”坚强不屈地与内部恶势力和外来侵略者做斗争,支撑着多灾多难的民族披荆斩棘,渡过一道道难关,迎来崭新的光明时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中,应切实把握好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优秀信息,用无数真实感人的伟大事迹教育引导学员吸取、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精神,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军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以及对世界、对历史应尽的责任。军人就意味着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主权、维系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孙子·军争篇》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孙子认为“保民”、“利主”是将帅的基本素质;《尉缭子》曰:“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桴而鼓忘其身。”尉缭认为将领必须具备“忘其家”、“忘其亲”、“忘其身”,唯独不忘国的高尚情怀;曾国藩说:“忠臣谋国,百折不回,勇士赴敌,视死如归”;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而战、“执干戈以卫社稷”是我国历代军人的共同誓言;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革命军人的庄严使命;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是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就是要以这种灿烂的文化传统教育学员要牢记历史使命,更要认清我军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国际上,西方一些国家仍然视我们为大国崛起后的潜在威胁,不断设置障碍。国内,我军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激励广大学员把我们民族“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光荣传统内化为自己献身使命的不竭动力,为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铸造学员的亮剑气魄
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无论是中国远古黄帝灭蚩尤、败炎帝,统一华夏的神话记载,还是史书中对商、周、秦、汉立国历史生动形象的描绘,无不充满蓬勃的血气和尚武的豪情。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仍然巍然屹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崇尚英雄、不畏强暴、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华儿女总是同仇敌忾、前仆后继。韩非子的“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班固的“大丈夫当雄吃,安能雌伏”;初唐四杰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建安文学大家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无疑唱响了古代将士“尚武”精神的最强音,这是培养学员阳刚气魄和塑造学员血性人格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因此,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尚武传统来升华学员的战斗精神,赋予战斗精神以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深刻的情感支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必须予以重视的重要课题。
军校学员作为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入伍时的动机各有不同。很多人选择军校只是为了解决考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对军人职业特殊性认识不全,加之和平年代,学员的军人意识、军人使命观念有所淡化,吃苦意识、战斗精神有所弱化。因此,培养学员的尚武精神,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的一个重点。尚武精神是一种气魄,是面对艰险时的果断抉择,是永不言败的信念,是赴汤蹈火的英勇。具有这种气魄的人,才是真正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不屈的脊梁。
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历史让我们骄傲自豪,大汉帝国的奋发飞扬让我们荡气回肠,大唐盛世的恢宏灿烂使我们总想放声欢唱……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同样镌刻着让我们心碎不已的屈辱篇章:鸦片战争后,开启了中国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南京大屠杀,2万日本兵血洗南京城,6个星期内屠杀了30万中国人。当时的南京市,全城人口加上外来人口和军队,共有近百万人……历史无比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些耻辱的页面,与当时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弱化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用传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既然选择了部队,就要锻造一种灵魂,即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敢于一剑封喉的“亮剑”精神。“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作为军人,必须富有“军”味,要苦练杀敌本领、强健军人体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未来战场上的指挥官,今天的你必须瞄准未来战争,为打赢而练。
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必须重视开掘中华民族优良的尚武传统资源,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信念,养成一种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霸气,增强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要使学员意识到,也许我们的军事装备还不如某些发达国家,但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比任何国家都强,这就铸就了我军成为最强大军队的基础。要让学员牢记:“靠气势、靠血性,逢敌亮剑,剑锋所指,血溅七步”,这就是我军在人力薄弱、装备落后的条件下屡打胜仗的关键。
四、提高学员的思辨能力
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既饱含精华,也存有腐朽的糟粕,军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中,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培养学员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促进他们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增强他们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战争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心理素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评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指明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毛泽东同志还说过:“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要教会学员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精华,哪些是我们应当抛弃的“糟粕”。比如,对儒家强烈的重义轻利思想就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当年颜元在《朱子语类评》中就曾痛切地指出:重义轻利思想使得“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也就是说,在儒家谋义不谋利的价值导向下,人们变成了自命清高,务虚不务实,对丑恶麻木不仁,对现实社会“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者,特别是宋明以后的保守倾向以及缺乏逻辑分析的笼统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近代中国科技严重落后于西方,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动挨打局面,这种消极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再比如传统文化中“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禁欲主义糟粕窒息了人的创造力,压抑了人变革社会的冲动,致使中国近代民族性严重萎缩,使国家和民族陷入深重的灾难,要有深刻的反思。同时,学员还应该意识到乐天安命的传统道德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它禁锢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熄灭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热情,严重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研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员思考探索解决中国人治传统与当今法制社会、重农抑商传统与现代商品经济、平均主义传统与现代社会多劳多得原则等等矛盾冲突的方法,使学员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特征之一就是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及军事战略的持续创新,这就要求军队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必须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学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能够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运用新观点、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5.
[2]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3]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