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给学生施展的空间

2014-12-09 14:50王加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兴趣培养教学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更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质疑,是培养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起点。

[关键词] 教学; 兴趣; 培养

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很多,来不及讲解,我给每一个学生发一块小黑板,让学生把问题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使每个学生有一席发言之“地”,并鼓励他们将小黑板放到大黑板上找答案。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此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课堂上我也注重了一下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现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前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我让学生自学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一些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画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样子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印象?浑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有什么特点?”……学生能从课文内容、词语理解、写作目的等方面提出问题,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最能发现问题吗?

二、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神情、动作的词句,提出问题,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本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可以抓住反复现象及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如,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可以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如,既然不是针刺痛了他,他怎么会“啜泣”呢?为什么“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做简单的分析,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对课文重点词句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三、对课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文眼入手,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问题。那么,如何针对课题质疑呢?

(一)找课题的题眼质疑。比如《可贵的沉默》,质疑就要以“可贵”为突破口: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学生通过质疑找答案,就会明白:原来在沉默中,主人公知道了该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理解了这一点,便领会了课文的中心。

(二)分解课题质疑。有些课题几乎就是完整的句子,我们可以分解课题来质疑。如《数星星的孩子》,可以分解质疑为:1 、孩子是谁?衍生出:张衡是怎样的人?有什么贡献?2、为什么数星星?衍生出:星星有什么特点?怎样数的?这样的质疑解答,对学习就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补充题目质疑。比如《珍珠泉》,围绕这个题目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质疑:1、珍珠泉在哪里?2、珍珠泉有什么特点?3、它为什么被称作珍珠泉?解答了这几个问题,理解内容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可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囿于现成答案,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尤其是学生新奇大胆的念头,别出心裁的想象,教师不仅要给予适时的赞扬肯定,还要及时地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越来越高,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作者简介:王加强(1980—),男,汉族毕业于山东济宁师范学院,现就职于山东省泗水县泗张小学,小学一级教师。近年来专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参与编写了《教师心语》一书。

猜你喜欢
兴趣培养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