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但囿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很多老师还不明确如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端正学生的阅读思想(没有时间阅读)、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和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一点心得,在此恳请方家指瑕。
[关键词] 课外阅读; 目的; 计划; 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课内阅读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课内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而已,他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积极的意义。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时也认为其从课内所获得的仅占百分之三十,而百分之七十则来自于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现在已被许多教学同仁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成为今天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然而,初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或缺少必须的读物等因素,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课外阅读既然如此重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呢?“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领路人,把课外阅读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通过有计划的、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端正思想,挤时间
提起课外阅读,不少学生说没时间:要做作业、要看电视、要打篮球、要做家务……哪有时间读课外书呀!首先,是要端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看法,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 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其次,教会学生挤时间:对于平时做作业、做家务时间过多的同学,教师应鼓励他们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在平时见缝插针,茶余饭后,课间睡前,充分利零星时间开展课外阅读。至于看电视、打篮球花了不少时间的同学,要鼓励学生适当从看电视、打篮球中挤出时间来。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总是会有的。不能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课外阅读。当然,作为老师,也应该端正思想,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课业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
二、看准目标,选读物
当今社会,书籍报刊杂志刊堆积如山,良莠不齐。初中生世界观还没有定型,理解接受能力有限,辨别是非和善恶能力较弱,因此教给他们选择读物的方法尤为重要。
1、选择课外读物的原则。首先,注意思想性。读一本好书就如同跟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可以引导你走向成熟的彼岸。初中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人生、理想、修养方面的好书,可以得到人生的指导、人格的熏陶、意志的磨炼,使人尽快成熟起来。相反,坏书——是愚钝智慧的道德上的毒药。所以,选择课外读物,首先注意思想性。其次,要注意艺术性。“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个角度而言,选择读名家名篇,读上乘之作是必须的。第三,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动力,选择适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感兴趣的作品尤其重要。如果所选择的阅读内容无趣味,读来就索然无味,当然也就读不下去。第四,注意多样性。不要局限于文学作品,应做到文学类与科普类相结合,跟自己生活相关的读物与指导学习方法的读物相结合,书籍与报刊杂志相结合。
2、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首先,要告诉学生选择怎样的读物。初中生可选择读物很多:可选择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与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可读一些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书;可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读一些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可读一些介绍新知识、新科学、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等。其次,要明确具体的方法:(1)选择教师指定的必读作品,教师推荐的选读作品(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材的需要适当推荐有代表性的作品)。(2)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生活学习需要,自由选择报刊书籍。
三、讲求效益,明方法
不善于阅读,阅读效率不高、收效不大,也是让不少学生对课外阅读望而却步的原因。因此,对阅读的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具体落实。笔者在教学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首先,让学生阅读要坚持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鼓励学生选择喜爱的课外读物,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凸现出来。
(2)目的性原则。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明白要读什么样的书,哪些书自己必须读,哪些书对自己知识的积累、品格的养成、人格的完善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第一、注意课外阅读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成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成是面,由点到面进行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第二、注意课外阅读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收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第三、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可以设计“套餐”方案:既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还有适宜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籍。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学习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计划性原则。初中生学习任务艰巨,而且生性好动,自制力较差,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将他们拉到课外阅读的阵地上来,还需要帮助、督促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笔者在指导、督促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的同时,也为自己制定了计划,和学生们一起参与,相互督查。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成立班级读书会。设立会长、副会长等职位,下设各个课外阅读小组,设组长。由学生组成课外读书活动的执行机构,与教师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开展各项活动,督促检查。其次,鉴于初中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教师应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底线是多少?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阅读三千字左右。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即应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必读内容如何选取呢?(1)教师精选成册成套的课外读物,如时文速递、智慧背囊等;(2)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内容相应的拓展,选取内容指定学生阅读。本学期我选了江苏美术出版社的《语文阅读欣赏(初中)》作为必读内容,该书共有文章70篇,要求学生每日读一篇,一学期完成。同时要求学生在《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中选取一部阅读,本学期至少读一部名著。
其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数量多、随意性大。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不定的,还算不上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老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1)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2)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3)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江主席说过:“人的素质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在开放和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课外阅读的作用远不仅限于语文能力的提高。21世纪知识的快速累积与替代更新将超过以往,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发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 读书是一件伴随我们终生的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阅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的时候,学生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也才能写得灵活,写得更有个性。在这时,身为语文老师,让学生真正从课外读物的“肥沃土壤”中吸取丰厚的养分,使自己茁壮成长,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2]《为“阅读”正名》甘其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年1-2期
作者简介:黄燕,溧阳市后六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