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电视新闻评论

2014-12-09 00:12李文明
记者摇篮 2014年12期
关键词:做文章电视新闻选题

李文明

俗话说,遮丑不如献丑。虽然从事电视新闻评论多年,然而,关于电视新闻评论的许多问题,自己还不敢说有更丰厚的沉淀和凝重的理性提炼。在此,把实践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疑惑摆出来,以求同仁真知灼见。

一、“声”中显灵魂,“像”里树旗帜

“旗帜”、“灵魂”曾是报纸新闻评论的闪亮招牌,今天,在电视媒体竞争中,电视新闻评论也仍然是最容易塑造媒体形象和使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将会遇到许多深层次矛盾和困惑,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定会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展开和外化趋向,使得电视宣传工作无法回避电视新闻评论这种载体。

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媒介和渠道十分发达和畅通,人们开始爆炸式地接受更海量的信息,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和矛盾并不是都能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较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人们整体社会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样,人们对那种一般性的、简单化的、孤立式的平面报道已不能满足。当今,观众的收视心理需求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透视社会现象的“三多”趋势,求“新”的同时更求“深”。

所以,电视宣传不该一味在传统的“声”、“像”兼备的声音里盲目陶醉,我们应该倡导的是:“声”中显灵魂,“像”里树旗帜!

二、先看热闹,后做文章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是议论的基本写作要领,电视新闻评论也理当如此。电视新闻评论更要寓理于情、寓理于事,情节化、故事性的表现方式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必要手法,枯燥、空洞、刻板、生硬的说教是窒息理性的“杀手”。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生活五彩缤纷,电视新闻评论更要凸显逻辑性的、主体性的深度挖掘,逐层剖析出事物真相和内在本质,而不是从头到尾停留在一个点上、一个表象的单一信息上,这便是先看热闹后做文章。

先看热闹后做文章就是要充分展示事件外在的故事性、娱乐性、可视性,将千变万化的种种社会风云充分地展现出来,事物的展现过程便是一个成功的说理过程;后做文章则侧重于对现象和事件的理性提炼,并与事物本身深层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增强节目的思辨色彩。

先看热闹后做文章,还包括选准一个科学、有质量的切入点。这个高质量的切入点是节目的“眼睛”和窗口,虽然只是一个点,然而,这里却孕育和凝聚着节目丰富的内涵,做得好、做得巧,这个“点”将会成为节目最耀眼的闪光点。

但是,操作中切不可盲目追求这个“点”。事物的现象是复杂的,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应当精心选取那些最能反映和揭示事物本质的现象,如果选取了不能真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的话,必将把节目的主题导入误区而丧失节目的灵魂。

先看热闹后做文章固然强调了“热闹”在评论节目中的地位,也就是电视新闻评论应注重事物现象的情节化、细节化和故事化,使形象的感性为抽象的理性服务。然而,有些评论节目走入了极端,为追求形象化而淡化了评论,甚至丢掉了评论,把节目做得花里胡哨、不着边际,如蜻蜓点水简单地就事说事,不触及实质,让人似懂非懂。电视新闻评论切忌看了热闹不做文章。

三、电视新闻评论也需打“假”

当今,“假”的现象充斥着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电视新闻评论也存在此类倾向,即假评论,这种假的倾向集中表现在:

1.不论。电视新闻评论切忌就事论事,然而,在有些评论节目的运作中就连“就事论事”也做不到,变成就事“说”事,整个评论节目变成一个很不地道的“长篇评书”,20分钟也好,15分钟也好,通篇罗列现象,堆砌素材,缺乏内涵,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性,旗帜和灵魂也就不见踪影,评论成了“评弹”式的娱乐品。

2.平论。这种现象就是把评论搞成“平”论。症状就是论证过程平平淡淡、疲乏无力,观众看了觉得信也行、不信更好。这应该是与抓取的题材有关,可能是选题本身内在的理性含量就很小,如果是这样,我们倒是应该大力提倡“小题大做”。但并非所有的“小题”都能大作,有些街头巷尾的琐事本来就缺乏深刻的内涵,选题本身就长不大,这样的选题就不要做了,做了就会“无病呻吟”,做了就会像是立了一个“稻草人”。

还有一种倾向,虽然抓到了一个很好的选题,可是记者由于受到自身主观条件和许多复杂的客观因素所困,很容易被庞杂的现象所迷惑,导致无法挖深、挖透这些素材和表象价值,评论的效果也是不深不透,犹如一锅白水煮了一堆萝卜。

3.泛论。这种情况与前述两点比较来看是走向另一极端。具体表现为:主体不集中、观点不明确、立场不坚定,没有抓住事物最本质的核心,泛泛议论,忽东又西,云遮雾罩,观众看了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更不知道该信你什么。评论的特点就在于对事物内涵的深入挖掘,层层剖析,对此有人说,评论就好比剥洋葱,一层一层地剥,最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内核。这种形象的说法对搞好电视评论是很有益的,选题一旦确立,就应该调动正向反向思维,纵横开拓,多视角采集、多侧面剖析、多角度挖掘,以求在大信息量的基础上做到入情入理提炼,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事物本质。

上述三种倾向组合起来,就是电视新闻评论领域里的“造假”行为,贴着评论的标签,做了另外的文章,产生“假”评论的原因总体看有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谈谈记者的综合素质。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一个政治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这话很深刻,虽然记者不能真正成为这些“家”,但至少应该朝这个方向训练出这些“家”的基本素质和内在气质。记者的综合素质是提升节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就很难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合乎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一点正是评论的关键所在。另外,就记者的理论素养来说,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就会在许多问题上变成一个“盲人”,又怎么会为别人做向导?

其次是节目的整体策划,好的策划是做好评论节目的基础工程,对此不做更多赘述。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还有许多领域、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开发、去研讨,对很多问题一时还很难说得透彻、说得充分、说得系统。对前述所涉及的问题也只能算得上“琐谈”而已,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还需要更艰苦的努力,需要大家在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做文章电视新闻选题
挽救海里的珊瑚,要在天上做文章
巧用“加法”做文章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基层电视台要瞄准“农”字做文章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