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报道的感染力

2014-12-09 23:50肖南
记者摇篮 2014年12期
关键词:盐工修鞋细节

肖南

一日,我去兴旺市场附近的鞋摊给儿子修鞋,修鞋师傅抬头看看我说:“我那天看到你站在水里采访了,那地方水可挺深啊!”修完鞋后那师傅没收我钱,不知道是因为活太小,不好要价,还是因为我是常客,抑或是因为我是那个大雨中站在积水深处报道的女记者。

今年4月25号,一场强降雨突然造访,入夏之前下这样大的雨还是少见的,排涝不畅、出行受阻,整个城市都显得很慌张。

“现在是上午10点,我所在的位置是学府路南段,卫校附近,大家可以看到积水已经没过了脚踝,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段冒着大雨站在水里做的现场报道我至今记忆犹新。对于记者来说,什么样的突发事件都可能遇到,极端天气出来采访可以说是家常便饭,站在水里报道也是职责所在。可就是这样一个站在水里的细节,却引起了观众看完这条新闻的兴趣。

以前总认为,我们做的时政新闻节目貌似远离老百姓,整天围着领导转,不是开会就是调研,自己采着都心烦。修鞋师傅的一席话让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其实,细微处的真实还是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兴趣的。不是因为这个新闻本身离他们有多近多远,而是真实的东西本身就有市场,细节更能抓人眼球。而我们现在的新闻之所以乏味,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缺少细节,少了细节就少了精气神,少了观众想看的东西。既然细节如此难能可贵,那么细节如何获取呢?光靠拿材料、打电话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细节需要记者沉下心来采访。颂扬一个先进人物也好,叙述一个新闻事件也罢,要想做得有看头,都需要细节的支撑。

为了关注产业工人,营口市总工会联合营口新闻栏目开辟了《率先崛起——先锋颂》专栏,典型人物的总体特点都是勤劳肯干、业绩突出,但每个人又有其各自特点。怎样才能把每个人物报得充分、有特色,又不感觉雷同,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尽管厚厚的材料里面交代得很全面,但每次采访,我都要事先与采访对象攀谈一会,尽量从谈话中寻找细节。一次在采访一个叫许顺德的盐滩工人的时候,我发现他一直穿着雨鞋,大夏天,我们穿凉鞋都捂脚,更何况是密不透风的雨鞋?揪住这个细节我又问了一些问题,采访中我又有许多意外收获,原来长期泡在海水里从事晒盐工作,很多盐工都有关节炎,可是这些人却从来都不抱怨什么。在片子中,我加入了15秒盐工许顺德与记者的对话现场,把镜头聚焦在他泡在水里工作的场景。短短的15秒不仅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盐工真实的工作环境,更让他们体会了晒盐工作的艰辛,对这份工作有了一份认知。在宣传典型人物的同时,也让一个行业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在这个专栏的采访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访对象被触动心灵时迟疑的眼神,情到深处时眼角泛起的泪花等等,他们都在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而正是这样的细节才会抓住观众的眼球,引起共鸣。细节画面能细致地表现环境的特殊性,还能通过表情、情绪等细节拍摄来刻画新闻人物的思想性格,能使新闻画面内容更加丰富,更具灵气。但是抓取这些细节画面的难度也非常大,这不是简单地给个特写镜头就可以解决的。细节又往往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让人难以捕捉。我们要时刻做有心人,勤于观察,让自己能够在最合适的时机选取最合适的拍摄角度,用细节表现基层生活最真实、最典型的动态。

在媒体中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要求记者沉下心去走到基层群众中接地气,用真实的笔触表达他们内心的声音。如何才能把民意反映得淋漓尽致,呈现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许多媒体同行对此感到很困惑,也很纠结。走基层的稿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节多了,记者参与的多了。如何让记者自然融入到片子中,成为一部分,而不是旁听者,不给观众作秀的感觉?这就需要记者提前进入角色,如果你的采访对象是一个种地的农民,你就需要对种地这个过程有基本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在提问题时让人啼笑皆非,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有些常识不能完全靠采访对象给你普及,如果那样,你就会慢半拍,达不到预期的采访效果。再则,走基层的采访不是记者到基层浮皮潦草地完成一个伴随式的纪录片,这样体现不出细节不说,连形式也很格式化。真正走基层的片子,需要时间,需要挖潜,更需要思考。不要让与主题无关的繁琐细节湮没新闻作品的主体。一条好的新闻必然有好的细节,一个好的细节画面不仅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更能生动地传达新闻价值,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盐工修鞋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修鞋
“盐工党建联盟” 构建工会党建工作新模式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修鞋摊趣闻
细节取胜
英国修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