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枝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湖湘文化主要指宋代以来形成于洞庭湖以南地区,即今湖南省范围之内的由湖湘士人代代传承的湖湘之学,由湖湘地域所渐次行成的湖湘民风,千余年来,互为影响,融合化生,共同酿造的一种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1]湖湘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文章仅限于探讨其思想文化。湖湘文化对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尔夫运动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其在湖南的发展也理所当然地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中国高尔夫球运动以1984年广东中山温泉高尔夫俱乐部成立标志其开始,至今已有30个年头,其发展总体态势良好。据2012年度《朝向白皮书》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高尔夫设施总数为477家,共10570个球洞,折合约581个18洞高尔夫球场;全国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共产生约1150万打球轮次;我国高尔夫核心人口为38.6万。[2]湖南作为中部大省,高尔夫球运动发展势头迅猛。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湖南高尔夫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下面从湖湘文化精神特征对湖南高尔夫运动发展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来进行剖析。
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的转变,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追求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外资企业纷纷涌入,在此背景下,高尔夫球运动迅速在中国开展起来。高尔夫球运动作为一种舶来品,国人对此争议颇多。而深受湖湘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影响的湖南人却接纳了高尔夫球运动,并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高尔夫球运动,具体表现为近年来高尔夫球场及练习场数量激增: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高尔夫球场达10个,高尔夫球练习场达28个之多,虽然与高尔夫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广东、海南、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的高尔夫球场练习场数量相比相差甚远,但与河南、江西、湖北相比有明显优势,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高尔夫球场仅为4个,江西5个,湖北7个,4大省份共计26个球场,而湖南高尔夫球场数量占据了总数的38.5%。
湖南人忧患意识强烈,并且敢于开拓创新,这种开拓进取的湖湘文化精神,同样影响了高尔夫教育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与其相关的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高尔夫专业人才。如何解决高尔夫专业人才短缺之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高尔夫专业人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率先创办了湖南首家高尔夫教育院系。2002年,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结合民办高校办学优势,创办了湖南省高等院校中第一个高尔夫运动与管理专业,这是继深圳大学之后全国第二家创办高尔夫教育的学校。目前,该校体育学院由最初“白手起家”创办高尔夫专业教育发展成为目前全国高尔夫专业教育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系部。现已有毕业生1300多人,各自任职于高尔夫行业的各种层次的岗位,解决了行业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吃辣子、有点子、像驴子”,这是非湘籍人士对湖南人常见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湖南人具备“吃辣椒”精神即越吃越辣、越辣越吃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而“像驴子”则体现了湖南人非常倔犟的个性品质。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自我挑战性强、充满理性与智慧的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的这种特性因此受到湖南人的喜爱。据业内人士透露,湖南高尔夫球场练习场旺季接待量常常达到饱和,每年严寒、酷暑、雨季一到,高尔夫球场营业就进入了淡季,但仍能看到为数不少的本地高尔夫爱好者冒着极端天气打球,一战到底,这很难被外地球员理解。
高尔夫球运动的文化内涵是“诚信、公平、礼让、平等、自律”等,而湖南人多崇尚公平正义、淳朴重义,为人好爽直率,从该层次上讲,高尔夫球文化与湖湘文化“舍生取义、勇敢尚武”的特征有相同、包融之处,如此便推动了湖南竞技高尔夫运动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南暂没有成立职业高尔夫球队,但湖南业余高尔夫球队表现异常活跃。究其原因是湖南高尔夫爱好者喜欢结交朋友,常三五成群一起打球,久而久之,就自愿成立了各种业余球队。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内业余高尔夫球队有20支之多,这些球队经常参与省内外各种级别层次的比赛,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结交了大批同行仁人志士,而且提高了其技术水平,磨炼了球队,推动了湖南竞技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
“经世致用”,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南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但过度经世,就容易导致急功急利,急于求成。2009年国际奥委会宣布高尔夫球运动项目重返2016年奥运会的消息之后,湖南高尔夫球场与练习场数量猛增,一些人为了建设高尔夫球场甚至置国法于不顾,置公众利益于脑后,违法征地、卖地、用地,“长沙最牛高尔夫球场”就是其中一例。2010年12月,长沙市浏阳河四方坪段的河道内,紧依新修的防洪堤出现一个叫“月岛”的高尔夫球场。由于未获审批,且选址特殊,被网友戏称“长沙最牛高尔夫球场”。[3]
霸蛮精神是指湖南人“过得硬”、“不信狠”、“扎硬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不服输的精神,这种死硬精神成就了湖南人的丰功伟绩,但其执拗倔犟、固塞难通、好胜尚气等弱点对湖南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的影响表现在高尔夫球场球道拥堵方面。据业内人士反映,高尔夫球场球道拥堵是高尔夫球俱乐部常见的问题,但以湖南各球场球道拥堵问题最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湖南本地高尔夫爱好者常常在下场赌球,慎重挥杆,这样便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是湖南人执拗倔犟,在球场上常胜败均打,中途从不放弃,这样便拖延了时间,造成球道拥堵,球场服务质量严重下降。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各个时期人才辈出,这里不再赘述。但湖南人才大都走出了湖南之后有所成就,这就是“楚才晋用”现象。这种现象同样大量存在于湖南高尔夫行业之中,这可以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湘籍社会体育高尔夫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动向管窥一斑。这些湘籍高尔夫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奔赴沿海等高尔夫球运动发达地区就业发展,只有极少数在本地工作。此外,湖南高尔夫俱乐部企业自身培养高层次人才也大都“孔雀东南飞”,这对企业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更不利于湖南高尔夫行业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继承湖湘文化之精髓,大力发展湖南高尔夫球运动;发扬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主动借鉴吸收高尔夫球运动开展较好省市经验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扬实事求是的文化品质,因地制宜地推进高尔夫球场建设,形成湖南高尔夫球运动发展特色;发扬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文化精神,打造一批与湖南高尔夫球运动相关的品牌项目;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克服湖南高尔夫球运动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有针对性解决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湖湘文化的糟粕,我们应该摒弃,具体做法是:政府应给予明确的产业发展指导与政策,进一步完善湖南高尔夫球场用地相关政策,使湖南高尔夫球运动在和谐环境下发展;广大湖南高尔夫企业应该通过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给予高尔夫专业人才最细微的人文关怀;各高尔夫球场练习场应该联合起来,规范高尔夫服务标准等。
湖湘文化与高尔夫球文化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但它们可以相互影响、借鉴、部分融合,甚至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湖南高尔夫球运动平民化时具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要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二是完善湖南省高尔夫球运动的各种赛事,使本土赛事规范化和常规化,为尽早选拨一批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增加公众高尔夫球场建设数目,使更多的人能走进球场,享受高尔夫球运动带来的快乐。
[1]朱汉民,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336-341.
[2]朝向集团.朝向白皮书——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R].2012:22-24.
[3]苏晓洲,袁雪莲,韩曦乐.长沙:网民曝“最牛高尔夫球场”[N].新华每日电讯,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