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共生理论视域下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剖析

2014-12-06 08:04:06赵斌朱爱芳张信波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纽带共生教练员

赵斌 朱爱芳 张信波

(1.杨浦区青少年业余体校 上海 200093;2.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竞技体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关系无疑是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尽管改革开放后,竞技体育在足球、篮球、排球等人口基数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中开展了职业体育化进程,但以为祖国增光添彩为目的的国家梯队训练系统仍以举国体制为主,很多教练员至今被称作X指,既是沿用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指战员的称谓。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处于“师徒如父子”之间的关系。但同时,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当代运动员商品化、资本化的转变,运动员的知名度成为运动员最大的资本。于是运动员自身利益与教练员甚至培养单位利益之间的冲突就变的不可避免。近些年,“师徒反目”、“师徒对薄公堂”事件愈发频繁。鉴于此,理清教练员与与运动员之间的利益纠葛点,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稳定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社会共生关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1 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的内容,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运动员是受训的运动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级,谁领导谁的关系[1]。但根据程云峰等对中国篮球、排球、足球等13个项目319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项目中,运动员与教练员保持融洽关系的占总人数的93%,而对于集体项目,不融洽关系占到27%。这说明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不融洽仍然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2 社会共生论的理论知识

社会共生理论认为,社会共生现象是存在,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有的存在[2]。胡守钧在《社会共生伦》里指出:社会共生是从共生角度来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一种社会理论[3]。任何社会共生关系,至少必须由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约束条件三大部分组成。

主体要素是指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组织。胡守钧先生在《社会共生论》一书中提出:“社会共生论以人人平等为前提,每个人生而平等。无论信仰、阶级、性别、职业、年龄等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不同。人之间有不同利益,团体之间有不同利益,阶级之间有不同利益,当然有冲突有竞争,但是冲突和竞争并不是要消灭对方,而是以共生为前提。”平等主体是教练员与运动员共生关系建立的首要前提。而传统的中国式教练员运动员的关系更接近于父子关系[4]。

资源要素是社会主体共生的纽带,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产生某些效应以满足人之需要者,包括物质系列、精神系列、劳务系列、关系系列等内容。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资源要素主要是指维持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一系列事物。

约束条件是指拥有共生关系的各社会主体必须遵守的条件。任何共生关系之间都存在约束条件,一旦失去这些约束条件,这组共生关系就无法存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约束条件是在中国的竞技体育制度下教练员与运动员都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以及队内默认的规则。

3 教练员与运动员共生系统解析

以主体间的力量对比为指标,可将共生系统分为均衡共生关系、偏生共生关系和寄生。由于中国由上而下的选拔体制,导致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性,而同时,运动员可以凭借较好的体育成绩迅速提高自身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共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怎么定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指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法。以资源纽带为指标可以将共生关系分为以经济资源为主要纽带的共生系统、以政治资源为主要纽带的共生系统,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纽带的共生系统。教练员与运动员尤其是中国的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决定了我国教练员队伍的权威性,是由教练员选择运动员的单项选择。运动员鲜有自主选择教练的机会和权利,体工大队与教练员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是以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为主要纽带的多元综合共生系统。

3.1 以政治资源为主要纽带的共生系统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体育其最终目标就是以优异的体育成绩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争光。由此建立的省、市梯队以及业余体育学校都是围绕这一终极目标开展运动的,运动员是由其运动成绩进行评判,教练员是由其培养的运动员成绩来进行评判。因此运动员的成绩成为维系教练员与运动员社会共生关系的重要依据。尽管在我国,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已经开始职业化的进程,但还有如柔道、摔跤、举重等大部分项目还没有开始或很难进行职业化进程。这就决定了这些项目是以取得较好竞赛成绩为主要目的。教练员荣誉的取得也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因此,运动员运动的竞赛成绩成为维持教练员与运动员取得政治资源的主要手段。

运动员在取得优异成绩之后,政治资源会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例如刘翔在奥运会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这时候其与教练孙海平之间的政治资源关系就变得非常微妙,孙海平是刘翔的教练,对其有管理的职责和权利,但刘翔在取得优异成绩之后,知名度和政治资源超过了孙海平,此时,孙海平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政治资源丰富的刘翔是关系到其与刘翔之间能否继续师徒关系的根本。孙杨事件亦是如此,孙杨固然在很多方面表现的不成熟,但朱志根是否在孙杨成名前后改变对其态度,重新根据两者之间的政治资源关系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想,朱指导如果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就不会惹怒孙杨,使其做出扬言要换教练的举动。

3.2 以经济资源为纽带的共生系统

经济资源方面,如柔道、摔跤、举重等以取得竞赛成绩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并不是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有诸多经济利益交叉,孙杨与教练员师徒反目很大的原因就是经济利益冲突。经济利益冲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或者社会对在奥运会或者其他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队或者个人经济上的奖励;另一种是运动员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从事代言等获取经济利益。优异成绩带来的巨大利益该如何分配也是影响师徒关系,甚至是运动员与体育管理单位之间关系非常重要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马家军从辉煌到衰弱的过程即印证了这个过程。马家军的家长马俊仁将队员取得的经济资源大部分占为己有,从而使得马家军队员纷纷出走而致使马家军四分五裂。跳水王子田亮也曾经因为代言问题和主管单位闹的不开心。以中国女子网球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单飞”项目群体尝试出一个新的模式,但这个模式能否在其他项目上应用依然等待实践的考验。

3.3 以文化资源为纽带的共生系统

文化资源方面,要理清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文化资源的要求,首先就要理清什么是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和体育运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人们在体育活动和实践过程中,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它包含有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物质设施和体育价值,分为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三个层次[5]。

广义上的体育文化代表了可以分为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三个层次,而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我们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运动所创造的观念、意识、精神、思维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财富。

根据本文研究,认为体育文化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人们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体育运动规则、技战术的演进,也包括体育运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更包括体育运动所创造的观念、意识、精神、思维等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涵。

教练员与运动员维持共生最根本的就是体育文化资源,教练员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不断的给运动员传授关于体育法律法规以及提高运动成绩的技巧与方法,这些都是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文化资源。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文化资源是其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的基础,如果教练员没有能力指导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时,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共生关系亦不复存在。孙杨在声称要换教练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他认为朱志根训练方法落后,不能帮助提高其成绩。

4 结语

“以竞技体育为中心,以举国体制为模式”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社会共生关系是一种融合了经济资源纽带、政治资源纽带与文化资源纽带为一体的综合社会共生系统,理清社会共生系统的三大要素,对理解中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共生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程云峰,姜丽,杨太胜,等.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2):51-53.

[2]郭修金,胡守钧.我国教练员与运动员社会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7):37-41.

[3]袁纯清.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

[4]胡守钧.社会共生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7).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39.

猜你喜欢
纽带共生教练员
洁白的哈达是万物的纽带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2-01-12 06:14:16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小学班主任如何发挥纽带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34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巧用字母当“纽带”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