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①

2014-12-06 08:04:06代永胜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大学

代永胜

(湖北工业大学体育部 湖北武汉 430068)

近20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步展开,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体育是属于通识教育科学类中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技能类通识教育课程,也是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可见,大学体育与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吻合的。因此,在通识教育视角下研究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使有关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和讨论不断深化,共同促进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

1 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通识教育(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通识教育的思想发源于欧美,近100年来在美国大学界得以成熟发展,如今已成为全球许多著名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美国的大学在通识教育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拥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布朗大学实行的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是全美常春藤盟校中最有个性、最创新、最开放的大学。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也试图通过通识教育,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通识课程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共有特点,也是与国外高校明显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有比较多的必修课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体育与军事等课程。体育历来作为各类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它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通识教育中的一块坚强的柱石。

普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大都是在大一和大二两年内完成,可分为基础课和兴趣选修课。在第一阶段以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主的练习。在第二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兴趣任选某一项目进行学习。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现状不容乐观:(1)尽管许多高校开设了十几项体育项目作为选项课,但受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影响,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造成学生无法实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教学选课模式。(2)体育课一个学期课时一般是32~36个学时,这期间包括理论课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理论与运动技能考试,还有一部分高校因室外课受天气制约而影响教学进度。有限的时间内,体育教育中认知、智力、情意等各项体育品质的发展被弱化甚至忽视。教师难以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高度去完整地规划和领导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熏陶也就十分有限了。(3)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认为学生只是一个进行教育培养的客体,使体育课成为“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巩固”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培养,忽视了其主体地位的发挥。(4)体育的考核大都是遵循一些量化的技能标准来考核,如篮球选项课上定点投篮,学生投几个便得多少分,健身健美类项目也是以教师教的固定组合或是套路练习为主,教师和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与学,很少或基本不进行教学大纲考核以外的内容学习。因而没有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3 通识教育视角下,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研究

3.1 调整思路,转变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阐明:“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体魄,他同心理的关系与其他生理关系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心、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一服社会、道德的改良剂。”体育教学活动不但要适合大学生的心理与智力特点,还要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机遇,灵活地采用并创新多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弘扬学生的个性,以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落实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终身体育能力,使学生获取探求知识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奋发进取的协作精神、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的优秀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3.2 树立多维教育观,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陶治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大都是以某一单个项目为基础展开教学。教学目标都是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偏离主流方向,课程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和“技能化”的倾向。教学过程大多还是处于对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没有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陶治,根据体育课程的特点,可分为两分面来加强。一方面,在大学体育通识课程设置中,可以增加一些关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学校多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另一方面,在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举办体育文化讲座和专家论坛,普及体育文化知识;以学校运动会为主线,以健美操大赛、校园蓝球赛、足球赛等为辅,各体育单项协会举办的体育比赛以及各院系的运动会贯穿全学年,形成人人参与、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体验体育的快乐、领悟体育的精神、感受体育的魅力,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促使学生喜欢上体育、愿意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积极上进的精神,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3.3 开展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教学恒久不变的主题。通识课程的教师要善于开设跨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关注相关课程中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以主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灵活地变通教学方式,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发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能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实现不同知识间的统整和融合,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意志。另外,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是有较好合作能力和较强团队精神身心健康的人才。每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将生活和工作在某一个特定的团队中。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体育学科中的团队精神对于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3.4 改变考核形式与内容,建立隐性环节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考核内容和形式对大学体育的教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的大学体育通识课程课程评价基本上是以课程结业考试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一个学期一个项目的学习,参加某种形式的考试,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理论成绩、运动技术4个部分给出期末成绩。普通高校大学体育通识课程的考核,首先要理解大学体育通识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识精神;其次,在考试内容上改变传统技能的考核,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不仅仅简单的依靠试卷和技术水平,学生平时参与社团和校运会及高水平训练的情况、推荐资料的查找、团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及考核等隐性环节都应该纳入评价范围,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通识实践已全面展开的今天,大学体育教育应自觉地融于通识教育,努力实现自身多样化的价值,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体育教育理念的落实,教学形式的改进,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陶治,营造一个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担当起培养全面人才的特有使命。

[1]朱慧芳,蔡皿.通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92-95.

[2]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21-27.

[3]王园园.河南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吉首大学(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大学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