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殿辉 朱晓东 时丹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南宁 5300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领域,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作为长期战略目标,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成了各高等院校所首先思考的问题,尽管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体育教育专业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和传统老四项的术科教学模式仍未发生根本变化。根据广西民族地区的区域特征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拟对促进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大多注重对人的运动技术的教学水平和训练水平的培养,无法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做到必要的统一。[2]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有学者提出了“通才”教育,有学者提出了“专才”教育,而纵观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新进教师不仅“多能”不能,“一专”也不专,既不能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短时间内无法胜任教学岗位的工作,还要在学校老教师的带领下重新回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错误的理解了“专才”与“通才”的含义,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时,对“专才”教育持认可态度的院校把人才的培养单一化,认为体育教师需要哪些教学技能就设置哪些课程,注重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认为“通才”教育是社会所需求的院校把人才的培养理想化,在培养过程中各学科、各方向的知识百花齐放,从教学训练到竞赛组织,从科研方法到管理理论,看起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学制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往往不能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实践证明,这种“万金油”型的人才是很难适应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教师职业的。[3]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主要面向地方的中小学校,其主要岗位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应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地方区域的特点应有所侧重、有所突破。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仍以理论课为主体,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老四项为术科主体,这样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尤其是技术领域的拓展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体育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前景。[4]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教学,高职实践教学中实训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5]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已逐渐形成体系,订单培养、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而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特点,实习场所必然要依托地方各中小学校才能够进行开展,目前地方中小学校对实习生的接纳又有着其固有的局限性,这样就迫使许多院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时采用一次性集中实习的方式,往往实习任务局限于充当班主任或随堂观摩教学,很难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走过场的“四步曲”,即跟班听课、讲课(4~6节)、组织活动、实习总结。[6]这样的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修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应对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了解各中小学校当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掌握以后可能的发展目标,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补充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主体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统一,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而不是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提高或侧重学生竞技水平的提高。所谓能力是人用自己的智力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技术,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达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体心理条件,它总是与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7]在高职院校的培养中,应跳出“专才”或“通才”的思想模式,在培养目标的设置阶段以能力为本位,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首先关注的问题,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开展均应围绕提升学生能力这个中心来开展。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关注学生身体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虽然新的教学改革纲要提出了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但各个地方的特色与特点的不同,就使得体育教学必须具有灵活多变性来适应各个地区的差异性。[8]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本身就含有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在地方的开展,对当地文化的传承、经济的发展及旅游市场的拓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据调查了解,目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广西高职院校,只有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院校设有抢花炮、投绣球等典型的传统项目课程,其余院校均没有设置此类课程,而一些打铜鼓、跳芦笙等传统项目没有任何高职院校设有此类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贴切地方区域特性、能够凸显民族特色的课程。此外,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修习的时限性,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其实践教学效果,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提出了“2+1”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系统学习2年,第三年外出实践一整年,由于学生外出实践时间的固定性,一方面用人单位能够优化教学资源,解放部分老师去进行进修学习等其他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有充分时间熟悉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在阶段性适应之后有创新性发挥的空间,对其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其毕业后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就是各地方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引导者,其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基层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因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拓宽培养途径,采取多种手段发法围绕基础教育新体育的课程开展教学,并坚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如在各级各类与体育相关与教学相关的期刊中出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以及各级各类的体育学精品课程,并通过高职院校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此类知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加强,从而改善目前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养目标上仍存在较大争议,在实践教学效果上,也较难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研究和深入,广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应将学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将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相结合,并加入本民族、本地区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育理念,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要突出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并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具有真正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2010-07-29.
[2]张裕中.从能力本为教育视域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6):104-107.
[3]霍兴彦,林元华.关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42-44.
[4]钱应华.高职高专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2010,31(2):117-119.
[5]王保军.订单培养 校企双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32-33.
[6]刘玲,王凯,丁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以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J].运动,2012,6(34):63-64.
[7]周鹏,丁洪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2):163-165.
[8]李柏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