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基础教研室 江苏南京 210038)
从体育教学的本质出发,它的课程教学行为不应该单纯的局限于对学生们身体素质的关注,还应该包括对学生们体育意识的培养、心理健康水平的衡量乃至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等方面。拓展训练作为国内引进的一种新的体育训练方式,已经逐渐开始在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式,拓展训练有其显见的优势,也符合现阶段国内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机制。
所谓拓展训练,即是一种综合了体育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为一体的复合型体育训练方式。[1]从拓展训练的内容来看,它涵盖了多种项目和除了单纯体育训练外的包括心理和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拓展训练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对人们的团队意识和生存适应能力及领导、沟通能力方面做必要的补充,最终目的是在锻炼和强化人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从心理层面提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机能,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试行,能够很好的扩展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并弥补其中一直存在着的不足,它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巨大冲击,也很大程度上适应和遵循了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从操作方法的层面看,拓展训练重在“体验”,让学生们在进行自我拓展的同时获得失败的教学和总结成功的经验,在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面,拓展训练也具备了针对性教学的理念,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拓展训练中的“极限挑战”和“体验高峰”等模式可以锻造学生们的心理承受力和毅力,同时对他们不同个性的培养也具备了兼顾意义。
从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都沿袭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呆板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标准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说,它也是和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有矛盾的。
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现阶段的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的模式、组织形式还是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乃至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都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2]
首先是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科目,一定是具备其特殊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像文化科目教学的那样循规蹈矩和按部就班,但目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仍然遵循着某些特定的模式进行“板块式”的教学,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都被限定的相当严格,此种体育教学的模式虽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但显然也是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甚至会导致他们对其产生反感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便也就无法企及了。
其次从组织形式来看,高校体育课堂中基本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师本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多数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给大学生们设立条条框框,并用硬性的指标来对他们的成绩进行评价,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程感到排斥和厌恶,也不符合当下强调的“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最后从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来看,多数学生都是对其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的,高校中的学生们大多已经成年,在体育训练方面和体育兴趣爱好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单一的体育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不仅束缚了他们自由的身心发展,更不会引起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这对于他们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实则是一种伤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抛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不理想不谈,从大学生们的身体和发展的阶段性来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性训练是有必要的。
首先,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大多已经成年,此时他们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一个高速的上升阶段,对于此阶段的体育训练应该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大学生们拥有了较多接触社会的可能性,需要他们更多的掌握与人交际的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从人本理念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已经处于较强的状态,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希望可以从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了解,尤其是需要更妥善的尊重自我内心的意愿,所以在体育课程的选择方面也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来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多数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踏入社会进行就业,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层面来看,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评价和要求会日益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团队协作能力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应变能力怎样等都是眼下对于综合型人才的评价标准,想要达到这些标准和要求,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理念上进行深层次的改变,而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拓展训练则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过硬的心理承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让他们在生活化的体育学习中获得身心的健康、良性发展。
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眼下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项目是必要的。那么,从拓展训练的实施细则来看,此种训练方式是否适合在高校体育课堂中进行引入和规范化教学,拓展训练的教学原理和方法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从理论层面不会和总体的教学目标产生冲突,其次在拓展训练的训练内容和方式上看,也是适合大学生们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的。
研究证明,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来说,“讲授式”教学中学生的吸收程度只有不足25%,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可以高达75%,“体验”从学生们的自我参与出发,让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得到“真知”,从而增强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从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中看,它主要包含的训练内容是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等,[3]主要的特点是将原先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化和人性化,将原先机械的跳、跑等训练方式及刻板的评价方式改为体验式的体育学习,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拓展和改革。
从国内高校的建设和硬件设施是否具备的方面看,一般的高校都具备开展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学场所,反而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可以降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减少了资金的投入,节省了成本。在硬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可以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此种体育教学的方式一旦获得在高校投入的机会,就必然会受到师生们的关注,前景也会是光明的。最后再补充说明一点的是,高校想要开展拓展训练,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符合,也需要专业教师的加入,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懂得对学生们进行身体训练方面的指导,也需要了解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基本阐述了目前国内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弊端与不足之处,为引入拓展训练埋下了伏笔,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拓展训练的内涵和它同高校体育训练的契合性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在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种教学的引进或演变,都需要给予其一定的充足时间,从实践的角度让拓展训练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拓展训练纳入高校体育训练的总体教学模式中,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1]陈雷.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35.
[2]李作平.高校体育教学中设置“拓展训练”课原因之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123.
[3]孔庆波.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