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富强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黄布中学 广东龙川 517382)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对培养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帮助,对挖掘学生体育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课余田径训练是农村初中课余体育训练中比较常见的训练形式,其对提升初中生体育锻炼兴趣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能有效促进初中生身心的良好发展。然而,目前在许多农村初中,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为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如何发挥课余田径训练的作用已成为许多中学体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农村初中生课余田径训练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课业负担大,训练不够系统。一方面学校所布置的课余作业非常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田径训练认识不够,家长的传统思想认为,孩子学业第一,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参与其他的活动是不务正业,是没有出息的,对孩子的课余活动并不支持,左右孩子参与课余训练,影响了课余训练的系统性。第二,重视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对初中生的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学校对学生课余活动的组织不够,各科文化课老师的传统应试思想等等,严重影响到农村初中生参与课余田径训练的积极性。第三,教师专业性不强,学生训练效率不高。许多田径课余训练的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体育学院或学校毕业,而是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体育教师,从而使得他无暇顾及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而对学生的课余田径训练都草草了事。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是很高。第四,田径训练方法落后。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在学生田径训练中总是重复地让学生们练习后蹲跑、高抬腿跑、小步跑等技术,而据调查发现,专门练习这三种跑步技术对其田径比赛帮助不大。
根据《中学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应该为学生组织各种课余体育训练,比如开展体育比赛等活动,从而储备优秀体育人才。对于学生课业负担大、田径课余训练不够系统的问题,应该采取“体教结合,促进各方面协作”的措施。学校必须加强体育教学跟其他科目教学的结合,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其中不能让其他文化科目占用体育课的时间,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跟其他科目教师的沟通和协作,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课余的时间,从而激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与田径课余训练。应该加强教师跟家长的合作和沟通。必须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增加孩子学习压力的危害性,减少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放宽孩子的课余时间,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田径课余训练活动。同时,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提升训练内容的趣味化,教学内容应该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应该跟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在中学田径课余训练中做到趣味化、游戏化、简易化彼此结合,促进农村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效率的提升。
针对农村初中田径课余训练存在的“对课余田径训练重视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必须加大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明确田径训练的意义。首先,应该加强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加大对课余训练的投入,完善课余田径训练制度。其次,学校应该把课余田径训练列入学校教学工作安排,给田径课余训练系统训练提供保障。再次,在课余训练开始时,教师必须讲清楚课余训练的价值,让学生明白课余训练对自身发展的作用。同时,应强调把学生的课余训练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自觉认识到其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加强家长对田径课余训练重要性的认识,让家长了解田径课余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让他们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田径课余训练活动。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田径课余训练的参与热情。
教师在课余田径训练中,必须处理好专项训练与身体全面训练之间的关系,提升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首先,中学运动员进行大量严格的身体全面训练,是将来获得专项成绩的可靠保证。其次,中学生运动员专项技术的训练,要以基本技术为主,完整技术为辅,要狠抓基本功训练,千万不要追求一时成绩影响整个技术质量。中学生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就要十分重视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和正确的技术规格,训练中严格要求不能脱离正确的技术要领,否则一旦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严重影响到今后的训练及未来他们从事竞技能力的发展。另外,在技术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能超越他们身体能力的基础,和对他们提出过高的不能达到的技术标准。再次,专项素质的发展,不同的田径项目,所需的专项素质也不同。因此,专项素质的发展,必须在身体全面训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地、保质保量地训练来获得。最后,身体全面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比例应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水平的提高而递减,但对中学生运动员来说,不应低于60%。比如,男子12岁以前不必定专项,身体全面训练为100%,13~14岁应占80%,15~17岁占60%,12岁以上的女子,比例应略低于男子。同时,学校在组织课余田径训练过程中,不得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课余田径训练,必须选择熟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训练,从而保证课余田径训练技术的专业性,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
在农村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以挖掘具有潜力的运动员。尤其是对于男女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必须区分对待,减少女生的运动负荷。同时对于学生中不同体质的学生也进行差别式指导,适当增强每个学生田径运动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千万不要实行“一锅煮”的训练策略。一个运动队,不管队员项目、年龄、运动能力,不分运动水平统一执行同一计划,这对一个年龄跨度很大的队员们来说,势必造成“有的饿肚,有的胀伤”的结果。因此,实际训练中还需贯彻“因材施教,实行差别性教育”的原则。第一,必须根据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要认识到农村中学生田径训练跟专业队的训练是具有较大的差距的,所以在安排农村中学生训练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教育规律、教育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对学校学生的客观条件和其运动规律进行考虑。第二,对于学校运动队的田径训练,必须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实行“扬长避短”的训练策略,突出个人的训练重点。第三,在训练方法上也应该实行差别性对待,比如在短跑中,有的队员主要是通过加大步幅来发展速度,而有的队员则主要是通过增加步频来发展速度。对于他们的训练不能一致对待,而应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区别训练。第四,在训练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让运动员们充分参与,切实地了解他们的训练意见,将训练计划的贯彻执行转变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运动。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初中课余田径训练开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课业负担大,家长思想认识不够,训练不够系统;对课余田径训练重视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专业性不强,学生训练效率不高;男女学生训练负荷缺乏区别,田径训练方法落后。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体教结合”的基础上提升训练内容的趣味化,加大对田径课余训练的重视,明确田径训练的意义,必须处理好专项训练与身体全面训练之间的关系,训练中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差别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参与课余田径训练的积极性,才能挖掘具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1]王敏文.中学生田径课余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5).
[2]张文文.农村初中田径课余训练开展现状探析[J].体育训练,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