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的辩证思考①

2014-12-06 08:04:06吴戈汪熔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界定体育运动能量

吴戈 汪熔芳

(1.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育部 江苏南京 210037; 2.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身体运动不足而死亡,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70%的疾病是由于缺乏身体运动引起的。在这么严峻的形势之下,任何有利于增加身体运动、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因素我们都要充分利用。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都可以为我所用。那么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是一回事吗,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替换,还是截然不同。很多人都会存在着类似的疑问。从体育学的视角、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概念界定入手,通过目的、形式等方面分析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之间的差异,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倡导公众在进行体力劳动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让运动造福人类。

1 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概念界定

1.1 体力劳动的概念界定

马克思认为,体力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的、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1]。他将简单的体力劳动界定为能够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这个定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仅仅是针对工农业劳动所下的定义,带有极为浓厚的制造业背景色彩,并不能涵盖一切体力劳动。而我国长期将体力劳动和劳动等同起来,这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三大部分,体力劳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体力劳动者主要是以运动系统作为主要劳动器官;脑力劳动者主要是以大脑神经系统作为主要劳动器官;生理力劳动主要以除上述两大系统以外的其他生理器官为主要劳动器官。另外,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体力劳动”界定为主要依靠人的身体器官从事劳动,其能量不能不受到劳动者生理界限的限制[2]。这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和权威的概念界定。

1.2 体育运动的概念界定

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3]。本文认为体育运动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的总称。事实上,体育运动贯穿人的一生,幼儿通过体育运动来感知世界、加速自理;儿童通过体育运动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少年通过体育运动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综合素质,成就梦想;青年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中年通过体育运动舒缓身心、保持体力、治疗疾病;壮年通过体育运动治疗疾病、延缓衰老、保持健康;老年通过体育运动治疗疾病、保持自理、保持尊严、延长寿命[4]。

2 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辩证思考

2.1 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区别

提到体力劳动和身体运动,大部分专家和学者在大大小小的不同场合,从各个不同角度去论证体力劳动和身体运动的区别。于是大众普遍认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不可否认,两者之间是有着差异。首先,目的的不一致性。体力劳动侧重于在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是一部分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体育运动更侧重于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在运动中治疗疾病。其次,形式的不一致性。体育运动的动作比较丰富、全面,且带有一定的娱乐性,但也有特例,如竞技训练和比赛就是一种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比较单调,往往是机械的重复,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但是类似于开心农场的体力劳动却是快乐的源泉。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运动并不等于体力劳动。

2.2 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联系

人们在强调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的差异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两者间的联系。首先,从概念界定上来说,体育运动是指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体力劳动是指能够生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显而易见,两者的载体都是身体,都是以身体运动作为最基本的方式,都可以让身体的某个部位得到锻炼。其次,体育运动源于体力劳动。一方面,跑、跳、投等动作技能既是劳动动作,又是现代体育运动过程中基本动作的前身;另一方面,运动的器具大多源于劳动工具,投石索与链球、风箱与拉力器、水车与跑步机等等,它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3 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辩证思考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看待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也应该这样,体力劳动在一定的强度下,完全可以取代身体运动,但是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造成身体的损伤,导致职业病的产生;同时,身体运动是我们极力倡导的,但是若超过一定的限度,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过犹而不及。由此可见,体力劳动也等同于体育运动,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体力劳动和身体运动的联系,在正视它们的区别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

事实上,体力劳动可以部分替代体育运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人类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感到欣喜的时候,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的时代,进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患“慢性非传染性流行病”的几率大大提高。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这些都是由于人的身体能量的储备与消耗失衡造成的。能量的失衡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能量储备大于能量消耗;第二,能量储备小于能量消耗。其实,任何有能量消耗的运动都有利于恢复能量平衡,任何能增加能量摄入的行为都有利于恢复能量平衡,于是人们大力地提倡身体运动,国家也相应地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却忽视了体力劳动的作用,其实在这方面体力劳动可以部分替代身体运动。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身体的某个部位得到锻炼,例如,锄地可以锻炼背部和手臂的肌肉,蹬三轮车可以锻炼腿部的肌肉,车间作业可以锻炼腹部和腰部的肌肉。进行类似的体力劳动是可以替代相应的体育运动的,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调整人的身体能量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来说,偶尔到郊外种种菜、挑挑水和偶尔到球馆打打球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可见,体力劳动也等同于体育运动。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我们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就可以趋利避害。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体育运动都需要遵循“适度”原则,即必须控制在一定强度的范围之内,否则,会造成身体的不良反应。例如,经常重复进行用力不当的肌腱活动会造成职业性肌肉筋腱劳损,关节长期负重会造成四肢骨关节损伤等等。

3 结语

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之下,让数亿为生计而出卖体力的劳动者积极参加身体运动似乎是不现实的,如何减少劳动损伤,如何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如何让那些把竞技训练和比赛作为职业的运动员减少损伤,这也是需要我们的思考。对于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关系的争论是其次的,能够指导实践,能够解决问题是关键。

[1]姚继冰.劳动概念的多重逻辑变奏——马克思《手稿》中“劳动”概念的文本学考察[J].理论探讨,2003(4):31-34.

[2]John Stephenson.Adrian Bauman.Tim Armstrong.Ben SmithBill Bellew.the costs of illness attribut-able tophysical in australia.health and aged care[R].2000:21-33.

[3]范汝清,马琳,袁玉涛.体育运动对心理问题的康复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4]王正伦.体育的人本使命——一个被忽视的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9-13.

猜你喜欢
界定体育运动能量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能量之源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29
体育运动小常识
高血压界定范围
金色年代(2016年4期)2016-10-20 17:40:14
呆呆和朵朵(13)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8
开年就要正能量
都市丽人(2015年2期)2015-03-20 13: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