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4-12-06 01:53韩桂凤李京诚
体育科研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课练课课身体素质

韩桂凤,李京诚,燕 凌

1 问题的提出

1.1 体能素质“课课练” 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消失和回归的复杂而又奇特的历程。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简称“课课练”)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在每节体育课中都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的教学活动范式。在当时条件下,“课课练”确实起到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

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课课练”引起很大争议。反对者认为,“课课练”练习的形式与方法单一、呆板,练习的内容简单重复、枯燥、乏味,影响主教材的教学,甚至有人质疑“课课练” 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不相符合,它只适合于培养运动员。在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课课练”逐渐退出了体育课堂、销声匿迹了。

进入21世纪初,“课课练”在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中重归体育课堂教学。其原因是:第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水平逐渐下降,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7号文件,提出“争取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应的增加体育课时,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执行“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计划,这些都为“课课练”的重新提出做好了时间准备与舆论宣传。第二,青少年体能素质已经成为学生体质发展的瓶颈。学生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掌握需要以一定的身体素质为基础,但由于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学生想跑跑不快、想停停不下来、想跳跳不动,学生身体素质欠缺已经严重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和体育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可以改进与发展的手段。

1.2 课课练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1.2.1 课课练的理论基础

1.2.1.1 课课练的哲学基础

应该说课课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首先,从存在主义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个人对自己命运的主宰角度出发,课课练为学生提供了解自我,挖掘和展示个性的氛围与机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个性寻找喜欢的锻炼方式,培养对体育的热爱。其次,解构主义主张消解一切传统、权威、等级和“宏大话语”,学生有机会表达言论的权利,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第三,实用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做中学”的主张,为重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动手尝试探究,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1.2.1.2 课课练的心理学基础

课课练的教学离不开心理学的指导。建构主义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学习,重过程轻结果。人本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在动机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使学习成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多元智能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多元智能组合的个体,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学生身上的突出智能,发挥各自优势。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动机是自我决定的,其动力源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探索和自发的兴趣,鼓励学生进取,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2.1.3 课课练的教育学基础

课课练的教育学基础可以概括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的“我能学”、建立在内部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策略与技能基础上“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合作学习主张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分享”的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共同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1.2.2 课课练的教学原则

1.2.2.1 树立全体参与、全面发展、自主练习的全新教育理念

“课课练”关注全体学生的自主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课课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指导,促进学生自主练习。

1.2.2.2 遵循启发原则、培养合作精神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渗透体育意识,逐渐养成锻炼习惯,及时鼓励引导,保护好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相互参与接受差异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自主锻炼,掌握各种锻炼的技巧与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同等的锻炼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1.2.2.3 因材施教、合理运动负荷的原则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地域、原有运动基础不同的学生,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环境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组织与安排。练习强度应该由弱渐强,幅度由小到大,使学生全身的关节和肌肉得到充分活动,防止剧烈运动受伤。教师可以通过调整练习次数、间隔、练习的难度等方式调节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

1.2.2.4 探索“以学论教”的全新评价体系

“课课练”要始终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学习愿望;注意观察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积极踊跃的发言,保持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鼓励创新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成功、满足和喜悦的心理体验下完成身体素质的练习。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意义在于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课课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课课练”的成功经验,创新“课课练” 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为“课课练”提供教学理论和方法依据。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将按照专家引领,教研、科研人员指导,课题组教师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开展。具体来说,本研究将沿着经验总结、理论设计、教学实验、逐步完善、归纳总结、应用推广的技术路线。

2.2.1 调查法1

调查分别采取3条途径:一是专家调查法,研究开始的时候,通过走访体育学者、专家,回顾“课课练”的发展历史,论证实施“课课练”的意义价值,研讨课题进行的思路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课题进行过程中,继续走访专家,研讨影响青少年体能素质提高的因素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对我们的工作把关和作出评价;二是集体访谈,通过走访一线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了解其对“课课练”实施的态度与可能性,讨论开展“课课练”的方法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条途径是实地调查,通过到中小学观摩体育教学课、观看教学计划进度与教案,了解“课课练”实际教学情境以及师生对于“课课练”的态度与反应。

2.2.2 质性研究法

依据质性研究原则,对访谈的录音与视频材料进行分析,通过类属分析,提取青少年体能素质的干预路径及实施“课课练”的有效方法与措施,构建“课课练”教学模式的框架体系与结构。

2.2.3 行动研究法

在自然而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模式。本研究是以参与实验的120所一线体育教师的研究成果为主体,通过他们了解“课课练”的贯彻与落实情况。

2.2.4 教育实验法

以中小学生为被试,以“课课练”教学模式为干预手段,通过开展实验前后测的教学实验,检验“课课练”方法手段的应用效果。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以全面发展的健康教育理念指导“课课练”教学

实施“课课练”必须以全面发展的健康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服务的理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强壮,而且要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几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学校体育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加强合作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使每个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健康,对群体健康富有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发展个性特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

3.2 将“竹竿舞” 、“抖空竹”等游戏引入“课课练”,极大地丰富了“课课练”的教学内容

传统“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注重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方面的练习内容,如仰卧起坐、加速跑、原地高抬腿、坐位(立位)体前屈等,这些动作规范,练习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锻炼的效果也比较好。但长期的素质练习会出现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易疲劳等问题。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课练”,需要精选练习内容,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科学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如有的学校为了较好地完成技巧教学的任务,体育教师借助灵敏梯中间的6 根竹竿,平行摆放,让学生在“跳起来”的音乐伴奏下,采用集体搭肩、单人行进鱼贯跳、双人配合跳、单人跳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锻炼身体、陶冶身心,深受学生的喜爱。

3.3 采用分班教学与大课间形式,丰富了“课课练”的教学形式

3.3.1 将学生按照身体素质重新分班,实施有针对性的素质练习

如有的学校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打乱原来自然班的建制,按照性别、体能、兴趣、特长编排成 a、b、c、d、e、f 班进行授课,a、b 班分别是男、女强班,主要发展棒球和手球,c、d 分别是男、女混合班.主要发展田径,e、f 分别是男、女混合胖班,对身体形态和心理进行干预。采用分班教学的形式有利于转化希望生、培养优秀生、发展中等生,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内在潜能,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体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3.3.2 在“大课间” 中进行“课课练”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为了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北京市各中小学都开始实施每天1 h的阳光体育活动即大课间活动,利用每天上、下午各25~30 min的时间,采用集体式、分班式、分组练习或体育兴趣社团的形式开展广播操、跑步、集体素质操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具有全员性、规律性和课程性的特点,能够保证时间到位,人员到位、场地落实到位、组织形式到位、内容设置到位,为此,许多学校都把“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内容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真正落实“体能素质天天练”的目的,其锻炼价值不亚于一节体育课的效率,在提高学生体质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实施“课课练”提供了时间保证。

3.4 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尊重差异,注重个人成长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特别是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调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传统的“课课练”评价,大多是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成绩进行,属于结果性评价,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中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加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应“坚持健康第一,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思想,践行“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即不求每一位学生一样发展,但都要发展,不求每一位学生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不求每一位学生相同规格,但都要合格。学生对于评价已经上升到了一种责任感,一种向别人学习的渠道,一种展示自我能力的方式,一种促进自我完善的途径。

4 结论与建议

4.1实施“课课练”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与评价等方面都应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4.2北京市中小学普遍开展了结合“大课间”的“课课练”教学活动,形式主要以跑步、跳绳、健美操与游戏等内容为主。

4.3在心理素质与德育品质的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结合“课课练”开展的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少。

[1]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2]梁定邦.对“课课练”的定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86,6(1).

[3]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J].体育教学,2011 (1).

[4]曲宗湖.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M].贵阳:贵阳教育出版社,1995.

[5]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黄希庭,张力维,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0-207

猜你喜欢
课课练课课身体素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体育常态课中“课课练”的思考和探析
锻炼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身体素质趣味课课练
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体能“课课练”的研究
《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结项总结报告会在京举行
体育“课课练”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