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相
2013年12月21日18点48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共同关注节目中“关注万象”版块以—— 拯救“男孩危机——男孩女性化根源何在”——为标题,讨论当下社会“男孩女性化”的问题,男孩危机再次被媒体关注。其实在西方社会19世纪末,也出现了“男孩危机”。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里把当代男孩形容为“胆小懦弱”、“缺乏自信”。1999年,记者苏珊·法吕迪在著作《艰难人生》一书中说,冷酷的全球经济使美国男人失去雄性。2000年,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哲学家克里斯蒂娜·霍夫·萨默斯批评女权主义正酝酿一场“反对男孩的战争”。国际上己有报告强调:“21世纪的基本国民教育,更要关注的是男生的受教育问题”[1]。在英国,近些年的考试结果表明,女生几乎在所有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2004年,英国大学中男生比例仅占41%。在澳大利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男孩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孩存在差距,并且其差距呈逐渐增加趋势[2]。发展到今天,“男孩危机”是世界性的问题。
伦敦奥运会结束后,这届盛会的口号“激励一代人”也带给世界人们不同的欣赏视角。如何让男孩们具有社会期待呢?笔者将从奥林匹克中彰显的男性气质这一文化视角来阐述奥林匹克给年轻一代的激励和教育。
男性气质(masculine)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男性气质研究是自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男性气质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均有所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依照R.W.康奈尔和J.W.梅瑟施米特(JameW. Messerschmidt)的说法,直到“支配性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男性气质研究才开始出现。康奈尔(R. W. Connell)强调男性气质的社会实践过程与关系以及性别秩序的历史动力学,将男性气质定义为性别关系系统内的行为结构,提倡动态地考察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3]。因为男性气质是包括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综合体,所以他将西方男性气质的多样性表述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与边缘性4种不同类型,并指出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男性气质。但是贝姆量表的编制激起了人们重新评估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双性气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有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男性气质的人在心理上更健康。
在中西文化的差异面前,中国文化中又是如何表达男性气质呢?
李德顺在北京日报发表《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一文,其中提到:检视历史,应该承认“阴柔”有其功绩和价值,但在竞争、发展成为时代主旋的今天,“阳刚”却是一种更为必要的社会文化气质[4]。什么是阳刚之气?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墨家“尚力”、“非命”的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是阳刚之气。这个“阳刚”之气乃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男性气质,也就是本文所欣赏的男性气质。
众所周知,奥林匹克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宪章》是国际奥委会制定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法律文件。《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1889年创立《体育评论》月刊时说,其目的是“在于掀起一场倡导阳刚之气的体育运动”[5];1908年7月,顾拜旦在演讲中引用了宾夕法尼亚主教的话:“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在于夺冠,而在于参与。”,并教育年轻人:“人生的价值,不在凯旋,而在于奋斗;人生的精髓,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勇敢拼搏。”[6];现代奥运会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阳刚之气的体育运动、奋斗、塑造钢铁般的躯干、更高、更快、更强······”所有的这些,无不彰显出奥林匹克精神里的男性气质。
中国射击手王义夫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拖着重病之躯上演了奥运会射击史上悲壮的一幕,最后一枪时突然跌倒。刘翔带伤比赛,刘延东同志对刘翔的顽强作风和刚毅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激励。王义夫、刘翔表现出来的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男性气质的体现。
要说古代奥林匹克就必须说到古希腊宗教。古代奥林匹克是古希腊宗教特有的仪典和祭礼形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上海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曾携手举办“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展,其中展出的古希腊诸神“超级运动员赫拉克勒斯”、“掷铁饼者”等艺术珍品。所有的雕塑展示着瞬间释放的动感与力量,展示着人体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如宙斯、赫拉克勒斯、奥得赛等的形象。古希腊宗教里的神是勇敢的、有完美的体型、超人的力量、凸隆的肌肉、杰出的智慧、惊人的技艺,所以古希腊人按照神的形象和性格来塑造自我、再现自我、更新自我。超人的力量、协调的动作、惊人的速度、完善的技艺、凸隆的肌肉,这些都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东西,也是男性气质的彰显。
古希腊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祗的祭坛前奉献这些技、力量、速度、灵敏和耐力等,才能博取神的欢心,让神灵施恩降福。为此,希腊人热衷于各种体育运动,投身于各种竞技。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写道:“奥林匹克竞赛会,是一种象征,表示希腊人重视身体,这也表明特别注重和谐,人有心灵,也有身体,二者都不能不加以训练。希腊的思想家们不是近代世界从中世纪经院传统所承袭了来得那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7]。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及诗人提摩克雷翁,早先都是出色的运动家。崇尚出于对力量的热爱而进行的力与力的抗衡,崇尚勇猛顽强的争斗,这正是古奥林匹克彰显的男性气质之美。
顾拜旦说过:“古奥运会最光辉之处在于它的两个原则:美和尊严。如果现代奥运会要产生我们期望的影响,它必须显示出美,唤起人民的尊严之心。”[8]本文将结合奥运会的实例,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欣赏现代奥运展现出男性气质的美和尊严。
《周易》认为,面对险阻只有以雄健之力相临的霸气,才能化险为夷,化困为通。“险之时义大矣哉”[9],就是在险中显示出阳刚的力量和美感,在伦敦奥运男子羽毛球单打决赛中,林丹的绝地反击让所有的观众折服。林丹一直处于落后境地,在逆境中取胜彰显了阳刚之男性气质,在逆境里超越和征服困难,“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10]其美甚也!这样的美之所以令人折服,是因为紧要关头,象剑一样脱鞘而出,象闪电一样把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霸气的力量在“一闪耀”之中完全了显现出来。
豪气是“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11]的气势。人要有了豪气、襟怀和志向就会不畏艰险,不避斧钺,人格魅力就能凸显出来。一如奥运会上刘翔用单腿跳着跑完整个赛程,一如刘翔在手术后重新要回到赛场上的誓言,——“我还要回来”,这样的豪气给人以超然于胜败之上的尊严。“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在于夺冠,而在于参与”。 《易·乾卦·彖传》也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豪迈之气就是不屈不挠,不惧险阻,面对命运安排的“旷达”,豪气是一种内在气势的盛大,给人以美感!
阳刚气质之“大气”是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是一种从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气量;是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大气要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拿得起、放得下,具有君子风范[12]。
雅典奥运会的男子自由体操决赛中,表现完美的中国体操男队领军人物李小双屈居于希腊选手获得银牌,依然微笑着举起手臂,向四周的观众挥手致意,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这样的大气有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潇洒之美!
从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奥林匹克彰显出的男性气质之美是送给所有人的精神财富。如果“男孩危机”真的存在,如果真的需要“拯救男孩”,奥林匹克就有这样的力量。奥林匹克可以激励青年一代思考自己人生,其彰显的霸气、豪气和大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刚之气。人们在奥运匹克精神指引下,追求健与美、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丰富的文化精神享受。康奈尔说过:“……理想的男性气质意象多数是系统地通过竞争性的运动建构形成的……”[13],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激励一代人,其中包括一些需要“被拯救的男孩”。
[1]新华网[EB/OL].男孩是否越来越差“男孩危机”即将到来?http://xinhuanet.com. 2007-09-14.
[2]东方网[EB/OL].上海拟筹建男子中学以应对男孩危机.http://eastday.com. 2012-03-22.
[3]StephenWhitehead,.Frank.J..Barret,.eds.(2001)The Masculinities Reader[M].Wiley-Blackwel:28
[4]李德顺. 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N].北京日报,2012-06-11.
[5]国际皮埃尔·德·顾拜旦委员会编.刘汉全等译.奥林匹克主义---顾拜旦文选[G]. 2005:25,89,136
[6]《奥林匹克评论》[M].1908,7:108-110.
[7]罗素.温锡增译.西方的智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9,34
[8]李鼎祚. 周易集解.[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9]姚鼎. 复鲁挚非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10]辛弃疾词选.清平乐·题上卢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11]龙建刚.气度决定高度[N].南方日报,http://www.sina.com.cn新闻中心 2009:08-3107:51 .
[12]康奈尔.男性气质.[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
[13]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14]孙葆洁.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