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豪 王兴怀
(西藏民族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体教结合培养女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模式探析①
杨文豪 王兴怀
(西藏民族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足球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国家足球事业的根基,我国领导人提出的“足球从娃娃抓起”却一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发展。我国足球事业的一步步下滑,一次次失败,1足球人才的匮乏,让我们不得不思变。体教结合是我们早在85年就提出的思路,现在看美国的NBA模式,就是典型的体教结合的硕果,我们可以重提体教结合,真正实施贯彻体教结合,让足球走进校园,扩大足球人口,建立完善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为我国的足球事业培养人才。
体教结合 青少年 足球运动员 模式探析
我国的运动员培养一直属于举国体制,这种体制的优势显而易见,倾全国之力为争取锦标,在一定阶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的女子足球也得益于举国体制,在1999年女子足球世界杯中勇夺亚军,仅在点球大战中负于美国队。但是随着欧美各国女子足球的开展,足球人口的增加,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女子足球的举国体制优势荡然无存,接连在世界大赛中落败,就连在亚洲也失去了领先地位[1]。另外,足球运动员由于长期集训,封闭式管理,和各方面的锦标压力,一味的追求运动成绩,文化课的学习被远远抛在脑后,得不到重视。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文化水平低,影响了他们各方面的提高,思想意识差异,做事做人运动员们都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足坛也屡屡出现丑闻:罢赛,假球,嗑药,赌球,招妓等诸多问题不绝于耳。而足球场似乎也成了一个大的垃圾场,球迷们来现场看球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京骂满天飞,动辄球迷互殴。这样下去不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不利于社会团结,将来的足球之路会越来越难走[2]。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背后是无数被淘汰的对手,这些没有走上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他们的未来该怎么办?运动员是吃的青春饭,未来的路还很长,他们应该怎么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所以,笔者认为:坚持体教结合,一手抓运动成绩,一手抓文化课学习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运动员的青少年时期抓紧文化课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一种新型的训练体制。研究表明,美国女足运动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较高的水平和比赛成绩,与美国高校女足运动开展得非常成功、拥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女子足球队伍有着内在的联系[3]。
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基本走的是专业队体制的培养模式,由省队在基层各个体校进行人才选拔。近年来也出现了社会力量组织的女子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等,也有少量的足球传统学校在进行着足球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女子青少年队伍都是各省体校,各地市体校组织,以市运会,省运会成绩为目标的短期存在。目前国内注册女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人数已经远远不能和东亚紧邻的日本、韩国相比。以前根本不是中国女足对手的日本女足在2011年夺得女子足球世界杯领全世界侧目。目前中国女子足球U17的队伍全国只有15支,总人数不足300人,未来她们再随着年龄增长人才流失会更严重,这就是中国女足的几乎渺茫的未来。如何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数量和质量,中国足球如何向好改变一直是一个巨大的疑问。美国女足和日本女足的成功典型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就是体教结合,把足球给校园,把快乐还给学生。
“体教结合”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年召开了一次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两个部委的关注,而国家体委的领导已经意识到运动员出路的问题,认为与教育部门联办体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途径。会后出台了一个《关于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摸索建立一个除传统性的体育系统培养运动员渠道之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体教结合从1987年推出到2008年,21年来没有什么大成效,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体育、教育两套系统在推行体教结合上存在的矛盾,体教结合尚存体制性障碍[4]。
要真正的完善实施体教结合,首先必须是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合作,现在基层地方教育局已经和体育局合并称为教体局。其次希望更高层的体育,教育部门能有更深的合作。
简单点说,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修养。运动员是应该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敢拼敢抢的作风,但是争强好胜并不是好勇斗狠,敢拼敢抢也不代表就是蛮横无理。实际上我国的足球运动员与国外的足球运动员相比,其差距最大的方面当属于此。能力是人的综合知识的体现,这意味着人的文化知识修养越高,人的能力就越强。足球运动也不例外,无论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竞技能力的形成,还是比赛场上竞技能力的体现,都离不开人的文化知识修养[5]。这点我想凡从事过少儿足球训练的人都会有同感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一位从事足球训练的同仁,都应努力改变那种过早使足球运动员“专业化”的做法。
在1994年以前,我国足球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学校到业余体校再到专业队的模式,实行职业联赛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少儿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学校。少儿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学校的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它积极的一面,如对于足球人才的流动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的少儿足球俱乐部和足校条件差、管理混乱、训练水平低、对少儿的全面成长不负责任,使他们早早地进行“专业”化,甚至有的俱乐部和足校成了挣钱的代名词。因此,找到一条足球人才成才的正确道理应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实行职业俱乐部与学校结合的路子是比较可行的。这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的考虑:一是使人才培养和流动合理有序。俱乐部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作为合作伙伴并进行一定数额的投资,其投资的结果决定其有优先使用权,形成投资者先受益不投资者缓受益的局面,这可使俱乐部、学校、以及人才被充分使用三个方面的利益得以兼顾。二是投资少见效快。俱乐部要建立自己的后备人才培养俱乐部,其投资十分巨大,而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教练员、场地、器材)储备,就使其运作非常方便且投资少见效快。三是便于管理。学校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可充分利用学校、班级、以及运动队三位一体的优势对运动员实施管理,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四是便于全面化的培养。学校是教育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学生行使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就有了基本保证,就会形成训练、学习两不误的局面[5]。
4.1 学校方面
体教结合并不是要求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运动队,各个学校尤其是体育运动项目的传统学校应走在前列,因为这些体育传统学校有自己的完整的招生,学习,训练,比赛,考核的经验,应多借鉴这些宝贵经验加以推广。诸如:棠湖中学的女足队伍的建设经验。
4.2 教练方面
在中小学进行教学的足球教练应当持有经过正式培训的足球教练证书,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练员们进行培训,更新观念,交流经验。使基层中小学教练具有比较先进的训练教学管理理念。高中和大学的足球专项教练应当有更高等级证书,并要求教练们必须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属于足球专业技术人才,同样也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请专家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使教练们也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关于教练员的考核不能在以简单的比赛成绩为核心,应当以人才输送,队员学习成绩,队员的思想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4.3 队员输送
首先是应该建立完整的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的四级金字塔培养模式。各个级别中运动水平较高的队员得到一定的文化分数照顾升入较高一级的学校,但这个分数照顾应当适当,最少要达到当地的升学分数线,否则队员没有了文化课的学习压力,体教结合又将成为一句空口号。在18岁以上即运动员进入大学成年后,俱乐部与学校合作,可在学校内挑选队员。作为成年人,可自行决定自己的人生未来,是转为职业球员还是继续读书做学生球员,由队员自主决定。我们甚至应当鼓励学生球员在完成大学学业后再成为职业球员。这样对这些运动员未来的人生之路也是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4.4 训练和学习
很早以前我们的竞技体育就提出了“大运动量训练”的口号和思想。现代理念的训练思想和实践证明,效率和质量比单纯简单的时间积累更有效。专业队时代的一天三练四练在学校内肯定是无法保证队员的文化课学习的。那我们只有在训练效率上下功夫,每天下午放学后进行2个小时的技术训练,节假日进行比赛或力量训练等,由教练员掌握进行科学的训练既能使队员的运动成绩得到提高,又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了队员的文化课学习。
4.5 队员保障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如何在平时训练中保证队员的人身安全就必须引起重视,尤其在小学阶段,没有运动基础的情况下。建议各学校,每学期开学对运动队学生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教练员应根据队员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安排训练,保障学生的安全。
4.6 竞赛
建立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小学联赛可以不分男女队,鼓励女生进入男队训练比赛,这一阶段联赛以区县为基础,选拔后进入省级赛。
自1985年提出体教结合以来,我国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只出现了北京理工,他们的队员也基本是各职业队退役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希望,通过学校自己培养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是可行的。希望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能共同把体教结合坚持下去,为我国的足球事业,为竞技体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1]王方.我国青年女子足球运动现状与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4):16-19.
[2]王方.我国女子足球运动现状与设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1):62.
[3]郭晓琴,程其练.从第23届世界大运会看我国高校“体教结合”[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89-90.
[4]文红斌,马飞.对我国“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6):163.
[5]须晓东,郝小刚.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10):72-73.
[6]严灵芝.体教结合是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必经之路[J].少年体育训练,2007(6):9-10.
G843
A
2095-2813(2014)11(a)-0215-02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和谐西藏视野下的西藏体育发展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3BTY001,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项目阶段成果。
杨文豪(1983—),男,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
王兴怀(1972—),男,甘肃民勤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