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东雪 周金锭 纪翠
(1.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310000; 2.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00)
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后研究综述
许东雪1周金锭1纪翠2
(1.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310000; 2.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00)
自2001年新课标颁布以来,体育学习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有很多该文以“体育学习评价”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至2014年的所有体育类核心期刊进行检索,并且将其中有关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期刊论文按不同的研究角度分四个方面:(1)关于体育学习评价对促进体育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2)关于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3)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后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4)中小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元评价的相关实验研究。
体育 学习评价 中小学 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的依据是学习目标,并运用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分析整理和信息收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体育学习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虽然仅仅是体育教育评价的一个细小分支,不过体育学习评价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实施体育教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所以,体育学习评价的作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中非常突出。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不过在评价方法和标准方面未作新的规定。有学者指出体能、知识记忆、运动技术掌握程度、最终成绩及教师评价在实验稿中没有充分强调,而实验稿中评价内容主次不分,轻视体育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成绩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和可以定量评价的内容如体能、技能则失去了量化所必要的“刚性”。另外实验稿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同时对定性评价的内容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使得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很难落实,最终导致体育教学中出现形式化现象,体育目标不能完成。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对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做了详细的规定。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体育学习评价是这次修订稿的亮点,经过较大幅度的修改,使体育学习的评价目标更加明确,选择体育学习内容更加科学,体育学习评价的方式及内容更趋多样化,而体育学习评价主体则相比以往更加多元化。另外,修订稿中还删除了实验稿提出的相关不足之处;并细化了“学习成绩评定方法的建议”;提供了综合评价案例。
自2001年新课标颁布以来,体育学习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有很多。汤立许(2011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选择高级检索中的检索项“主题、篇目、关键词”,“体育、体育评价、评价”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1999年至2009年,期刊范围为“核心期刊”,对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归类,共检索了256篇论文,其中学校体育中的评价是体育评价的集中领域,共检索165篇论文,占64.5%。该文以“体育学习评价”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至2014年的所有体育类核心期刊进行检索,并且将其中有关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期刊论文按不同的研究角度分类整合,为今后体育学习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框架。
陈为为等(2011年)认为将定性评价引入新课标中能够改善学生体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活动。
汪晓赞等(2008年)在《多元体育学习评价对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对青岛、东莞、重庆、泉州、厦门和蚌埠等小学、初中、高中共6所学校进行体与学习评价改革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课改实验区还是非课改实验区,多元体育学习评价都能有效发挥其导向、激励和反馈功能,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相对于非课改实验区,课改实验区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从而说明新课程标准要与新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相适应。研究还发现新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使学生的体育兴趣随着年龄增长下降;体能水平的提高程度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大,且小学和高中女生的进步幅度也明显好于男生;另外,性别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一个因素。因此,在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性别、学段。
夏冬和王晓春(2011年)认为自评与互评作为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形式为广大学生所接受,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信心,有利于增加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确立和完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提出评价时要加强监督,保证公开公正,要注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多教授学生一些有关的评价理论知识。
胡曼玲(2009年)认为体育学习评价功能诊断与发展功能,反馈调节功能,激励与导向功能和定分等功能。
汪晓赞(2008年)以青岛市第三十三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其“踢毽子”的测试成绩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学生“踢毽子”的评价标准探索性实验,所测数据用SPSS 11.5进行统计。汪晓赞进行了不同性别、年级初中生“踢毽子”成绩比较和初中男生“踢毽子”成绩分布情况的数据分析,先制订了绝对测试成绩等级评价标准,接着制订了绝对测试成绩评分标准,然后制订了进步幅度评分标准,最后得出公式:综合成绩=“期末的绝对成绩分数”+“相对进步幅度分数”。这个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既考虑到学生自身实际,同时又考虑到其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大小,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潘家礼等(2009年)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可操作性目标,对分别以学生、教师和家长为主体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体系进行分析,预设诸多评价指标,并进行逐步筛选,研究得出52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指标,最终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的评价体系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指出根据不同的指标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具体评价方法。
汪晓赞(2008年)认为,“简单方便、易操作”是体育教师制订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并且在制订体育学习评价标准时要根据各个学校实际情况、各校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追求“大而全”的评价标准。并且汪晓赞认为体育教师有能力制订与学校学情、校情和自身教学实际相适应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但是要注意绝对评价标准和相对性评价标准要相结合。
汪晓赞(2008年)研究得出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实验经过几年的实践,一线教师逐渐转变了之前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了多元体育学习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贯彻实施体育学习评价新理念、综合评定多元的评价内容以及如何实现多种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如何有效运用评价的反馈功能、如何将体育学习评价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制定评价标准、如何尽量减少体育教师的评价工作量等方面,这些工作还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改革。
尹志华等(2013年)对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过程中一些体育教师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在晕轮、首因、成见和类群这四个方面存在轻微的心理障碍。另外,体育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职称以及学校层次不同,其在心理障碍方面的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是:女性体育教师相对来说更加从众;本科层次的体育教师,在晕轮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的比较大;九年及以上教龄的体育教师,在晕轮、成见和首因三个方面表现出更轻的心理障碍;正高职称的体育教师在类群和首因两个方面存在心理障碍;而小学体育教师,在四个方面均表现出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李卫东(2014年)认为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呈现出钟摆式的发展轨迹,而这正是体育学习评价发展的基本规律。李卫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度”的概念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原理应用于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只有全面认识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准确把握体育学习评价目标层次,才能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体系,缩小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发展变动幅度,准确的把握好改革的度,防止“矫枉过正”,理性缩小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发展变动摆幅。
汪晓赞和季浏(2008年)通过元评价,对中小学生互评和自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不同学段的中小学生在评价他人所做动作质量时,其评价结果有明显的一致性,与教师的评价结果相比呈显著的中度相关,评价主体和评价结果具有明显的可信度和一致性。因此,中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作为评价主体评价中进行互评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学段的学生无意识自评的一致性信度高于有意识自评的结果,并且这种可信度和一致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在中小学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1]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陈为为,徐颖,汪晓赞.定性评价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2(33):46-49.
[3]张细谦.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8(6):80-83.
[4]汪晓赞,季浏,秦海权,等.多元体育学习评价对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8,12(12):52-58.
[5]夏冬,王晓春.进步度与达成度评价对初中学生自主评价能力影响及评价效果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1):43-46.
[6]汪晓赞,季浏,秦海权,等.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体能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488-490.
[7]胡曼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体育学习评价功能发挥及评价多元性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103-105.
[8]潘家礼,史海燕.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7):89-93.
[9]张欢,董宝林,慈兴强.我国体育评价研究时空特征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1):19-22.
[10]汤立许,蔡仲林.我国体育评价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28-32.
[11]汪晓赞,季浏,金燕,等.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24):4-7.
[12]杨军,闰建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9):64-67.
[13]汪晓赞,季浏,张军.中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的元评价实验[J].成都体育学院学,2008,34(11):85-89.
[14]尹志华,毛丽红,汪晓赞,等.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学习评价中的心理障碍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13,20(1):79-83.
[15]李卫东.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钟摆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4(2).
[16]汪晓赞,季浏,张军.中小学体育学习元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8-30.
[17]汪晓赞,季浏,宋志浩,等.中小学体育学习自制评价标准的探索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6):81-85.
[18]谢福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7):110-112.
G80
A
2095-2813(2014)11(a)-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