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075)
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体育教学最为根本的目的。田径结合了走、跳和投等基本的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运动项目,其有助于促进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够提高包括速度、柔韧度、灵活性、力度等多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项运动技能,可以说不仅有良好的健身价值,也能够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田径教学遇到较大的困境,严重阻碍了该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田径教学中面临困境的成因,并提出改革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相关对策,对于田径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依然在沿用国家制定的体育锻炼相关标准,并且开展体育测试的也多为田径项目。为了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保障体育的合格率,大部分普通高校均将田径作为基础课程,并以学生身体素质“达标”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一些高校在体育选修课中也设置了田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的选课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可以双向选择,也出现了体育俱乐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与终身性,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健美操等娱乐健身项目逐渐得到学生的热爱,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具有趣味性与娱乐性的项目,如篮球、武术等,这就导致选择田径的学生越来越少,很多高校由于选课人数太少不得不取消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由中心地位逐渐边缘化,这在女生人数较多的文科类院校尤其突出,也阻碍了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田径教学的发展。
统计表明,当前我国高校还在正常开展田径教学的还不到1/5。而一些将田径设置为基础课程的高校,如安排了铅球、短跑、跳远等技术性教学的,多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完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很多学生在教学中很难提起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大部分学生认为田径过于枯燥,并且需要较大的运动量,考试通过率不高。因此,高校在田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田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大部分高校依然在沿用原有的田径教学模式,不管是将田径作为选修课还是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以训练技能为主,主要进行跑、跳等方面的技能教学,片面强调竞技项目的系统与完整性,而在田径教学中很少去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运动能力等。由于每个学生对体育技能、动作的理解程度不同,并且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应用统一的标准开展田径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让部分学生很难快速适应,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让部分学生的身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田径教学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对竞技项目进行训练,教材内容不够具体,并且缺乏个性与灵活性,训练的强度比较大,训练的内容也较为单一,同时由于运动的形式较为固定且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练习,而每一次练习都需要行动来完成,毫无乐趣可言,这就让田径教学失去了活力。此外,单调的教学方式与固定的训练内容,无法体现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也限制了学生在训练中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进而让学生失去了对田径的兴趣,或者出现厌学、逃课等。
在进行田径考核时过于强调竞技,多是将学生的运动成绩以及掌握技能的情况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并通过测量相关的数据来作为定量评价的指标,如高度、时间等,而对于学生是否提升了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鲜有涉及。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顺利通过考核,这也是选择该项目人数过少的原因之一。此外,提高田径运动能力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迅速提高,这就让学生由于无法感受田径运动的乐趣而失去学习动力。
我国很多高校均在开展体育教学革新工作,田径教学也应该摆脱原有的模式,有效将教学的趣味性与竞技性结合在一起,倡导健康的田径教学模式,将竞技性的体育教学转变为终身体育教学,让田径的健身价值得到真正体现。在开展田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提高身心素质、增强体质作为根本教学目的,即田径这项结合了跑、跳、走等多种身体运动形式,并且能够体现个体运动能力的运动,运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进行指导,让其成为学生能够接受并且经常参与的运动,让其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这项运动。
高校在设置田径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时,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长期践行下去。同时高校田径教学的相关内容应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生柔韧性、力量以及灵活性等方面的发展。首先,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田径竞技项目转化为健身项目,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喜爱这一项目,将趣味性、健身性融入田径运动中。这样在训练过程中能够避免学生出现过多的不良反应,也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其次,田径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易于接受,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如有需要可以在田径教学中加入球类运动等其他项目的教学方法。
3.3.1 采用过程性评价
在进行田径项目测评时,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得到深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形式、理念以及考评体系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考评体系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意志、态度以及协作精神等。测评时不仅需要注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也应该将能力提高情况、学习态度等纳入评价标准中,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提升的幅度应该作为重点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田径的积极性,避免在学生由于身体素质等原因出现恐惧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田径教学活动中。
3.3.2 学生实践能力考核
在体育测评过程中,学生掌握并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体育锻炼,并且出现了多样化的健身理念与方法,高校体育实践的课时并不多,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有限,但大学生应该具有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体育实践中的能力。
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看到了原有田径教学模式的缺陷,并且意识到田径教学枯燥乏味,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在健康体育中田径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当前人们都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体育改革也给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身体素质,知识面也需要更加开阔,同时更需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在引导学生开展健身训练等活动中,应该尽量使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地位。在不改变原有项目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对这些项目进行必要的扩展与变化,尽量降低难度,以此凸显健身性并增强田径的娱乐性。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教学法应该做到灵活应用,创建愉悦、活泼的教学氛围,并适当结合武术、球类等其他项目,让学生认识到田径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充分凸显田径运功项目的优势,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运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并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在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教学中,由于存在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对田径学习的兴趣,高校田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应该将健身方法与竞技性有效结合起来,构建健康的田径教学模式,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体育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体育保健知识以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热爱田径运动,并且能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Z].,2002-08-06.
[2]韩天舒.关于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生存空间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5):17-19.
[3]庄伟.普通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4):24-26.
[4]王平.对当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