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鸣 杨春卉 王淳
(东北大学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004)
辽宁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及特点研究①
陈家鸣 杨春卉*王淳
(东北大学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004)
该文着眼于辽宁省少数民族体育的内涵研究,即体育文化研究,意从体育文化的视角探讨传承和发展辽宁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探求辽宁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本源、总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 体育文化 起源 特点
辽宁省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起源及特点的研究,是基于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地域范围内的体育文化研究,是以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依据,结合自然条件、社会背景、人文环境进行的起源及特点研究。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得出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体育起源和发展”以及某一民族的体育以及体育文化的针对性研究上,而以地域为范围进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并不多见。该文的研究意在填补这一空白领域,将范围定在辽宁省这一地理范围内,系统的从起源到特点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研究。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文化由“符号”、“价值观”、“规范”、“制约”和“物质文化”五部分构成[1]。文化是人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媒介和载体,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将自身条件与自然环境相互调和和适应的进程。而体育文化则是人们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受社会环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
欧阳赋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综合,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2]。在《体育文化模式初探》一文中,颜天民等对体育文化作了如下定义,体育文化是体育活动方式和体育成果的总和,体育文化来源于体育发展中,一定时代的体育一定具有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3]。
综上,体育文化从生产生活方式、军事战争需要、宗教祭祀、节日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被“文”化了的体育,是体育活动的一种“文”的体现,即将体育文字化、符号化、图像化等,做出“文字性”的变化。
2.1 生产生活方式
生产生活方式是体育的最初起源,也是体育文化形成的背景之一。劳动人民会在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不同的体育项目,而民族体育文化就是体育项目与各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形成的。
满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渔猎经济,“珍珠球”就是由模仿“采珍珠”这一生产方式演变而来的,是满族人民在水边采珠捕捞鱼虾之余把采珠的工具“抄网”当做运动器械,模仿采珠人的动作进行的娱乐活动,是一种满族特有的“水上”体育文化;朝鲜族以农业生产经济为主,以水田为生,他们的民族体育项目都模仿了农耕的动作充满了农耕文化气息,例如“乞粒舞”、“农乐舞”等,还有“摔跤”最初就是在田间耕作时的休息娱乐项目;蒙古族以畜牧经济为主,他们的体育文化与放牧、牧区迁徙等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的“赛马”、“套马”等马上运动项目以及许多与马相关的节日就是牧民根据牧区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独特体育文化。
2.2 军事战争
最初战争是为了争夺生产生活资料而出现的,人们为了争夺更好的生存环境、更大的生存机会不断与自然与外邦抗争。体育的本质之一就是强身健体,这种本质在战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许多体育项目就在军事战争中应运而生。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战争目的和背景,因此或是出于“自卫”或是出于“侵略”其衍生出来的体育文化就会略有差异,再加上特殊的地域限制,就逐渐形成带有民族属性的体育文化。
回族的体育文化中有一部分“尚武”的文化,回族人民把习武看作一种“逊奈(圣行)”,是在几百年来回族人不断反侵略追求民族平等的抗争中,逐渐形成的武术文化。例如“回回十八肘”、“查拳”、“西夏拳”、“灵州回回刀”等数十种拳法和刀法,都代表着回族独有的体育“武”文化特点;蒙古族的蒙古象棋也体现了蒙古族的体育文化,蒙古象棋也叫“沙塔拉”,亦写“喜塔尔”。元太祖成吉思汗有过人的军事才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据传蒙古象棋就是他排兵布阵研究军事策略的方法之一。蒙古象棋源于排兵布阵的军事需求,现如今成为了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策略性体育项目;还有满族的“跳骆驼”项目,就是清代用于训练八旗军士和敌人短兵相接时,从马或骆驼的侧面或背面跃上敌骑将敌人擒拿的一种训练手段[4]。马和骆驼是北方独有的作战工具,因此“跳骆驼”项目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性,体现了满族人民英勇作战的民族品格。骑射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体育文化,蒙古族将骑马、射箭列入男儿三项,是每个蒙古族男儿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满族是一个狩猎民族,入关后以“以弧弓威天下”,努尔哈赤将骑射运动作为立国之本。
2.3 宗教祭祀
宗教活动自古就有,宗教祭祀的项目也大多以表演为主,由于辽宁特殊的地理环境会产生独有的冰雪祭祀表演项目和基于草原文化的祭祀项目,其中所包含的体育项目的表演就有了其独特的地域祭祀文化特点。
满族的“秧歌”源于祭祀农神、祈福禳灾的颂歌禳歌,是萨满教的祭祀歌舞文化以及东北二人转文化的起源,充满了萨满教文化。另在“雪祭”中也会有女萨满穿木质冰鞋在冰道上飞滑而下在冰雪上进行祭祀活动,这与满族独有的“冰嬉”运动如出一辙,可见在祭祀中同样充斥着满族特有的冰雪体育文化。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上举办“男儿三项”——骑马、射箭和摔跤的体育比赛。而蒙古族的“那达慕”原本是一个敖包祭祀活动。《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被蔑儿乞人追杀,逃进不罕山躲过一劫,也因此成吉思汗立下誓言,为不罕山定期举办敖包祭祀活动。第一次的“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汉国建立初期(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将各个部落首领召集在一起,举行了敖包祭祀活动,并在祭祀活动后举行骑马、射箭和摔跤比赛[5]。回族人民的体育文化与宗教紧紧的契合在了一起,其体育的起点也是对于身体的训练而非运动项目本身,伊斯兰教要求严格遵守教规远离恶行、赌博等行为,“方棋”就是在严格的教规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健康体育活动。
2.4 通运输
交通运输本属于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其特殊性被单独进行了研究。辽宁省地理环境较为复杂有着多种多样的特色运输方式,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就是源于这种特殊的季节性和地理性的运输方式。
冬季北方气候,冰雪封山“木马”“爬犁”就成了当时冬季唯一的运输及交通工具。军事作战中用爬犁拉炮、攻城器械等重兵器,生活中用于柴火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运输,逐渐演变成一种北方独有的冰雪体育文化。蒙古族在辽宁的居住地以草原和戈壁为主,植被覆盖率低,牧草主要由灌木和半灌木的梭梭、珍珠、红砂、苁蓉等为主,比较适合骆驼这种食用粗饲料家畜的生长需要[6]。牧民家相聚较远,由于相互来往或运输物资的需要,骆驼就成为了当地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也有“夏马冬驼”之说。牧民们也经常骑马或骆驼去参加集会和节日庆典,“赛骆驼”“赛马”等以交通运输为体育比赛项目的体育文化,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形成的。
3.1 地域性
辽宁省面积14.69万km2,以山地平原为主。陆地面积中,山地面积占59.8%、平地面积占33.4%、水域面积占6.8%。山地是辽宁省主要的地理特征,多森林植被,古代人民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森林中开始的。
辽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冰期长达4~5个月。许多冬季冰雪项目应运而生,例如满族的“冰嬉”从最初的军事需要逐渐转变为一种宫廷的表演活动,尤其是在乾隆年间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冰嬉表演,冰嬉运动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冰上运动在民间也十分盛行,许多百姓也在冬天到冰面上进行种类繁多的冰嬉运动。
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北方人大多身体强壮、高大魁梧,也大多强武弱文,比较注重身体的锻炼。摔跤文化是辽宁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也是较为擅长的体育项目,蒙古族的“博克式摔跤”、满族的“二贵摔跤”、朝鲜族的“摔跤”、回族的“回式摔跤”都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强壮的身体特点。
3.2 民族符号性
研究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就是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无法独立存在于民族文化之外的,其民族性更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鲜明的符号和标志。
满族的珍珠球项目,珍珠球又称采珍珠,满语叫“尼楚赫”。满语中“尼楚赫”是珍珠的意思,有着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还有雪地走项目,是古代清宫廷女子在降雪后进行的娱乐活动,正式比赛时运动员需身着满族服饰——穿旗袍、带旗顶、穿木质花盆寸子鞋在雪中进行竞速运动。蒙古族的博克是一种民族性很强的体育活动,虽然北方大多数民族都擅长摔跤项目,但博克式摔跤的比赛过程却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息,博克的比赛进程和节奏是由蒙古长调控制的,开场和结束都伴随着不同的蒙古长调。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因此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具有表演性质,例如“秋千”“花样跳板”“跳板”“巫舞”等,而且朝鲜族人民在进行体育项目时都有穿上华丽的民族服饰这一习惯,将民族性充分融入了体育活动中。回族体育项目的命名也体现了强烈的“穆斯林”气息,是回族宗教信仰外化的非物质文化符号。例如“汤瓶拳”的称呼源于回族的净身器具“汤瓶”,其拳法招式与回部礼拜和诵读《古兰经》前的仪式有关。
3.3 娱乐性
娱乐性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体育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同样辽宁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也具有这样一个特征。
“嘎拉哈”是一种规则简单、玩法多样、不受环境限制的一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距今有至少6000年的历史,现今仍在民间流传,尤其是大雪封山的严冬,东北农村的妇女和儿童都会三五成群的在热炕头上进行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回族的“打铆球”,又称“大兰子”,是当地牧民在放牧时为娱乐身心而用木条抽打石子的一项目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放松娱乐作用;蒙古族的“鹿棋”也叫“包根吉日勒”是把草原和山林结合成棋盘进行的一种益智狩猎活动,是源自宫廷的娱乐活动之一;“跳板”和“秋千”一直被作为娱乐活动流传,是朝鲜族妇女日常丰富生活、锻炼身体的娱乐活动,至今还极为广泛的在朝鲜族地区的乡村和学校流传,一直受到朝鲜族人民极大的欢迎和喜爱。
3.4 节日性
节日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在民族传统节日中体现的体育文化,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鲜明的文化特点。
辽宁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与节日密不可分,节日性赋予辽宁的少数民族体育特殊的文化意义和民族内涵。满族的“走百病”“跳百索”就是正月十六满族妇女的传统习俗;朝鲜族人民会在元宵节前后身着盛装玩“跳板”、在端午节进行“摔跤”比赛和“秋千”游戏;而“男儿三项”不仅仅是蒙古族人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的传统项目,也是蒙古族所有的节日和庆典中的必备项目。
体育文化是文化外延,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起源是体育文化最初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代表了体育文化特有的民族意义和时代内涵,体育文化的特点是体育文化中结合自然条件、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的具体表现。体育文化是体育赖以生存和长久发展的基础,是体育本身的核心和要素。辽宁省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军事战争需要、宗教祭祀活动和交通运输需求等诸多方面,也因此具有不同的体育文化特点,其地域性表现在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强壮的身体素质上,民族性则结合了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娱乐性是娱乐项目的不同属性,而节日性则是辽宁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节日中的具体体现。辽宁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博大精深,会有更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起源和体育文化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展现出来。
[1]戴维·波普诺.Sociology(Eleventh Edition)[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86.
[2]欧阳赋,张建中.体育文化学[M].科学出版社,2013.
[3]颜天民,高健,汪流,等.体育文化模式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2):101-105.
[4]栾桂芝.辽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4):526.
[5]蒋远松.蒙古那达慕运动的历史解读[J].兰合世界:下旬,2013(12):66-67.
[6]蒙古族赛骆驼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7):116.
[7]回族体育文化功能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9):156.
G80-05
A
2095-2813(2014)11(a)-0001-02
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民族体育文化现代化研究》(L13DTY032)。
陈家鸣(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王淳(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杨春卉(1973—),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