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政策的牵连性影响——重温《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有感

2014-12-04 13:07尹祝寿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桐油民族政策

尹祝寿

(吉首大学 武陵山教育研究中心,湖南·吉首 416000)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享受着国家政策的众多优惠,这本身是一件大好事,但这样的社会现实却在无意中蒙蔽了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视野,以至于在一段时间以来,很多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民族地区的研究时,习惯性地致力于探讨对民族地区实施补贴的合理性,甚至在行动上支持民族州、县申报为贫困地区,以便享受更多的扶贫待遇。然而,等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严重失衡的时候,笔者有幸重读了《相际经营原理》一书,特别是读书中的“政策论”和“对策论”时,却猛然发现,我们当前所面对的众多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其实该书早就做过了深入的探讨,而且提出了可操作的对策。这里仅就笔者个人的理解,就当前的某些事实,对经济决策可能引发的社会负作用做一番粗浅的探讨,以便引起世人对该书的关注。

该书致力于强调经济活动仅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限组成部分,因而一切形式的经济活动,除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之外,还得关注由民族文化所必然派生的非经济制约因素的干扰。具体到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而言,一旦涉及到跨文化运行时,总会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圈内引发始料不及的正面和负面作用,不注意负面作用的存在和影响,再好的政策也会留下众多亟待解决的社会文化问题,因而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虽然是立足于经济活动而做出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可能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政策的调整必须随时跟进,对政策的反思,防范牵连性负作用的爆发更不容忽视。时下,仅就湖南省的民族地区而言,富有警示意义的事例就不胜枚举。立足于该书的相关论述,反省这些社会问题的政策原因,显得正当其时。

该书第八章“政策论”的“导言”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国家制定的每一项经济政策一旦推行到跨越民族文化的领域,不仅在执行中会出现意外,执行后的后果也会偏离决策的初衷,长期积累后,还会对经济运行引发众多的非经济制约因素。扶贫政策在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实施,几乎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但时至今日,湘西州依然是亟待扶贫的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是全国公认的十四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面对“久扶不脱贫”的实情,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科的探讨尽管各有所长,但对经济政策制定本身,展开跨文化的探讨却极为少见。有幸之处恰好在于,《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立足于湘西州当前的社会经济严重滞后情况,反观湖南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任何人都会感到难以言状的震惊。就算湖南省的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众多古代市镇的遗址,怀化地区的洪江,湘西州的王村、浦市都是如此。凭借这些遗址,总可以看见这些市镇当年的辉煌,以至于还能够引起国内外旅游人士的到访和关爱。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昔日的辉煌与当前的贫困构成了令人刺眼的反差。为此,显然需要追求历史上不同的经济政策如何造就这些古代市镇的兴衰,特别是要追求引发失败的社会文化原因。

粗略的调查表明,这些位于湖南民族地区的遗址中,历史上他们都有自己的产业,这些产业也还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其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就包括如下四项,一是木材的贸易,二是桐油和生漆的贸易,三是茶油的贸易,四是牲畜产品的贸易。[1](P91-97)上述各种传统特色产品,对上述市镇的兴旺一直起着助推作用,而这些产业的衰变,有的是与国内外的变化形势有关,而相关的经济政策却没有及时的做出保护、引导和调整,有的更是与特定政策的制定直接关联。当然,有的也与世界范围技术发展产生了替代品而引发的后果。不足之处在于,经济政策没有及时跟进,开拓传统产品的应用空间。总之,这些市镇的衰败确实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而如今这些地区都成了扶贫地区,则更与相关地区经济政策的反省和调整不及时直接关联。

总之,《相际经营原理》一书对政策牵连性负作用的分析显然还没有成为历史,这样的思想和结论对当前的扶贫工作、生态维护工作,仍然还具有启迪价值和指导意义,但愿能够从概述中吸取教训,尽早结束失误。

对此前执行过的经济政策,不仅需要反省其牵连性负作用,发现这样的负作用后,如何正确对待,同样得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主要是取决于所谓的“梯度理论”,简单点说,就是要让发达地区、条件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再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样的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正确的,其成效在今天也得到了全面印证,但这一理论的不足,却同样值得反思。因为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是将西部各民族地区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去做出精心安排,既不考虑到西部地区的自然传统优势和文化优势,也没有考虑到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至于其结果几乎是搁置了西部。等到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时,虽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口号,但习惯性的思维却很难一时扭转过来,最终使得西部各民族居民除进城务工务工外,在家乡似乎已经是无所作为了。针对这样的不足,《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明确提出了一个对策口号,那就是产品按照“价值等量进出”和“自我优化”两个原则的辩证统一。[2](P505)其意思是说,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产品需要按照价值计算,实现对等交流,以避免东西部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西部各民族的环境优势和人文优势,使西部各民族成为西部发展的主人,需要为自己找到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方式。对此,当前也有众多实例值得深入探讨。

桐油和生漆,山区的畜牧产品,在早年一直是沅江和珠江流域各民族获取财富的主导生产项目,上文提及的王村、浦市等市镇的繁荣都得利于桐油、生漆等产品的对外出口,而这两项产业衰落的主因则与抗日战争有关。由于这两样产品在以往都是通过水运远销国外,抗战期间,出海口被日本侵略者封锁。欧美发达国家急需的这两项物品无法及时供货,这才迫使欧美发达国家采用化学合成办法,寻找替代品,从而降低了这两项产品的国际竞争贸易。接下去的时局发展,其负作用也不容低估。新中国建国后,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这两项产品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这才引发了这两项产业的最终萎缩。事实上,翻阅历年来的经济政策,从中不难发现,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很多经济发展政策一直在鼓励这两项产业的发展,但却因为环境的巨变和技术的发展,才最终表现为这两项产业的濒临消失。到了今天,我们在反省历史的同时,却还能从中发现,这两项传统产业远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方面,通过技术发明合成的化学油漆,往往都会散发出有害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大量地使用化石能源生产涂料,对整体性的环保和生态维护也存在着诸多的负作用。更关键的还在于,新起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还不能够替代桐油林和漆树林的生态维护价值,甚至还不能替代这两项产业的经济价值。目前,就在桐油产区购买高质量的桐油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还得三年前预约订货,而且这两项产业的连带产品市场需求反而在高涨。比如,用漆树籽榨油获取食用油就很有生产前景,用桐油树生产食用菌类也有很大的市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推动好这些传统产业的现代创新,也就是实现自我优化,理应成为新一轮决策的指导思想。

事实上,不管是生漆,还是桐油,只要形成规模性生产,那么就能够经得起不断地开发和展拓。它们不仅是作为优质涂料使用,经过加工形成系列性的化工产品和药品,应用前景都很大。此前,仅仅看重这两样产品的外贸价值,其实是一种决策上的短路,是在我们的基础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所做出的误判。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具有纯生态价值的桐油和生漆生产,完全可以迎来新的春天。

另一项具有自我优化的产业则是葛类产品的生产。历史上,西南地区的好几个民族都曾经以葛类作为生产,葛根作为食物使用,葛藤提取纺织用的纤维,而葛藤叶子则是喂养山羊的饲料。[3](P62)葛类作为退出主粮生产,也与政策的执行有关联。乾嘉苗民起义后,清廷在湖南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派驻了大量的驻军,由于这些民族早年都是以葛根为主粮,派来的驻军,军粮供给极为艰难,才不得不出台相应的政策,在这些民族地区强行推广水田开辟和玉米种植,以此取代葛根。政策执行的预期成效,表面上是实现了,但引发的其他牵连性问题却非止一端。在深山区开辟出来的稻田,不仅水稻产量低,而且劳动力投入要几倍于平原地区,即使能够保证正常生长,其经济效益也要大受损失。玉米种植更其麻烦,这样的直立高秆作物不能紧密地分布于地表,以至于在重力和流失侵蚀极为严重的陡坡山区,大面积种植玉米必然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锐减,同时还会引发病虫害的蔓延。但对这样的政策执行后果,此前关注不多。在改革开放以前,更多关注的是产量的提高,以至于玉米的播种面积不减反增。改革开放后,则又走到了相反的方向,大量的旱地,人为弃耕,使土壤暴露在流水冲刷面前,引发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近年来的调查却使我们看到了一系列新的希望,葛粉的生产和加工出现了自我优化的苗头,目前在市场上可以买到葛粉和面粉混合制作的面条、糕点和风味食品。这样的发展趋势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有了这样的开头,葛类作物的普遍种植才有了好的着生点。只要我们的政策能够对路,对这样的新产品加以政策鼓励,接下去的后果就会形成滚动发展的态势,各族乡民才能从这样的产业中获得实际利益。这些项目的各种优势,也就可以自然发挥而不需要特别的政策发挥和经济补偿,要知道葛类作物是一种属于半野化种植的农作物,桐油和生漆也是如此。这样的作物对当地具有很强的生物适应禀赋,可以做到投入少而收益高,也可以与当地的其他生物物种相兼容,自然发挥生态维护的功效,还能够支持相关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葛类作物投工少,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确保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产品,而且又不与粮食争地,又不受国外农业公司的垄断倾销。只要我们的政策能够真正做到刺激相关民族传统产业的自我优化,所形成的产品,其生态价值和市场价值都会很高,而且十分稳定。这样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完全可以提高民族地区的购买力,确保东西两个地区的产品交流,其价值逐步趋于平衡。

当然,不管是葛藤,还是桐油和生漆,仅是西部各民族地区中的有限代表而已,其他值得开发的产品还很多,只要对已有的政策所引发的牵连性负作用做一番系统的清理,并找到激励传统产品复兴的现代性手段,那么民族地区的扶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少不会像当前这样的艰难。

《相际经营原理》一书问世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今天读起来依然感到新鲜,因为它注意到了一些此前的经济、政治研究所忽略了的领域,而这样的领域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又至关重要。由此看来,本文所述内容显然不是特殊的个别现象,而是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本文的提出,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目的仅在于希望该书这些有价值的内容能够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1]杨曾辉.论我国南方丘陵山区扩大种植各民族传统特优农林产品的生态维护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杨庭硕.相际经营原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

[3]陆小静等.葛藤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6,(1).

猜你喜欢
桐油民族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策
MINORITY REPORT
桐油在土家医外治法中的应用概述
生漆中桐油的检测方法
桐油制备壬二酸的工艺线路探究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