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整合

2014-12-03 05:22何海生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0期
关键词:文字描述课程标准教学资源

何海生

摘 要: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角度分析教与学的需要,从而设计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地理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4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为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其实质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从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毫无疑问,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来说无疑是“源头活水”。

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没有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新课程的实施也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一种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课程的内容,它只是课程的一种“材料”和“范例”,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创造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学生与教师本身),包括对选定的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使这些资源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地理课堂中的教学资源整合问题与同仁们探讨。

一、地理教材编排顺序的有效整合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顺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所用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如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东南亚》一节,教材是按“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富饶的物产”、“海外华人最大的聚居区”这样的顺序编排,即按照常规的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的区域地理编排体系,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容易接受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华人华侨”作为导入新课的内容,而后结合课本中配图“东南亚的国家”学习东南亚的国家以及海陆分布,这样自然引出“马六甲海峡”的知识,接着以图中的马六甲海峡为界分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从而进入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学习,最后结合自然环境学习东南亚的物产。这样,就把教材顺序整合成“海外华人最大的聚居区”——“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富饶的物产”这样一条学习链,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而且印象深刻,通过这样的因地制宜,有效整合,学生才能完善个人思维,建构自己的知识。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有效整合

新课程改革同样使用教材,但教材有不同版本,一种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课程的内容,它只是课程的一种“材料”或“范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如能依据课程标准将同一内容标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进行有效取舍整合,将会使授课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地形复杂多样”一节时,湘教版教材在介绍中国的四大高原时,是以“阅读”的形式分别用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呈现四大高原的特征。而笔者所在学校由于学生知识面窄,阅历少,仅凭文字描述很难理解四大高原的特征。而同样这部分内容人教版教材是以四幅图片呈现四大高原的景观,但分别仅有一句文字描述。因此,在上这部分内容时,我将人教版上的四幅图片分别呈现给学生,并配合湘教版的文字描述认识四大高原。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不仅从感性上,而且从理性上感受到了中国四大高原的特征了。

三、国家地理课程与乡土地理教材的有效整合

《地理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乡土地理知识,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思细想,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将乡土地理教材与国家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感性中学地理,事半功倍。

四、不同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有着很大的联系。整合各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也有着很大帮助。语文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对长江三峡的描写;政治上“得陇望蜀”的野心与地理行政区划简称有关;而地理中诸如温差、人口密度、相对高度的计算离不开数学;地理规律、成因的解释离不开物理、化学。例如,在讲解我国“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时,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给学生分析石灰岩被溶蚀而形成溶洞的原理;讲述“季风的形成”时,可利用物理知识分析海洋与陆地不同的热力性质等。在讲述“四大高原特征”时,适时插播《青藏高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黄土高坡》等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到雄壮的青藏高原、浩荡的内蒙古高原和“黄沙滚滚”的黄土高原。

五、身边的事物也是教学资源

从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实质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有时身边的地理事物往往也能整合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讲授“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节时,我将教室内学生座位排列作为介绍经纬网的形象教具,横排为纬线,并赋于它“纬度”,第一排为“A”,第二排“B”……;纵列为经线,同样赋于它“经度”,第一列为“1”,第二列为“2”……,这样,每个同学的座位号就变成了“A1”、“B2”、“E6”等等,然后老师在讲台上面“点将”,叫座位号,对应的同学就站起来。互动熟悉完座位号的意义后,就可以自然的引入到了经纬网相关知识的学习了,通过学生这样的互动,学生对如何运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印象非常深刻。

综上所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目标层次角度分析教与学的需要,从而设计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猜你喜欢
文字描述课程标准教学资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