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君 孙翠勇 王桂霞 顾颜胜 蒋利国 刘英惠 (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10年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有关中国糖尿病情况的研究表明,中国年龄标化的总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和15.5%,据此推断,中国有9 240万成年人有糖尿病,1.482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1〕,到2020年将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从正常人过渡到糖尿病要经历前期的空腹血糖(FPG)受损和糖耐量受损两个自然阶段〔2〕。FPG危险因素随时间的迁移有明显的增多细化趋势〔3〕。FPG 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发病危险性升高〔4,5〕。FPG 受损对非糖尿病人群的转归有重要意义〔6,7〕。本研究重点分析农村居民FPG受损及糖尿病的分布特征,为实现FPG受损和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1.1 研究对象 于2009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新乡地区某村为调查点,对18~65岁常住人口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90份,通过逻辑检错和核对,有效问卷665份,有效回收率为95.0%。其中男性203例,女性462例。参加调查的665人平均年龄为(50.9±8.4)岁,男性平均年龄为(50.1 ±9.1)岁,女性为(51.3 ±8.1)岁。初中文化程度者为最多,占41.21%;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9.71%;职业为农民的占多数,占总人数的85.92%;婚姻状态以已婚为主,占94.79%;无吸烟史的占 79.47%;无喝酒史者占 68.01%;有喝茶史者占47.82%;参加体力劳动者占83.52%。
1.2 研究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志愿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既往患病情况等。现场体格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的测量。现场采集空腹8~10 h后的静脉血完成实验室检测,检测内容包括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项目。
1.3 相关指标与诊断标准 FPG受损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8)的定义和诊断标准〔8〕。根据血糖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FPG<6.1 mmol/L)、FPG 受损组(6.1≤FPG <7.0 mmol/L)、糖尿病(FPG≥7.0 mmol/L)三组。
根据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建议〔9〕,把研究对象按其BMI水平分为体重不足(BMI<18.5 kg/m2)、体重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四组。按其腰围大小分为正常组(男性<90 cm,女性<85 cm)和腹型肥胖组(男性≥90 cm,女性≥85 cm)。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10〕,按血压水平分为正常组〔收缩压(SBP)<120 mmHg和(或)舒张压(DBP)<80 mmHg〕,正常高值血压组〔120≤SBP<140 mmHg和(或)80≤DBP<90 mmHg〕;高血压组〔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1〕中的诊断标准,将血清 TC分成正常组(TC<5.18 mmol/L),边缘升高组(5.18≤TC <6.22 mmol/L),升高组(TC≥ 6.22 mmol/L)三组;将TG分成正常组 (TG<1.70 mmol/L),边缘升高组(1.70≤TG <2.26 mmol/L),升高组(TG≥2.26 mmol/L)三组;将 LDLC 分成正常组 (LDL<3.37 mmol/L),边缘升高组(3.37≤LDL<4.14 mmol/L),升高组(LDL≥4.14 mmol/L);将 HDL-C 分成正常组(1.04 < HDL <1.55 mmol/L),升高组(HDL≥1.55 mmol/L)及降低组(HDL <1.04 mmol/L)三组。
1.4 质量控制 所有参与现场调查的人员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调查问卷主要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完成,以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采用统一标准,由社区医生负责体格测量。测量仪器使用前均进行校正。血样采集和各指标的实验室检测工作由经过培训的三甲医院化验室人员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平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的方法进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计数资料用比例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率的差别。
2.1 项目地区被调查居民的血糖总体水平分布状况 在进行血糖检测中,血糖正常者共575例,占86.47%;FPG受损46例,检出率为6.91%;糖尿病44例,患病率为6.62%。其中,男性总人数为203人,血糖正常组的检出率为86.21%,FPG受损检出率为7.39%,糖尿病患病率为6.40%。女性总人数为462人,血糖正常的检出率86.58%。FPG受损检出率为6.71%,糖尿病检出率为6.71%。
2.2 FPG受损与糖尿病居民的各项检查指标的分布特征随着年龄增加正常血糖检出率逐渐降低,而FPG受损及糖尿病的检出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χ2=20.015,P=0.000)。见表 1。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正常血糖的检出率逐渐降低,FPG受损和糖尿病检出率呈增高趋势,差异有显著性(χ2=19.089,P=0.004)。居民血糖正常的检出率随腰围的增加而降低,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均随腰围的增加而增高,差异有显著性(χ2=21.667,P=0.000)。提示腰围异常是居民高血糖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控制FPG受损和糖尿病,应针对腰围异常人群进行重点健康管理。见表1。农村居民正常血糖检出率随着SBP的升高而降低,而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随着SBP的升高而增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3.561,P=0.009)。见表 1。随着TC的升高,居民正常血糖的检出率逐渐下降,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均随之增高,差异有高度的显著性(χ2=35.334,P=0.000)。见表 1。TG 升高组的糖尿病检出率为三组中最高,其次为边缘升高组及正常组。经检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59.056,P=0.000),提示高 TG 水平是农村居民FPG受损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预防FPG受损和糖尿病,对TG边缘升高与升高人群进行管理很重要。见表1。随着LDL的升高,居民正常血糖的检出率逐渐下降,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均随之增高,差异有高度的显著性(χ2=16.444,P=0.002)。提示,LDL 水平是 FPG 受损和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因此,预防FPG受损和糖尿病,对LDL边缘升高与升高人群进行管理很重要。见表1。
表1 FPG受损与糖尿病人群的各项指标分布特征〔n(%)〕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脏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当身体不能有效利用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12〕。糖尿病发病影响较大的8个重要发病危险因素中血糖排在第一位〔13〕。
本研究,新乡地区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达6.62%,FPG受损检出率为6.91%。高于吉林延边地区农民糖尿病患病率的5.7%及FPG受损率的5.9%〔14〕,也高于河南省平均的糖尿病患病率的5.5%,FPG 受损率的 3.5%〔15〕。
本次调查发现,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与Yang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预防FPG受损和糖尿病应该首先加强对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而另一方面,中老年人是健康的脆弱群体,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困扰,按时服药、自我检查并按时体检等〔16〕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随着体质指数的增高,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也增加。研究发现〔17〕,超重肥胖是FPG受损和糖尿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跟超重、肥胖、高血糖等的发生密切相关〔8〕。
在腰围正常组中,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明显低于腰围异常组的。赵文华等〔18〕的研究也证实,随着BMI的增加,高血糖发生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控制可以有效地防治糖尿病。
本研究结果表明,FPG受损和糖尿病的检出率均随着SBP的升高而增高。SBP是发生FPG受损和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结论与刘岩等〔19〕研究结果非常一致。控制高血压无疑是控制FPG受损和糖尿病发病的有效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还提示,FPG受损和糖尿病检出率均随着TC和LDL水平的升高而增高。不同TG水平之间,血糖正常人群和FPG受损、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提示TC、LDL、高TG血症是FPG受损和糖尿病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与邓海鸥等〔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血脂紊乱作为FPG受损及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求居民在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必须注意对不同血脂水平的分类管理。
项目地区农村居民FPG受损和糖尿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中老年人群、超重肥胖者、血压正常高值及升高者、血脂边缘升高及升高者是进行健康管理、预防控制的重点对象。
1 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a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01.
2 邵海琳.空腹血糖受损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8;23(16):1208-10.
3 邓海鸥,邝 建,刘小清,等.空腹血糖相关危险因素十年变化趋势〔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1):2025-8.
4 曹 丹,王志宏,张 丽.乌鲁木齐市汉族居民空腹血糖水平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C):976-9.
5 Unwin N,Shaw J,Zimmet P,et al.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impaired fasting glycamia the current status on definition and intervention〔J〕.Diabet Med,2002;19(9):708-23.
6 李妍妍,陆菊明,卢艳慧,等.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人群4年转归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1):74-8.
7 Decode Study Group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diabetes epidemiology Group.Age,body mass index and glucose tolerance in 11 European population based surveys〔J〕.Diabet Med,2002;19:558-65.
8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0-1.
9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
1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7.
12 WHO.Diabetes〔EB/OL〕.Health topics.http://www.who.int/topics/diabetes_mellitus/en/index.html,2011-04-24.
13 王 恒,罗森林,张铁梅,等.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及其特征提取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7;33(9):103-5.
14 许梅花,李 跃,熊英环,等.农村居民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患病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2):188-90.
15 张 雷,张书芳,胡东生,等.河南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1):124-9.
16 Parker RM,Ratzan SC,Lurie N.Health literacy:A policy challenge for advancing high-quality health care〔J〕.Health Affairs,2003;22(4):147-53.
17 Gonzalez EL,Johansson S,Wallander MA,et al.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diabetes in the UK:1996-2005〔J〕.J Epidemiol Comm Health,2009;63(9):332-6.
18 赵文华,张 丁,王俊玲,等.体质指数和腰臀比与农村中老年人高血糖发生率的关系〔J〕.营养学报,2000;22(3):261-5.
19 刘 岩,陈青云,罗佐杰,等.广西人群空腹血糖受损危险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4):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