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吉林省集安市医院麻醉科,134200)
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及股骨头等疾病治疗中常见的手术方式,效果显著,然而手术创伤较大,同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同时手术以老年患者占大多数,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极易受到影响[1],手术风险增加,因此探讨安全合适的手术方式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对我院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01—2014-01收治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50例,女36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1.03±5.22)岁;患者ASA为Ⅱ~Ⅳ级,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术51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35例;排除肝肾功能异常,代谢、内分泌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无镇痛、激素药物长期使用史等,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与参考组(全麻),各为4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腰硬膜联合麻醉,穿刺L2~3间隙蛛网膜下腔成功后,缓慢注入0.75%布比卡因1.0~1.2 mL,之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于硬膜外间隙,术中间断注射0.894%罗哌卡因3~5 mL维持麻醉、肌松、镇痛,间断注入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50~100 mg维持镇静。参考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静吸,麻醉诱导药物为舒芬太尼0.4μg/kg、咪达唑仑0.03 mg/kg、维库溴铵0.12 mg/kg、丙泊酚1 mg/kg,持续性吸入异氟烷1 MAC维持麻醉,期间维库溴铵0.02 mg/kg、舒芬太尼0.1μg/kg间断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疼痛感觉恢复时间;分别在麻醉前、麻醉起效后、手术结束时对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感觉阻滞时间、疼痛感觉恢复时间 观察组感觉阻滞时间、疼痛感觉恢复时间分别为(1.01±0.06)min、(132.26±24.11)min,参考组感觉阻滞时间、疼痛感觉恢复时间分别为(2.77±0.44)min、(189.67±31.17)min,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麻醉诱导前后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临床发展较快的手术方法之一,能够快速消除、缓解关节疼痛,对下肢不等长进行纠正,从而实现关节稳定性,改善活动受限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老年人是髋关节置换术的主要人群,多伴随组织细胞退行性病变及全身器官功能减退等,同时老年人合并的多类基础性疾病等加大了手术风险,选择合适安全的麻醉方式已经成为临床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3]。不同麻醉方式,效果亦不相同,髋关节置换术主要使用麻醉方法为全麻诱导及腰硬膜联合麻醉,全麻诱导虽然麻醉效果较好,然而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受到较大影响,术中风险较大,因此在老年患者的手术中不建议推广使用[4]。腰硬膜联合麻醉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麻醉方式,汇集了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等优势,药物缓慢进入患者腰椎硬模外针中,从而实现良好的麻醉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疼痛感觉恢复时间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化亦优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知,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能够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增加手术安全性,同时能够实现良好麻醉效果,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1]石金山,蒋柯,刘冲,等.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6):188-189.
[2]周金萍,蔡璐,刘冬炎.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最适宜有效剂量[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5):597-599.
[3]曾令全,石宗莉,刘艳,等.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35):3607-3609.
[4]许丽.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814-815.
[5]李书庸.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