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众》周刊与中共抗战政治动员

2014-12-03 19:36张红春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动员党报抗日

■张红春

实施政治动员,充分调动群众,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伟大任务,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力量源泉在群众,如何挖掘群众的力量?靠动员。正如《群众》①周刊中所述:“抗战需要依赖群众的力量。”[1]只有把千千万万的群众动员起来,抗战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利用媒体开展动员是中共重要选择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媒体的作用和力量。其中报刊成为中共各个历史时期不可缺少和无以替代的坚强阵地和有力工具。

早期的《新青年》自1920年9月1日8卷1号起即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出版,本着“《新青年》今更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2](P25)的宗旨,《新青年》成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舆论阵地。1922年9月13日中共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创刊。《向导》主张“能反映中国革命民众的日常斗争而与以指导”[2](P29),突出的就是报刊对民众的指导性。中共四大曾给予《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2](P18)之高度评价。

大革命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强调最多的是党报党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除了继续贯彻这一方针外,更多的是强调党报党刊如何争取广大群众,并使之团结在党的旗帜之下。1929 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指出:“只有动员自己的全体党员,以正确的策略领导群众,以宣传工作说服群众。”[2](P41)为此,党报党刊必须成为争取广大群众的重要工具,成为群众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1930 年5 月10 日,《红旗》发表《党员对党报的责任》一文,文章明确指出党报的职责即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和组织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报作用之大。1930 年8 月15 日《红旗日报》发刊词《我们的任务》中最早提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之命题。1931 年1 月,中共中央决议指出:“改用党报方式加强党对实际工作的指导。”[2](P71)这说明党报在党的事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时期。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要求党报既要承担动员民众的任务,又要进行民众的组织工作;既要扩展群众基础,又要树立党报的威信,使党报与民众形成鱼水相依的关系,成为中共领导抗日战争的有力武器。中共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报刊有《解放日报》、《新华日报》、《解放》、《共产党人》和《群众》等。

综观不同时期的党报党刊,它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分别担当了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其中当然涵盖了中共通过《群众》周刊在国统区开展的政治动员。

二、抗战时期《群众》周刊的政治动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上升为中日民族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阶级矛盾的解决。相反,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仍然严重。政治上,蒋介石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使得广大民众抗日无门,报国无路。经济上,少数地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财富,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仍处在极度贫困之中。如何动员广大民众起来抗日救国?《群众》周刊在中共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国统区民众了解中共及其主张,使各阶层民众自主起来抗日救国。

(一)《群众》周刊动员的策略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屡战屡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为此,《群众》周刊强调“以马列主义的教育去贡献给读者”[3],以便使更多的读者以及任何一位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的仁人志士,在《群众》周刊中能够找寻他所需要的东西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群众》周刊以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动员策略,向民众灌输革命的理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民众,培养民众的阶级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

(二)《群众》周刊动员的对象

《群众》周刊政治动员的范围渗入各个阶层。在城市,为了动员和组织工人参战,《群众》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中,中国工人所遭受的损害和所受的威胁都是最大的。只有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地分析和了解职工运动。为了扩大职工组织,《群众》指出:“要使工农商学兵以及其他各种职业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组织与团体,在必要时,还要使他们在自己的职业团体以外,能有其他的各种组织和团体,只有这样,才能鼓动起民众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广泛地普遍地唤起民众。”[4]最后,《群众》周刊号召“要使全国工人不分党派、不分地域、不分帮口、不分民族、不分信仰,都一致加入工会组织,加入全国抗敌总会”,“使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团结起来,共同进行抗敌救国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这支强有力的救亡部队编练起来,才能使广大的工友,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负起他们的伟大的使命!”[5]“全国工界同胞,动员起来!”[6]在农村,为了动员农民,中共实行减租减息制度。“凡是减了租息的地方,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都大大增强了。……以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并存来稳定各阶层的关系,加强各阶层的团结。”[7]占人口大多数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了,抗战的力量得到充实。任何一个年代,青年和知识分子都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为了动员青年参军,《群众》周刊指明了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作用和任务,即青年不仅要到军队中去,积极参军参战,而且也要到乡村去,到沦陷区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主动担负起民众的政治教育工作。《群众》周刊遵循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仅动员了青年、妇女、健壮老人和儿童等不同年龄的民众,而且也动员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不同阶层的民众。它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秉承着全民总动员的宗旨,尽其所能地让每个人都能在抗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三)《群众》周刊动员的方式

毛泽东曾经指出,抗战的胜利不但要依靠我军的英勇作战,而且还要依靠巧妙瓦解敌军。[8](P379)这就是说,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机构对内要宣传团结抗战,对敌要实行反宣传,以瓦解敌军。《群众》周刊认真执行这一方针政策且积极宣传。《群众》刊登宋平《开展对敌伪的宣传战》一文,文章指出,要揭露敌伪灭华的反共挑拨阴谋和欺骗宣传,想尽一切方法瓦解敌军,争取伪军,同时削弱其战斗意识及战斗能力,达到动摇与瓦解伪政权的统治,坚定沦陷区广大民众乃至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与信心,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依据这一总方针,首先《群众》对伪军伪政权进行瓦解宣传。其方针具体表现在:通过唤醒其民族觉悟,提高其民族意识,逐步争取其同情抗日,直至达到直接或间接帮助抗日事业。比如对伪军伪政权提出的主要口号是“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中国人联合起来共同抗日”等[9]。其次是对沦陷区同胞的动员。《群众》采取的方式是“揭破敌伪的欺骗与麻痹的宣传,揭破敌伪所用的欺骗与屠杀的两面政策,以提高其民族觉悟”[9]。同时把中共的抗日战绩及抗日政权的进步法令通过各种方式向沦陷区同胞传递,增强他们对祖国的渴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最后把敌人的残暴行为编写成各种文章,来揭露敌伪的欺骗宣传,造成日军士兵内心的不安、厌战,使伪军、伪组织醒悟,产生民族意识,对侵略者产生仇恨心理,最终反正投械。《群众》周刊以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展开对敌宣传战,运用多种宣传方式,使敌军的斗志瓦解,从而击溃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使一部分伪军反正投械,有力地配合了抗日的军事斗争。

三、抗战时期《群众》周刊政治动员效果

抗日战争时期,《群众》周刊充分发挥其媒体功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武器,结合抗战的客观实际,动员国统区各阶层民众团结抗战,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坚作用,同时,也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让国内民众了解中共及其在抗战中的中坚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如抗战主张、抗战路线、抗战策略)、抗战英雄、抗战事迹,通过《群众》周刊的大量介绍,使得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熟悉中国共产党,进而支持中国共产党。当时,针对国民党内部制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抗而不战”、“游而不击”的谎言,该刊特登周恩来的《致大公报张季鸾、王芸生两先生书》和《周恩来负责声明》二文。以铁的事实打破所谓八路军“不配合友军作战”的谣言。《群众》周刊用大量栩栩如生的图片(如漫画、木刻),展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人民军队、抗日游击队、武工队在敌后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与军队的抗战形象,让人们看到了取得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除了抗战业绩以外,《群众》周刊还大量报道和介绍了各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民主政治、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群众》周刊刊登系列专题“认识边区专号”、“敌后解放区特辑”、“文艺问题特辑”等,使得国统区、沦陷区的进步青年更加向往抗日根据地的生活,从而进入抗日根据地,投身于抗日斗争。为了让各界人民认识中国共产党,相信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群众》周刊大量系统地介绍了党的自身建设(如大篇幅刊登了整风运动的文章)。《群众》周刊就是这样以各种形式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

《群众》周刊政治动员对扩大党在抗日根据地以外的影响,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不同阶段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导抗战朝着有利于人民方向并最后成为人民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难当头,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国共两党必须摒弃前嫌,携手抗日。抗战初期,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其抗战言论、抗战实践也是卓有成效。对此,《群众》周刊皆有如实报道。如《群众》周刊刊登蒋介石的“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之死命”[10]来坚定民众抗日的信念。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方针有所调整,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与立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抗战策略上,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抗战态度也不如抗战初期积极,他们的片面抗战路线越来越明显;在抗战立场上,游离于“降”与“抗”之间。针对当时的时局危机问题,《群众》周刊刊发《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一文。文章尖锐地指出:投降派的这一套戏法,“不但汪精卫在演出,更严重的就是还有许多的张精卫、李精卫,他们暗藏在抗日阵营内部,也在和汪精卫里应外合地演出,有些唱双簧,有些装红白脸”[11]。文章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蒋介石,把蒋等同于汪精卫看待,而是督蒋抗日,不要放下抗日大旗。《当前时局的最大危险》文章的发表,对于帮助国民认识当时形势,动员一切仁人志士密切关注、反对投降派的活动,号召全民坚持团结抗战到底,为取得抗战最终胜利,起了重大的警示及指导作用。总之,《群众》周刊的政治动员对国共两党始终分而不裂,让蒋介石始终站在抗日阵营内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三)提升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地位

《群众》周刊政治动员对提升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群众》周刊对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宣传和影响的最大范围上,其实质即是其国内宣传方针(即团结抗战思想)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一种必然、合理的延伸。如《群众》周刊第6卷第7期发表了《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为建立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而斗争》、《英美目前应持的态度》、《苏德战争与中国抗战》等文章,大量地介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况,以及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抗战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联。正如周恩来所言: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风云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应该“以不变应万变”,“联合东方一切反法西斯的人民民族和国家,结成更广大的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12],共同打倒日本法西斯强盗。通过《群众》周刊的宣传报道,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阵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也使全国人民看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统一战线、联合起来打击敌人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毛泽东说:“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通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8](P480)在八年艰苦的抗战过程中,《群众》周刊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动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犹如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抗战中人们前进的道路,指明了广大民众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使他们明白了自身的利益需求,看清了敌对阶级的真实面目,懂得了战争的性质和目标,从而帮助广大群众认清革命方向,提高政治觉悟,激发革命斗志,积极投身革命。《群众》周刊政治动员的成功之处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民族利益作为政治动员的出发点,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动员今天全体国民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注释:

①《群众》周刊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地区唯一公开出版的理论刊物。1937年10月开始筹办于南京,同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1938年10月25日由武汉撤退到重庆继续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3日迁上海出版,1947年3月刊物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此前,即1947年1月30日已刊行香港版,直至1949年10月20日停刊。在近12年中,在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连续出版了405期。

[1]社论:本刊三周年致读者[J].群众,1940,(15 -16).

[2]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册[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3]社论:本刊三周年[J].群众,1939,(24).

[4]社论:我们的一点意见[J].群众,1938,(15).

[5]许涤新.抗战高潮中中国工人的大团结[J].群众,1938,(17).

[6]社论:全国工人动员起来! [J].群众,1940,(12).

[7]邓小平.太行山的经济建设[J].群众,1944,(1).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宋平.开展对敌伪的宣传战[J].群众,1942,(6).

[10]社论: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J].群众,1937,(3).

[11]毛泽东.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J].群众,1939,(8-9).

[12]周恩来.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J].群众,1941,(7).

猜你喜欢
动员党报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抗日英雄万全策
音乐迪斯尼
抗日英烈马威龙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