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发达省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2014-12-02 03:12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松强陈雅雯陶娴婷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5期
关键词:医药产业医药企业医药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吴松强 肖 潇 陈雅雯 陶娴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的医药制造业面临着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药品市场环境。跨国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伴随着国外大型制药公司而来的最新药物和生产技术,对中国本土医药企业造成的冲击不可小觑。在这种严峻形势的挑战下,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医药制造业发展与竞争的核心。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有关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对江苏省与其他六省(市)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江苏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产业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力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1974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hris Freeman)在《产业创新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产业创新”的内涵,即包括流程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技能创新,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与英国劳斯韦尔(R.Rothwell)研究了能源、军事、汽车和服务业的产业创新问题,并进而指出产业创新体系中,技术合作、知识产权、供应商关系和金融系统是影响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国外其他学者也对产业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维尔对纺织机械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Robert Kneller对日本制药产业的创新进行了分析;Kmenrad分析了德国食品产业的创新系统;John Adeoti探讨了尼日利亚的创新系统和研发问题。国外其他理论研究则主要关注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产业创新的动力源与机制、产业创新政策、关键成功因素和障碍、投资与产业创新、环境与产业创新等问题。

2.国内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创新的内涵、构建产业创新内涵及其实证研究等方面。严朝武认为:在产业成长过程,由于内在成长或外在竞争环境压力等因素,在同行业中主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行为,称为“产业创新”;创建产业模型方面,苟仲文等(2006)研究电子信息产业体系,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包括五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链创新、应用创新和政策创新;关于产业创新能力,柳卸林、史清琪(1999)通过具体产业的创新过程,基于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研究提出,综合来说,产业创新不同于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它是一个中观层面的概念,通过不断调整资源配置,有效组合创新要素,运用优势资产实现创新收益的过程。从创新形式而言,表现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Arnoud C.L.De Meyer(1985)主要关注R&D部门的技术创新溢出现象;Jurgen Drews(1997)提出医药产业的发展应该按照短期、中期、长期三种战略进行选择;Esther F.Scmhdi(2002)认为医药产业的创新应该分为线性创新(升级已有的疗法)与非线性创新(创造新的疗法);Niek Davies(2004)将新药的标准从适合治疗所有人转变成适合治疗目标;Aidan Hollis(2004)提出制药报酬应根据药物疗效来制定而不是以专利为基础。

2.国内研究。国内学者也对医药产业创新作了很多研究。何勤、苏子仪(1997)通过大量实证调查证实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模式的多元化,并对创新模式动力以及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周基清(2001)指出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难度、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张飞燕(2003)根据产业组织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的现状;李建敏(2002)认为医药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状况及市场、技术环境确定相应的技术创新战略;崔菁菁(2009)通过SWOT分析,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战略的措施。颜久兴(2002)指出应该从产品、工艺、市场、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本文从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两个方面,即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来进行七省(市)的对比分析。创新投入包括创新人员、创新资源、创新经费等的投入,这些指标可以考察各省(市)医药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创新产出可以表明该地区技术创新的实际成果,尤其是新产品产值和专利拥有可以用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

二、江苏与其他六省(市)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依托医药制造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各要素,将江苏与其他六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以分析江苏医药制造业的相对竞争力。

(一)创新活动投入能力。

1.科研人员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强度是反映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一般用企业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来反映;科技人员的素质一般用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的占比来反映。

江苏省有R&D活动的医药制造企业数达247个,七省(市)排名第一。浙江、上海、山东的同类企业数量紧随其后并均超过140个。上海、北京、天津的同类企业数则低于100个。在R&D人员数的排名上则出现了小部分变化,山东省超越江苏成为第一(见图1)。至此江苏R&D企业及R&D人员的数量在7省市中均排名靠前,研发活动及人员均较为活跃。但是在R&D人员的平均分布上却不容乐观,山东以平均109人排名第一,江苏则以59人居第四位(见图2)。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相较其他省市而言R&D企业数量及人员规模小,发展不成熟,单个企业R&D人员数量较少,这对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极为不利。

2.创新活动经费投入。企业技术活动的经费投入主要包括在研发活动、技术开发和引进活动、科技人员的培训费等环节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R&D投入经费、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产品试验经费、专利购买费用、员工培训费项目等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R&D经费的投入。

七省(市)的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天津、北京。由此可见,江苏医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在七省(市)中相对较多,但是在研发经费所占的比例却又是七个中相对较少的,仅仅只超过了北京。研发经费大但是所占比例少,说明医药制造企业有一定的规模,但对研发投入的力度较小,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较低(见图3)。

一般来说,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筹集来源情况来研究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结构,现实中,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方式大多以模仿创新为主,所以本文以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相关统计资料来加以分析。

图1 七省(市)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情况

图2 七省(市)R&D平均分布数结果比较

图3 七省(市)R&D经费投入

在R&D经费筹集结构上,江苏医药企业多偏向于企业自身的投入以及外部贷款,相对其他城市主要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来说,江苏医药企业自身压力相对较轻。但是七省(市)均存在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医药的投入过少,导致经费筹集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较窄的问题(见图4)。

图4 七省(市)R&D经费筹集结构

(二)创新活动产出能力。

1.新产品开发及销售情况。新产品创新和新工艺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重要部分,其中,通常用一个企业新产品销售额来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新产品的销售份额与创新能力成正比,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在现实表现上销售额就越高。因此,用企业新产品销售额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江苏医药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达到了403 428万元,位于七省(市)第一,山东、广州紧随其后。将新产品产值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比发现,除天津外的六省(市)新产品产值与销售情况差距较小。江苏医药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大于山东却在产值和销售情况上低于山东,说明在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上江苏不及山东,而市场与生产的沟通不畅则会导致此情况(见图5)。

2.专利申请及拥有情况。技术创新投入最先产出的回报就是专利产出,专利数是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其特点鲜明,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数据易得且较为直观性。许多学者也将专利拥有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

天津市以1454件专利申请占据七省(市)第一,随后分别为江苏、山东、浙江、广东、上海、北京。通过统计整理得到,发明专利的百分比分别为北京90.7%,上海67.8%,江苏57.7%,浙江66.5%,广东67.2%,山东60%,天津74.6%。其中北京地区的专利发明百分比最高,江苏则跌到了最后。由此可见,江苏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薄弱,自主发明创造不够(见图6)。

3.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情况。经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技术引进、消化及购买技术和改造技术的支出来说,江苏医药制造业在每一项支出上横向比较都较多。这说明江苏医药制造业较其他省市来说过多地依赖于外部技术,自主研发的能力不够。并且进行纵向的综合比较就会发现江苏医药的引进支出远远大于消化支出。而其他省市两项支出的差额较小,甚至山东在技术引进经费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消化吸收的投入却更多,这与江苏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情况。可见,江苏医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上的投入仍然不够。外部的先进技术如果没办法内部吸收消化,则不可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见图7)。

图5 七省(市)新产品开发及销售情况

图6 七省(市)专利申请和专利拥有数

(三)分析结果。

经过上述分析,江苏省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不容乐观。江苏省的创新经费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相对较高,但是若与国外大制药集团相比较则较少。江苏药企要走出中国,在世界市场争得一席之地,要提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包括人才、资金、资源的投入,积极推进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对医药企业创新项目提供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建立以资金、资产、技术等参股的法人实体,形成紧密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类研发资源、装备的效能,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重视新药开发,充分挖掘知识储备人才,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开发,新药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

1.政府要增加对医药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提高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额度,并为积极创新且发展良好的医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政府采购支持等。针对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关键节点,由政府牵头,实行技术优势互补、研发分工合作、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统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平台,进行技术攻关,实现共性关键技术的资源共享,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建立信息网络中心,免费或者低价向国内医药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2.吸引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改善人员结构。首先,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应利用良好的福利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奖励股权等手段吸引留住人才。例如有条件的医药企业可采用研发承包责任制,按照研发进度给予承包奖励,将科研收入与薪资直接挂钩,在绩效考核上也可将研发过程与研发成果纳入影响因素。其次,政府和企业要联手各类培训机构,利用江苏省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已有人才进行培训,培养不同层次的骨干人才,提高江苏省医药的科研能力。再次,对于特殊人才,要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重点引入和培养,并鼓励他们参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最后,应鼓励医药企业与国内外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精通医药技术、管理、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减少企业的培养费用和时间。

3.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调整资金结构。江苏医药制造业创新经费的投入不足,并且结构不合理,企业资金占据投入资金的部分,这给医药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要加大投入就要考虑引入外部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将其结构合理化。首先,投入力度最小的政府要加大财政补助,给予医药创新制造企业以税收等优惠政策,对于新设立的医药企业在贷款上给予帮助。其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要将生机蓬勃的金融风险投资机构引入医药制造业,建立相应的投资机构,让医药企业本身规避一定的资金风险,缓解压力,同时也利用投资机构的运行体系,提高医药企业创新产出效率。将保险公司引入医药风投领域,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小型的同类医药企业进行兼并,鼓励创新型医药企业上市,扩大规模。

图7 七省(市)技术获取与技术改造投入

4.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程度不高,这是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以及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造成的。因此政府要对江苏省医药制造业进行引导,鼓励在医药技术创新中将产学研进行结合,加强对医药市场的研究。其次要建立专门的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在沟通科技、创新信息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作为媒介,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沟通,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为创新单位进行跟踪服务,减少企业的压力。

5.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吸收技术经费。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应该加强与外省的交流,特别是与国外大型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引入外部资金和技术,合作开发,加强企业人才交流,从而接触世界先进的医药技术及管理方法。对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不仅要引入,还要消化吸收变成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新兴技术和管理方法。因此加强与省外及国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对于提升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有极大帮助。

[1][美]熊彼特著,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编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69页。

[2]Kneller.R.Autarkic drug discovery in Japanes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side into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3,32:1805-1827.

[3]Menrad K.Innovation in the food industrial industry in Germany[J].Research Policy,2004,33:845-848.

[4]Adeoti J.Biotechnology R&D paternership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Nigeria[J].Technovation,2005,25:1183-1192.

[5] Mansfield E.Lee J Y.The modern university contribu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cipient industrial R&D Support[J].Research Policy,1996,25:1047-1058.

[6]Higgins S H.Hogan P.T.Internal diffusion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al innovation: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1999,14(1):61-75.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69页。

[8]苟仲文、李仕明、曾勇:《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产业创新视角的分析》,载于《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第35~40页。

[9]史清琪:《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于《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5期,第4~52页。

[10]Arnod C.L.,De Meyer.The flow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n R&D department[J].Research Policy,1985,14(6):315-328.

[11]Jurgen Drews.Strategic choices facing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 case for innovation [J].Drug Discovery Today,1997(2):72-78.

[12]Schmid E.F.,Smith D.A.Should scientific innovation be managed?[J].Drug Discovery Today,2002,18(9):941-945.

[13]Nick Davies,Tim peakman and Steve Arlington.A new formula for finding drugs[J].Drug Discovery Today ,2004,5(3):197-199.

[14]Aidan Hollis.An Efficient Rewards and System for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C]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34:179-193.

[15]何勤、苏子仪:《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载于《科研管理》1997年第2期,第16~24页。

[16]周基清:《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策略初探》,载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67~68页。

[17]张飞燕:《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载于《中国药房》2003年第7期,第388~390页。

[18]李建敏:《我国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及研发模式》,载于《中国药房》2002年第7期,第388~389页。

[19]崔菁菁:《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载于《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

[20]颜久兴:《创新与医药产业》,载于《天津药学》2002年第1期,第1~2页。

[21]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22]曹阳:《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风险与政府政策支持》,载于《上海医药》2002年第10期,第443~444页。

[23]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载于《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第11期,第24~26页。

[24]孙燕、孙利华:《我国医药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于《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第24期,第2226~2230页。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医药企业医药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医药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分析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医药企业营销策略优化研究——以正大天晴为例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