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萍,梁红亮 (四川省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5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基础的慢性炎性反应过程,重度萎缩性胃炎后期常出现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一致性较差,为了更好地诊断萎缩性胃炎,笔者对比分析胃镜下诊断CAG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按照下述要求取胃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的所有患者的胃镜资料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订的CAG诊断标准[1];②符合病理组织学CAG的诊断标准;③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经内镜检查伴发其他疾病如胃癌、早期胃癌的患者;②伴发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178例;③有上消化道手术史的患者;④资料不齐全。
1.2 诊断标准:CAG的内镜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关于CAG的诊断标准[1]。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萎缩程度以固有腺体萎缩进行分度。减少1/3以内为轻度;减少1/3~2/3为中度;减少2/3以上为重度;黏膜肌层增厚;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固有膜炎性反应(可有可无);淋巴滤泡形成(可有可无)。只要慢性胃炎的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管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1.3 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由专职内镜医师检查记录胃镜下CAG的表现。所有患者取材部位为内镜直视下胃窦大弯侧、小弯侧(距幽门2~3 cm)、胃角、胃体大弯侧(距贲门8 cm)、胃体小弯侧(距胃角近侧4 cm)、贲门下及胃底各取1块黏膜组织,典型表现部位另取,每部位分开装瓶,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由固定病理医师诊断。
1.4 统计学分析:计算胃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再分别计算胃镜下各种表现对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敏感性和相关性。各组间阳性率比较采用SPSS 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资料: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78例,其中男105例,女73例;年龄38~83岁,平均(57.34±9.85)岁。在纳入研究的病例中,胃镜诊断为CAG者为165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为CAG者为147例。详见表1。
表1 CAG诊断的基本情况(例)
2.2 CAG的内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通常为:A.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B.黏膜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C.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或结节状改变。178例CAG中胃镜诊断165例,占92.7%;其中表现为A的为76例(46.1%);表现为A加B的为46例(27.9%);表现为A加 B加 C的为29例(17.5%),表现为 C的14例(8.5%)。
2.3 CAG的病理组织学表现:病理组织学诊断为CAG者为共147例;根据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程度分度,轻度萎缩89例(60.5%),中度萎缩 34例(23.1%),重度萎缩 24例(16.4%)。伴有黏膜肌层增厚的113例(76.9%);伴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95例(64.6%);固有膜炎性反应56例(38.1%);淋巴滤泡形成98例(66.7%)。
表2 CAG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表现
2.4 CAG胃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关系:内镜下诊断为CAG者如内镜表现为A(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者与病理组织学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较低,为82.9%,内镜下表现越典型者符合率越高,以同时具备A加B加C三种表现的符合率最高为96.6%,总符合率为76.36%。有21例病理组织学诊断考虑有CAG但胃镜未诊断为CAG,漏诊率为14.3%。详见表3。
表3 CAG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诊断关系
2.5 不同部位的萎缩结果:胃镜下诊断CAG共165例,其中胃窦95例(57.6%),胃体小弯侧69例(41.8%),胃底及胃体大弯侧1例(0.6%)。病理组织学诊断CAG共147例,其中胃窦87例(59.2%),胃体小弯侧56例(38.1%),胃底及胃体大弯侧4例(2.7%)。详见表4。
表4 不同部位CAG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的诊断[例(%)]
胃癌发病通常会经历从正常黏膜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到胃癌这一多阶段模式。结合内镜直视与病理检查是及早发现和诊断CAG的最佳方法[2]。
本组研究结果发现CAG胃镜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为78.9%,还存在21.1%的误差,漏诊14.3%。而国内通常符合率在34.3% ~85.4%[3-4]。研究显示内镜下表现越多,内镜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就越高,可从1种表现的72.9%到3种表现的79.3%,而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或结节状改变的符合率可达85.7%。国内有研究显示报道CAG敏感性最高的镜下三种表现共同存在符合率为63.64%但仍有33.33%的病理诊断为非CAG,胃镜下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或结节状对CAG病理诊断特异性为91.67%[5]。
在临床工作中CAG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常不一致。周晶等报道两者诊断符合率为85.45%,同时控制胃腔的充气量,活检时与黏膜表面垂直,取材达黏膜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等可明显提高符合率,本组研究结果与报道相符[4]。但也有国内外研究认为胃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其中国内有学者认为胃镜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 41.3%[6]。
笔者的研究还发现,不同部位萎缩结果不同,以胃窦最高,且胃窦CAG的诊断符合率较高(91.6%)。国内研究也有类似报道[5,7],这可能与我国萎缩性胃炎多从胃窦小弯侧开始出现腺体变性、破坏及消失,逐渐向后壁、前壁、大弯侧扩展,由灶性连成片,波及大部分胃窦,进而沿小弯向胃体胃底发展的规律有关。
综上所述,内镜检查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与CAG病理诊断密切相关;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胃镜与病理诊断CAG的符合率较低,胃镜下CAG特征性表现越多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越高,胃镜检查医师需要仔细观察并多点多部位活检,有助于提高胃镜CAG的诊断率。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3,18(1):24.
[2] 孙国庆,孙 昊,徐晓军,等.老年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1):1550.
[3] 吴改玲,蓝 宇,王 杞.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性的调查[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120.
[4] 周 晶,沈志祥,沈 磊.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86.
[5] 王健生,李长锋,张宝刚.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8):1373.
[6] 伍 玲.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研究[J].医学新知杂志,2011,21(1):54.
[7] 周思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