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学中如何应用批判思考教学法

2014-12-02 04:25张得心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课程研究

张得心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确实在财务会计、审计和税务各方面,均已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时代改变了,会计人员就必须具备一身新的本领,美国会计教育协会、美国八大事务所白皮书和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等机构也发出了相同的呼吁,强调今日的会计人员必须拥有新的技术与能力,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他们都提到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批判思考的能力。

1 批判思考内涵

批判思考包含检视、比较、判断、归纳、选择等思考过程,是分类认知领域中的高层次认知能力。在研究问题或疑难时,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根据有用的证据和确实可行的价值体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正确的判断,得到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设或结论。批判思考的组成要素包括认知、情意、技能三个层面。

1.1 情意层面:能培养批判思考的情绪特征。

重视事实的真象,摒除私利。能随时修正自己的言行及思考模式。具同理心,能考虑他人的感情与观点。能容忍不同的观点。认清个人的偏见。

1.2 认知层面:批判思考的思考过程。

独立性的思考。正确的界定问题。分析数据的价值和内容。在解决问题时,能应用各种不同的思考过程(如演释、归纳)。应用后设认知能力。

1.3 技能层面:批判思考所必须的活动或策略。

等到数据足够时才做判断。应用适宜的方法。从不同的意见中,分辨事实。

收集资料。鼓励批判式的对话。能主动、积极的学习倾听。能根据新的信息,修正判断。能将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

2 批判思考在会计课程上的应用

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时,教师必须配合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有所选择。

3 批判思考的教学策略

教师妥善运用批判思考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批判思考能力的培养。批判思考教学策略如下表1:

表1 批判思考在会计课程上的应用

一是写作。写作是批判思考教学过程的关键,也是一种有效的批判思考教学策略。写作批判思考教学方法是:首先要求学生列出针对问题,所能得到的全部考虑因素,包括正面、负面和有利的各点。要求学生写下对学习的期待,如你知道些什么?你希望知道些什么?你学到些什么?要求学生汇总记录学习所得。再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以一分钟的时间,对所学内容进行最简短的文字叙述。最后要求学生利用写作思考的活动,对问题提出书面的批评和反证。二是脑力激荡。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可行方案,然后将这些方案,归纳整理并排列优先次序,进行决策分析,以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三是个案研讨。个案研讨在商业教学课程中,早已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批判思考策略,运用个案研讨的教学,使学生能学习到真实世界的各种可能情况。四是反向探讨。从问题的最后状况逆向思考,可增强学生行为目标和推论的技能。例如在会计课程中,教师可利用财务报表的内容,询问学生与其相关的信息。五是模拟情境和辩论。审计教师可利用会计师与公司财务长之间的纠纷,设计各种情节,由学生参与演出,互相讨论分析问题,当学生融入情境之后,自然引发学生批判思考的态度及技巧。六是结构图。结构图在会计课程上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结构图能深入表达学生对所学的了解程度、相关主题结合和整体观念的获得。

综合上述,各种批判思考的教学策略皆有其特色,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班级、不同的情境。就全体学生的学习立场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最好的,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 批判思考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由于传统的会计教学,不符合时代所需,无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能力,因此会计课程设计,应逐渐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批判思考教学。批判思考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不同之处,如表2所示。

5 批判思考教学实例

5.1 教学策化

从批判思考教学的理论基础中,可知批判思考主要是在讨论的情境下发生,而教师的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发问和讨论,同侪的合作学习,以发现式学习、探究、引导等启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内省的批判思考能力。其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批判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采取批判思考的实际行动,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增进学习效果。使学生了解一般经济事项如何与会计产生关联,并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于日常生活中。以课程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年所学相关知识,对现实的经济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5.1.1 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拟定: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使学生能对近来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其产生的背景、经过情形及结果,有所认识。并由教师选择与会计处理相关的主题,作为授课教材。其主要目的:一是引发动机:“上网”是目前青少年最热门的休闲活动之一,将会计课程与网络结合,相信必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需要。二是课程整合:将学生所学计算机知识,运用于各种不同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情境的移转,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表2 批判思考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2)讲解说明:批判思考策略的学习在于了解,因之,教师必须详细、公开说明批判思考策略的意义,使学生了解学习批判思考策略的重要。

3)异质分组:以目前大班级教学人数约四十五人,进行批判思考教学,确实有其困难之处,唯有通过合作学习方式,采用异质分组,强化学生运用批判思考的知识与技巧,以扩展学生的认知层次。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发问和讨论,以及相互的合作学习,可增进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预定教学活动如下:

a)发现问题:批判思考起于待解决的问题。

甲、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对授课主题的经济事项,提出“疑难问题”撰写于卡片上。

乙、由教师向学生发出高层次的认知问题,并藉由问题的引导,使学生能结合各种不同学科知识,以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b)小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甲、教师将所有问题分类整理后,随机发给不同组别。

乙、各组将答案书写于卡片上,并注明组别,缴给教师。

c)小组相互评论:相互互动对批判思考是有帮助的。

甲、教师将各组所缴交已书写答案的卡片,再随机发给不同组别。

乙、评论各组就所收到的卡片内容,注明组别后,缴给教师。

d)各组发表口头报告:由不同组别(非解答或评论小组),就问题、解答及评论内容,做口头报告,并发表该组的看法,然后将卡片交还给撰写答案的组别。

e)全班共同讨论:各组收到卡片后,可提出不同意见与看法,进行全班性讨论。此时教师可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以维持讨论主题的进行,并提供学生较高层次的推理。

f)教师总结:在全班讨论之后,教师应作有系统的讲解说明,以综合整理学生的概念与思考。

g)实施教学评量:

各组自评,由各小组对自己讨论的成果评分。各组互评,由该组对其他组别之成果进行评分。组内成员间相互评估。 教师实施平时测验、学生上课表现情形之评分。

5.2 教学模式

在实施批判思考教学的初期,无论教师或学生都尝试着适应此种新的教法,许多在传统教学情境中不常见到的现象不断发生,其中有些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就在连续不断的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达到批判思考教学效果。以下就批判思考教学的实施、与师生在实行批判思考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策略等方面作探讨。

5.3 批判思考教学的实施

5.3.1 批判思考教学内容决定

为了使学生所学能与其经验相连接,研究小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搜寻近来所发生重大工商经济事件,选择与财务会计准则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共编排三个教学单元(表3),作为授课教材。 因此实施批判思考教学时,教材宜生活化,注重学生切身相关的议题,将有助于学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增进学习效果。

表3 教学单元

本研究将学生分成八组,每小组六至七人,而在每个小组中皆有大约人数相同的高、中、低成绩的学生。这种异质分组的目的有三:一是小组内的成员包含参差不等的程度,程度好的成员在指导别人的过程中加深学习的印象;而程度差的学生,在组员的帮助下,学会了原先不懂的观念,提高学习的效果。二是与小组讨论及沟通中,学习尊重他人的观点、消除自己的偏见。三是由不同于己的论点及客观的角度,对问题做通盘考虑,以增强学生进行高层次思考及反省的动力。

5.3.2 批判思考教学策略的讲解与说明

在研究进行之初,由任课教师对批判思考教学策略作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教学的目的、实施的方式、及预期的成果。虽然从许多的研究中得知,在研究前适当的沟通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从教师日志中,不难发现在进行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时,往往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困境。

5.3.3 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

1)发现问题

批判思考乃起于问题解决,运用批判思考的意向、能力及知识,从而决定何者可信及何者应为之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提出适当的批判性问题,在引起学生学习批判思考的动机及反应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研究小组在多次商讨之后,决定本研究首先由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运用所收集的信息,分析因果关系,发现问题,其目的是能训练学生发问的技巧。并发现学生真正问题的所在。将学习的自主权,交换给学生。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以开放式的问题,提供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增进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2)分组解答与评论

通过开放式讨论、问题解决、小组评析等教学策略,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考技巧。在上课时,由于讨论的内容以工商经济新闻事件为主轴,学生的发言相当踊跃,对于问题的讨论,也能针对主题加以作更深讨,热烈之处,常有欲罢不能之势。

3)发表口头报告

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成熟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清晰、生动的表达出来。在本研究的所有教学活动中,都以学生发表为主,充份提供学生语言方面的发表机会,经过循序渐进的发表学习,学生的发言次数明显增多,且发表技巧日趋成熟。

6 批判思考教学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6.1 教材内容方面

批判思考教学必须配合学生的经验程度,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的目的,因此课程设计的适当与否,成为整个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之一。在发展批判思考教学方案过程中,本研究小组遭遇的困难如下:对于确定教材内容,从资料的搜集、整理,教材的拟定、编写,每一项工作对教师而言,都是时间、精力、体力的一大负担。教师本身对于进行批判思考教学的策略,并不是很熟练,因而十分担心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批判思考的教学中,可能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容易使师生双方产生挫折。针对上述问题,从本次实验研究的实施中,研究小组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供改进参考用:一是成立教学研究小组。由任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大家集思广义,不但可带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还能提高教师研究的水平。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利用网络强大的搜寻功能,提供教师在设计教材时极大的方便性,查找课外读物,使教学内容能与日常生活密切连接。三是充实相关知识。良好教学质量的建立,需要教师随时接受新的知识与观念;而多阅读相关的书籍,与同事之间的相互不断切磋,是每一位好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

6.2 教学进度方面

在全班讨论的活动中,批判思考情境的产生,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酝酿和激发的过程,因而造成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和辩证。从访谈中,学生一再提出,希望教师能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改进的方法是选择合宜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程,批判思考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本研究小组选择会计制度及准则研究的课程,主要考虑是会计制度及准则研究是一门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会计制度及准则研究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比较能掌握时事变化的脉动。一位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不但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多姿多采、生动有趣。知识的获得不等于进度的完成,很多教师都坚持要把原定的教材教完,否则就自觉失职。其实学生在学校里的学得的知识,在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缺乏实用性;而思考的能力却能受用一生,帮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做明智的决定。

6.3 教室秩序方面

在批判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无法掌控教室常规,其主要原因:一是在批判思考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信念常会受到挑战和动摇,为了增加进行高层次思考的动力和处理问题的技巧,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对话、辩证,是不可或缺的途径。口头报告的功能,在提供学生语言发表的机会,但台下的同学往往又忙于准备各组的报告资料,而无心参与,形成台上、台下两种完全不相关的景象。针对上述的情况,研究小组提供参考做作如下:一是学习环境的改善:批判思考教学时多采分组讨论,所以教室布置利用会议桌排列成U型,以便于小组讨论,及师生及同学间的沟通。二是利用口头报告相互评估表,达到各组间互相学习与观摩的目的。

6.4 学生的参与

批判思考教学的主角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参与决定教学的成败,尤其在进行讨论活动时,学生如能在事前认真搜集和阅读资料,当场也能踊跃发言且言之有物,则必能促进其本身及其它同学的进步。在本研究对象的班级中,发现有三种类型的学生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过份重视学业成绩者,认为这种的学习方式,参与的动机不强。二是学习动机低落者,长期以来,由于学习的失败与挫折,失去学习的信心,进而放弃学习,是当前教育的一大隐忧。三是人际关系不良者,由于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而被排挤在学习的大门之外,是教师们必须特别关心注意的一群。为改善此一现象,建议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二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三是发挥教育的耐心与爱心,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是学生学习的一盏明灯。

[1]陈密桃.中学生批判思考的相关因素及其教学效果之分析研究[J].教育学刊,2013,(12):71-148.

[2] Curtis,J.B.& G.Stevenson Smith (1998).Alterna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accounting curriculum.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16),261-293.

[3] 国梁云.会计专业实验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8,28(4):251-252.

[4]刘淑芳.会计专业新技术及产业前景[J].《天津农林科技》, 2006,(2):18-20.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课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