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作文与主体意识的培养

2014-12-02 12:32聂长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培养

聂长河

内容摘要:主体意识,就语文教学来说,是指学生对自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并由学习活动的兴趣内化为对语文知识及其规律的探求,不断地把语文学习与远大的志向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品格,这就是语文学习主体意识形成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乡土作文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乡土作文 主体意识 培养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地作为主体去参与,去活动,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主体性原则也告诉我们,教学中的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因此,知识的真正获得将依赖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乡土作文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也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和时间,它能多层面、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笔者任教多年高中语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写乡土作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依托乡土,营造主体发展氛围

陶行知曾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乡土”是一个活跃学生生命力、展示学生思维智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严肃紧张甚至僵持的环境中是毫无主体地位可言的,主体性的素质也无从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宽容与和谐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学生所处的“乡土文化”氛围,它对学生主体发展有着长久地潜移默化的引领和浸润作用,这种文化氛围是任何课堂也无法提供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域状况千差万别,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这为不同地域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现代“大语文”观念的建立与“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形成,更为作文教学地域特色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背景,重视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优化作文教学结构、丰富作文教学内涵、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笔者所在地佛山为例,由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如历史名人方面,有康有为、冼星海、十三郎、黄飞鸿、李小龙、陈启沅、詹天佑等;文化遗迹方面,有南风古灶、祖庙、梁园、顺德清晖园、康有为故居、佛山鸿胜馆等;民间工艺方面,美术陶瓷、纸扎、剪纸等早已闻名于世;民情风俗方面,粤剧、秋色会、醒狮表演、武术等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面对这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学生们也许习惯了“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他们对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往往视而不见,手里握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却高喊“无米下锅”。因此,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就要引导学生去深入这种文化环境,体验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甚至探究地域文化特色,搜集和整理文化资源,建立厚实的作文素材库。

为了指导学生感受佛山浓郁的岭南文化氛围,并且在作文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我组织学生对地方流传的神话传说、人物佳话、节日风俗、历史故事、家常笑话、歇后语、农俗民谚等进行“采风”,并让学生写“佛山历史文化名人”和“佛山访古”等系列作文,不少学生在探究、搜集、整理材料和实地游览的基础上,写出了较多独具特色、内涵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通过“采风”活动、系列材料的搜集整理和系列作文的写作,学生们“找米下锅”的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其审美情趣和作文素养也得到提高,主体意识更是大为提升。

二、融入乡土,创设主体发展环境

1、亲近自然风光

利用独特的乡土资源和环境,使学生逐渐消除对作文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作文,改变过去被动写作的状态。教师还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离开了讲台,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实践证明,只有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能让每个学生放松心境,大胆地质疑问难,树立自己的主体意识。

试想,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不是能够很好地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吗?具有自然特色的乡土资源无处不在、无奇不有,让学生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村野阡陌、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写作兴趣,充分抒写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歌颂之情。

当学生观赏桃花盛开的南国桃园,游玩华灯璀璨的千灯美湖,登上俊秀葱茏的西樵山峰,走进荷香百里的山水荷花世界,置身河汊纵横的岭南水乡,他们又是怎样地快乐、惊叹并且激情满怀、文思泉涌呢?此时,作文不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享受着大自然的盛宴,享受着诗情画意般情感的体验,享受着作文欲望泉涌般的欣喜。

在这种亲近与体验的快乐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犹如在阳光照耀下的小草,滋滋生长,青翠旺盛。

2、体验社会生活

主体性教育观认为,学生是一个自在的当然主体,外在的教育影响必须通过他自己的“选择—内化—外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品德,这个内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外人都无法替代。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观点,我们不难领悟:符合主体意识精神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作为主旋律,既要有外显的“量”和形式上的要求——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模式,善于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注重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和全程性,让他们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以充分阅读、思考、交流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又要有“质”和内容上的突破——注重主体参与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努力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全部情感都投身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成为学习、实践和发展的主人。

为此,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对学生的作文指导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应深入社区,深入乡村,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积累素材,激发写作灵感。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资源,而是缺少发现作文资源的眼睛。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这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民富足,交流频繁,生活可谓日新月异,异彩纷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满眼是素材,处处有作文。对此,我不断激励和引导学生深入城市乡村,去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生活的变化,捕捉生活的美丽,领悟生活的本质,构想美好的未来,从而写出激励人生、关注社会、歌颂时代,展望未来的美文。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假期,走向田间,深入工厂,扎进社区,驻足街道,接触各种人物,品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获取了丰厚的作文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的作文中,处处可见鲜活的材料,满篇都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美感,洋溢着对时代生活的歌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利用假期,我带着部分学生进入乡村、社区、工厂进行观察、体验和采访,不少学生写出了很有见地的作文,如《广佛一体化畅想》《千灯湖,我爱你》《走近志高空调》《叠窖村的河汊治污》《江南民居社区见闻》等等,其中不乏竞赛获奖、报刊发表的作文。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真正的提升,这是课堂教学所没法获得的。

“乡土作文”重视地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关注社会生活,它无疑会给学生作文中注入许多鲜活的内容,注入许多真情实感,它成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书目:

[1]《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著,1997年商务印书馆)

[2]叶圣陶《文章例话》

[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198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培养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