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活动化小数课堂的三个切入口

2014-12-01 09:38曹爱华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情境导入

曹爱华

[摘 要] 数学课堂活动需在宽松的环境里开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数学课堂活动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把讲授内容变为学生心里真正想要学习的知识;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学生需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数学课堂活动;操作引入;情境导入;辩论参与

数学课堂活动是指学生彻底感触、感悟数学活动的历程,体验和理解数学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它应该可行、有效. 数学活动的价值性体现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在知识与能力上都有发展和提升.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活动的价值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操作引入”入手

皮亚杰指出:儿童教育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学习中学会用脑分析、思考. 利用开展的活动来思考问题,在考虑问题中开展活动,这是儿童的一种主要心理特点. 例如,下面是我在教学“线段的初步认识”时出现的一幕──

师: 同学们,大家每人都有三根小棒,请你们先看一看它们的长短,再量一下,确定一下自己观察的结果对不对. 如果不量一量,怎样才能看出谁长谁短?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把三根小棒都竖在课桌上,这样,下面就对齐了,接着看上面,最高的最长,最矮的最短.

生:我用的是一拃来量最短的那根,然后做上记号,再量其他的两根,这样,根据记号,就可以比较出它们谁长谁短了.

生:我用直尺量出三根小棒的厘米数,就知道它们的长短了.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预设比较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在交流中得出还可以用直尺量,没有直尺也可以用拃代替直尺来量,这样,学生在活动中自由思维,在教师预设的氛围中相互分享各自获得的体会,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自己摸索并获得数学方面的规律,凸显了他们在研习中的主体性. 通过探究,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从“情境导入”入手

杜威说,研究是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下的“真正的问题”进行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 由此可见,数学活动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真实而有意义,它是指数学活动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情况,从内容上看,要主题准确,而且要明确方向,从模式上看,要适合文化发展的角色期望.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出现了如下情况——

师:看,老师这里一共有4个苹果,要求把它们平均分配给2位小朋友,能用掌声展现每位小朋友分到的个数吗?

生:“啪—啪”. (学生陆陆续续地拍了两下)

师:现在老师带来的苹果数是2个,还是平均分配给这两个孩子,每人分到多少?

生:“啪” . (学生用一下掌声回复)

师:现在老师这里的苹果就一个了,还是要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每人能获得几个?(学生们傻眼了,大家你瞧我,我瞧你,这时,平时顽皮的一个学生就用一只手轻轻地往台上一拍,露出了诡异的微笑. 其他学生看了也跟着效仿,“半个”,还有的学生听了,也跟着学了起来,展现“半个”就是用一只手拍)

师:对,半个. 但半个该怎样写呢?想一想,小组交流一下,用各自喜爱的形式展示这半个苹果,并推荐代表到前面展示,开始!

(同学们交流后,很快跑到黑板上,有的用图,有的直接用汉字的“一半”来表示……)

师:谁先来向同学们展现一下你们组的想法?

根据学生认识数的过程来看,学生们从学会的整数过渡到认识分数,对他们来讲是认识上的一次突破. 教师利用老办法——拍手活动来展现新出现的分数,在学生的认知中出现矛盾,即就一个苹果要平均分配给两位同学,该如何表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心知肚明是半个,这时,就有学生出现用一只手掌拍台子的现象,当这个举动被其他同学认可后,就出现了跟风现象……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写”的方式展现这个“一半”,学生中有的用画图表示,有的用文字表达,这样,就把抽象而枯燥的一半变得更加具体翔实,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具体生活素材——抽象出数学内容——回归具体生活”就展现出来了. 这样,学生感悟到了大家学习的分数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从这个角度讲,数学课堂开展的活动必须遵循学生的研习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在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中获得收获,把讲授的内容变为学生心里真正想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就能增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构成和成长.

从“辩论参与”入手

哲学巨匠卡缪说:“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从,请不要走在我的背后,因为我不爱好带领,我只盼望请你与我同在. ”在现代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模式,也是最有效的模式,它的优势在于合作中分享集体的智慧,把集体合作的结果移植给每个学生,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

生1:我看到平行四边形有一条对称轴,因为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后,发现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

师:哦,你发现了一个重合.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对折后完全重合,不是剪下来可以重合,而且我尝试了好几种对折的折法,都不能完全重合.

师:(走过去)来握下手,可以吗?这不是表示着我同意你的答案,而是因为你善于动手、动脑,用了好几种折法进行验证,为咱们的课堂制造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大家想一想,假如教室里都是一个答案,只有老师一人在说,是不是很单调啊?

生3:我发现平行四边形(折叠后)两部分的面积确实是一样大的,但是,不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4:刚刚发现折叠后剪下的两个三角形,需通过旋转才能实现重合,而且,把重合后的图形打开后,是一个普通的四边形,而我们研究的不是普通四边形,所以,我判断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想法是,咱们现在只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不考虑通过剪切、旋转等加工出的未知图形的特征. 是不是?

生4:是.

师:(转头问) 你怎么看?

生1:我懂了,要看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只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不能剪下来判断.

师:你的认同,让大家和真理又近了一步,谢谢!

生1:不用谢.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平行四边形是学生最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因为它是中心对称图形,却不是轴对称图形. 在课堂互助与交换的片断中,教师预计在课上会有不同的答案,就没有直接认定或否认答案,而是成功地应用均衡艺术,应用智慧性语言引领评价,让学生进行思维较量. 为了更有力地证实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以说服大家,让教室里出现更多“不同的声音”,学生就需要在轻松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讲错了也没关系,因为至少营造了让学生自由转变、生长的气氛.

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活动,我认为,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们应当重视:(1)数学活动的目的与层次. 课堂活动不能搞为活动而活动的花架子,要关注每个环节的细节,细节往往会决定成败. 活动要做到层次分明,既有难度差异,又要注意难度系数,太容易,学生会感到没意思,太难了,学生又会一头雾水,失去意义,所以活动内容的层次非常重要. (2)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必不可少,数学活动一定要是学生可操作的活动,而且要让学生乐于操作,让学生在好奇和争胜的情绪中通过直观观察逐步提升理性知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学生感兴趣、乐于做的前提之下. (3)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开发、合作、互助的基础上. 数学不是孤立的,在数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合作互助,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这样既能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又能使活动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猜你喜欢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导入”艺术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应用
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导入中的情境创设
运用活动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高中语文诗词讲解的情境导入设计探讨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在“导入”中触摸美术课堂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