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2014-12-01 03:16夏文丽杨涛王寅李芙蓉陈霞李颖李悦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治差值经络

夏文丽,杨涛,王寅 ,李芙蓉,陈霞,李颖,李悦

(1.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32;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临床消化不良症状,并除外能够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嗳气”等范畴,各家早有论述,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方法治疗本病,并与安慰剂贴敷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46例患者均为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金融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以上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 2006年修订的罗马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1项或1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符合以上标准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即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1.3 纳入标准

①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②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③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④前1星期内未接受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及相关中药治疗者;⑤前1星期内未接受针灸治疗者;⑥生命体征平稳;⑦志愿参加。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有腹部手术史,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肝脏、胆囊、胰腺疾病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③不能耐受穴位贴敷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将焦三仙、莱菔子、干姜等药研磨为粉,和蜜调制成每丸重7 g的深褐色药丸,压扁贴于中脘穴,以防脱敏胶布固定,12 h后揭下。初次贴敷时间6 h。隔日贴1次,每星期3次,2星期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用淀粉加赋型剂、染色剂制成与治疗组外观相同的安慰剂,取穴、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2星期随访时分别运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

3.2 治疗结果

两组各有1例患者未完成疗程。

3.2.1 两组治疗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尼平消化不良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1),治疗前后及治疗前随访时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有显著改善。

3.2.2 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从表 3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 SF-36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升高,提示治疗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有所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前随访时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远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不易判定。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比较 (±s,分)

注:差值1=治疗后-治疗前,差值2=随访-治疗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3)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 差值1 差值2治疗组 27 35.26±15.50 17.33±14.531) 20.74±15.901) ﹣17.92±14.452) ﹣14.59±217.783)对照组 17 26.53±11.67 20.47±8.53 22.18±8.61 ﹣6.06±11.55 ﹣4.353±8.6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注:差值1=治疗后-治疗前,差值2=随访-治疗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 差值1 差值2治疗组 27 104.26±15.69 108.62±10.851) 108.30±11.651) 4.36±9.99 4.04±10.99对照组 17 114.63±14.40 113.33±16.54 112.84±17.55 ﹣1.30±7.47 ﹣1.79±7.77

4 讨论

穴位贴敷治疗是一种中药经皮给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1-6]。外治法的治病机理与内治法相同,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作用,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一般注射、口服更好的药效,并在药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7]。与内治法相比,穴位贴敷不经口服给药,两者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的独特作用[8],并且可以避免口服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某些毒副作用[9]。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为饮食失节、劳倦所伤、寒邪客胃、七情所伤等,本病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病机主要为气机阻滞,升降失常[10]。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腑会,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贴敷中脘穴,刺激局部经络穴位,通过经络运行,激发全身经气,起到补益中气、调理中焦气机、通腹行气的作用。在贴敷药物选择上,采用莱菔子、焦三仙、干姜等温中理气及助消化的中药,药物与经络腧穴协同作用,共奏温中理气、消积化滞之功,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

[1]李园,李佩文.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9,12(6):367-369.

[2]李真亨,谢晨,于心同,等.穴位贴敷改善运动性疲劳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72-475.

[3]Bin XH, Yang WJ, Chen YF. Effect of point sticking therapy on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in athletes with exercise-induced fatigu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5):271-276.

[4]武志春,王艳萍.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 35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71.

[5]战馨,李世钢.三九三伏贴敷治疗肺系疾病 6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9):20-21.

[6]黄永军,刘国成.益胃散穴位贴敷预防中风后便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0):817-818.

[7]朱庆文,梁秉文.中药经皮给药的历史发展探讨[C].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45-52.

[8]钟伯雄,刘伟志,秦阿娜,等.外治膏药的历史沿革[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134-137.

[9]芦殿荣,冯利,芦殿香.癌性疼痛的中药外治临床应用概述[J].中医杂志,2011,52(24):2148-2150.

[10]Lin Y, Chen XJ. Clinical study on functional dyspepsia by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therapy[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1):39-41.

猜你喜欢
外治差值经络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差值法巧求刚体转动惯量
中医外治杂志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数值推理的扩展研究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基于区域最大值与平均值差值的动态背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