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2014-12-01 03:16周利邹燃指导孙国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脘功能性针刺

周利,邹燃,指导 孙国杰

(1.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2.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上腹部不适症候群。其发病率较高,占消化科门诊量的40%[1]。笔者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运用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32例,并与普通针刺组 31例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9~66岁,平均(46±11)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 4年,平均(13.51±7.92)个月。肝郁气滞型15例,脾胃气虚型7例,肝气犯胃型6例,湿热滞胃型4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20~68岁,平均(46±11)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3.5年,平均(12.73±7.56)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目前国际上广泛推荐采用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3]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病程>6个月。③年龄18~70岁,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全身器质性疾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观察前1星期未使用相关药物者。

1.4 排除标准

①经胃镜、X线、B超、生化等检查发现有器质性病变者。②合并心、脑、肾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③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者。⑤近1星期内使用过治疗本病相关的药物者。⑥患者或家属不同意接受本方案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基本穴取中脘、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肝郁气滞配膻中、章门;脾胃气虚配脾俞、胃俞;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湿热滞胃配阴陵泉、内庭。

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刺入,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捻转频率在60~90次/min之间,角度在 90~180°之间;提插频率在 60~90次/min之间,幅度在0.3~0.5 cm之间。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采用均等的手法,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完成后2个月随访1次。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基本穴取中脘、足三里(双)、天枢(双)。针刺手法、疗程同治疗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痞满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时进行症状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

3.2 疗效标准[4]

疗效指数=[(疗前证候总分-疗后剩分数)/疗前证候总分]×100%。

治愈:疗效指数>85%。

显效:疗效指数51%~85%。

好转:疗效指数26%~50%。

无效:疗效指数<26%。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两种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较普通针刺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刺辨证治疗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治疗。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2 14.02±3.22 7.34±2.621)2)对照组 31 13.97±5.38 12.08±3.64

4 讨论

中医学中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痞满”极为相似。有学者认为肝郁气滞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根据病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辨证施治显得尤为重要。中脘穴位于胃脘部,是胃的募穴,腑之所会,位于任脉,可以健运中州,通调三焦气机,属于局部取穴;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可清胃宽肠,消食导滞,属于局部取穴;足三里穴为胃经合穴,“合治六腑”,是治疗胃腑疾病的要穴,属于循经远道选穴;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归于手厥阴心包经,其起于胸中,通过阴维合于胃经,向下通过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可开胸舒膈、和胃降逆、舒心安神,属于循经远道选穴。诸穴共用,胃气得降,脾胃调和,诸症缓解。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均能有效改善胃动力,促进胃动素分泌,降低内脏敏感性[5-9]。配合辨证组穴,消补通施,健脾理气,疏肝和胃,使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脾胃纳化有司,故能有效消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各项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1]左文革,李瑜元.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问题[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5):9-10.

[2]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3]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6):381-38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1-143.

[5]姚筱梅,姚树坤,张瑞星.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动力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1):2139-2141.

[6]陈建永,潘锋,徐建军,等.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880-882.

[7]李振楩,吕慎从.指针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65-167.

[8]Duan JX, Peng WN, Liu CZ,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deep insertion at Tianshu (ST 25)for colonic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1):46-50.

[9]秦鸿利,李海鹰.穴位埋线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53-454.

猜你喜欢
中脘功能性针刺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