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痛经疗效观察

2014-12-01 03:16李宁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子午流针法气血

李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 100026)

痛经系指月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伴全身不适之症,也称“经行腹痛”[1]。本病占妇科普通疾病的 13.1%~19%[2],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质量。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运用子午流注因时取穴针法针刺治疗53例,并与普通针法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观察病例来源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妇产医院理疗针灸科门诊。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平均年龄(24±7)岁;病程最短 1 d,最长 15年。对照组 53例,平均年龄(23±7)岁;病程最短 1个月,最长12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疑难妇产科学》[2]有关标准。①常见于青少年时期,多在初潮6~12个月发病。②下腹持续性痛或阵发性痛。可在月经周期来潮时或来潮前数小时开始,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程度不一,重者呈痉挛性,部位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股内侧,或外阴、肛门坠痛。历时2~3日,自行缓解。③痛时常伴有腰骶部酸、面色发白、出冷汗、畏寒、恶心、呕吐或腹泻。有时四肢厥冷、尿频和全身乏力。④妇科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有时可有子宫轻度压痛。⑤超声显像了解盆腔、子宫和卵巢有无器质性病变。⑥探针探查除外宫颈管狭小。⑦子宫、输卵管造影除外子宫腔病变。⑧宫腔镜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和子宫腔情况。

1.3 排除标准

排除盆腔或生殖系统肿瘤引起的下腹疼痛,排除因泌尿、胃肠、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及心理因素所致的腹部疼痛。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

2.1.1 取穴

根据患者就诊时间依子午流注纳甲法因时开穴为主穴,辨证选取八髎穴、三阴交、委中、阴陵泉等为辅助穴。以上所取穴位均为双侧。

2.1.2 操作方法

用 75%乙醇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避开血管用长40 mm毫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刺深度0.5~1.2寸,捻转角度45~90°,捻转频率50~100次/min,行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月经来潮前3 d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针刺6 d,如此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 对照组

采用普通针法辨证论治取穴治疗。

取穴、针刺及行针方式、留针时间及疗程均与观察组相同,但是避免取观察组中的开穴时间相应之主穴,随到随针。

嘱患者注意经期卫生,不要劳累,注意保暖,忌寒食冷饮,忌游泳泡浴。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强度分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画一条长10 cm横线,一端为“0”,表示无痛;一端为“10”,表示剧痛。让患者自己标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据此位置为其评分,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②妇科内诊观察子宫体大小、位置、活动度及软硬程度在治疗前后的改变。③监测治疗期间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3 疗效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并参照痛经评分量表[4],进行评分并计算评分消退指数。

治愈:评分消退指数=1;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疼痛感基本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

显效:评分消退指数>0.6;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疼痛由重转轻,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

有效:评分消退指数<0.6;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子宫活动度正常,疼痛有所缓解,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

无效:评分消退指数<0;临床症状未见消失,妇科检查治疗前后无变化,疼痛无改善。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详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3 7.08±1.43 1.06±0.961)2)对照组 53 7.16±1.25 4.73±1.171)

4 讨论

痛经是指月经周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胀及腰酸并伴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疾病。随月经周期性发作是痛经的主要特点。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其发病原因,实证多由行经期受寒饮冷,以致血络凝滞,瘀血停滞胞中,经行受阻,不通则痛;或因情志郁结,气滞血行不畅而成。虚证每因体质素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不足,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现代医学认为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女性,往往在结婚或生育后,痛经可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一般疼痛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开始,并逐步加重,可持续数小时或2~3 d不等。疼痛常为下腹部和腰骶部阵发性绞痛,可放射至阴部、肛门和上腹部,常伴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紧张焦虑等症状。疼痛剧烈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冰凉、出冷汗、全身无力,甚至昏厥。继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2年以后,常并发一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息肉、盆腔感染、盆腔粘连、盆腔充血。有些妇女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也可能引起痛经。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除体质、精神因素外,主要与患者月经周期时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含量过高有关。月经期前列腺素刺激子宫肌肉强烈收缩,使子宫内压力增高,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疼痛。也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思想焦虑、恐惧以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盆腔痛觉神经。治疗多采用甾体激素类药物抑制排卵及前列腺素拮抗剂解痉镇痛类药物。这些方法虽可获得疗效,但长期使用,副反应多。

针灸疗法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5-6],对中枢神经有镇痛作用[7-8],可稳定植物神经功能及调节体液,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内环境的作用[9]。根据子午流注理论,人体的气血按照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人体的各种功能随着时辰推移发生周期开阖的节奏性变化,故服药、针灸等治疗也应依照气血衰旺的周期变化规律而进行。子午流注广义上是指中医时间医学[10],狭义上是指时间针灸医学。从狭义上讲,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妇女之月经是在天癸的作用下按时来潮,信而有期,与子午流注之气血运行随时间变化的思想不谋而合。月经的月周期节律性是人体重要而明显的生理节律之一,痛经的针灸节律周期疗法是根据痛经前后各阶段,气血流注位置及充盈程度之不同而采用子午流注针法,当补则补,当泻则泻。

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中运用时可分为两种,一为按地支开穴,称为纳子法或纳支法。该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推算较为简易;另一为按天干开穴,称为纳甲法或纳干法。此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子午流注开穴法。具体方法是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推算出来,再结合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11]。对于各类型的痛经,以子午流注纳甲法为主,择时选穴,必要时采用“合日互用开穴”(按天干逢五相合的原则,甲日与己日相合,乙日与庚日相合,丙日与辛日相合……属相合之二日均可相互取穴)及“井经荥合输纳零法”(一、四、二、五、三、零反克取穴法)。该法具体根据五行化生的规律,逢甲寅开侠溪,逢甲午开临泣,逢乙巳开太冲,逢丙辰开后溪,逢己未开商丘,逢庚午开阳溪,逢辛巳开经渠,逢辛酉开尺泽,逢壬辰开昆仑,逢壬申开委中,逢癸卯开然谷,逢癸未开太溪。此二法的运用保证了每个时辰皆有开穴。治疗时先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得气后根据证候不同而选取相关穴位辅助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亦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以治疗疾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但与人体生理功能相关,而且与某些疾病也有密切关系。妇女的月经来潮有相对恒定的周期,故痛经亦有一定的规律。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子午流注着重研究人体经脉盛衰的时间机制,把握人体气血盛衰的生物节律,以刚柔相济,阴阳相合的原则定出十二经脉盛衰之时、井荥输经合穴开阖法则,体现了“顺天之时,而病可预期”的按时辨证论治原则。其作用机制符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基本原则。

在治疗痛经的过程中,除了患者就诊时选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治疗外,也可根据病情需要选取一定穴位,约患者在该穴所开之时来就诊。如患者有明显气滞,且医患双方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可约患者在“太冲”穴所开之时乙未或乙巳时就诊;如腰背痛,可在“委中”穴所开之时壬午时就诊;如湿气重可在“阴陵泉”穴所开之时己亥时就诊……。总之,在治疗时要根据医患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方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1]韦绪性.中西医临床疼痛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549.

[2]杨冬梓.疑难妇产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68-38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4]左玉增,姜仕华,徐利华.中国医院诊疗技术标准规范与医院工作政策法规大全[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700-701.

[5]Liu XX, Wang X.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treatment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3,11(4):262-264.

[6]Chen B, Tu XH.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5):295-297.

[7]徐秋玲,刘涛.电针镇痛累积效应的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4):289-290.

[8]于晓华,马祖彬.电针对痔疮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止痛时程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87-588.

[9]韩济生.针刺镇痛机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61-77.

[10]胡剑北.中医时间医学[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

[11]钟丹.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集要[J].中医药学刊,2002,20(6):777-778.

猜你喜欢
子午流针法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子午流注选穴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