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观的几点反思

2014-12-01 23:54王晓蓓
世纪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斯图尔特霍尔反思

王晓蓓

摘要:斯图尔特·霍尔的思想理论及其文化批评观在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反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于大众媒介研究、文化身份认同、多元文化等领域的多重对话和争论,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这是其理论魅力的标志所在。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霍尔文化批评观进行反思:一是对霍尔文化批评方法论的反思;二是以霍尔对大众媒介、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为根据揭示和挖掘其文化批评的意义;三是简要探讨霍尔文化批评理论的局限性问题。

关键词: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反思

一、对霍尔文化批评方法的反思

(一)开放性的、辩证的方法论视野

霍尔从未把自己的文化研究禁锢在某一个领域里,也拒绝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归类或局限于某种学术传统中。自二十世纪 70 年代以来,他从大众媒介的研究到对于族裔散居文化身份问题的考察中,涉及了混杂、流散身份和多元文化理论等多方面。他始终致力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和研究多样性,拒绝唯一性和封闭性。这种开放的研究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来不是封闭的或固定的,而是开放的,不做保证的,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永远是开放的。因为社会在变化,文化在变化,我的思想也在变化。”[1] (P.5)他喜欢用“不做保证”来形容自己的文化批评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正在不停争斗的场域,它绝不会为此方或彼方而做出保证,文化存在于争斗的过程中,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物体供我们描述。”[2] (P.7)所以,他的思想理论就要随文化、社会、政治语境的流动而进行不断地理论化。他的研究方法论是开放的、不做保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的理论方法上升到实践的层面,即实践霸权接合,这是其理论具有开放性的原因,也是其理论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化的动力所在。

霍尔的文化批评理论由许多概念接合转换组成,它是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拉克劳的接合理论的一种“接合”。他批判性地吸收了阿尔都塞理论中的结构主义,并为了解决其理论缺陷而转向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后来又借用了拉克劳的“接合”概念,并把它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葛兰西的霸权概念相接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批评理论,即实践霸权接合。霍尔理论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在开放状态下自身不断理论化、对新思想进行批判和吸收的过程。这种不作保证的开放性理论特征、反对本质主义,使得他的理论具有了流动性,这也是霍尔理论思想常变常新的动力所在。

(二)以实践为根基的接合理论

霍尔的文化批评方法,即接合理论,它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方法论,又可以被当做一种批评观。他的“接合”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的意义:实践、霸权、接合,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综合,而是从概念自身出发的、理论上的融合,它们是一个概念的三个方面,是相互包容的。实际上,霍尔坚持的是一种辩证法,它寻找一种能够承认和显现所有斗争的中间立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关联、发现任何实践的有效性和关系、发现把实践的存在、意义和效果以及结构接合起来的过程。”[3] (P.96)他的接合理论的“实践性”首先表现在“接合”概念之内,首先,从“接合”概念的义项上来理解,它是一种创造性连接的过程,即实践;其次,从接合理论本质来说,接合理论其实是一种在差异中寻求同一的方法,也就是说,“接合”以差异为开始,经过一系列动态的接合斗争,最终走向同一,这个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由此不难看到,霍尔的接合理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实践性是其接合的本质和动力。它是一种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种敞开的、流动的和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霍尔的理论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化的过程。

二、对霍尔文化研究具体问题的反思

(一)霍尔大众媒介研究和批判的意义

霍尔曾经这样概括自己关于大众媒介的研究成果:“第一,这种媒介研究打破了‘直接影响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刺激——反应模式,媒介内容只是其扳机而已。这种媒介研究注重研究媒介的‘意识形态角色,这种新的框架将媒介界定为主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在关于定义社会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方式以及受众中流行的意识形态的生产和转变方式上,这种方法居于主导地位。关于媒介与意识形态的是这种媒介研究最重要也是最一贯的主线。第二,我们反对那些认为信息是以无差别方式产生的概念,更关注内容分析和意识形态结构。大众传播普遍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它的语言结构的复杂性一直是我们研究的基础,而符号分析对我们的研究模式也有很大影响。第三,我们打破了‘受众被动无差别的概念。在传统媒介研究中,受众总是以受影响的形象出现,而我们用一个更活泛、主动的受众概念代替了这些过于简单的观念。这种概念中,读解、媒介信息如何被编码、进行编码后的文本的重要性和不同的受众的解码之间的关系都是活泛的。第四,在媒介与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关注媒介在主导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角色。”[3] (P.117)

从霍尔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大众媒介的研究和批判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4] (P.146-150)

1.霍尔恢复了受众的主体地位

霍尔对大众媒介的研究和批判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他恢复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媒介研究方式中一直以把受众看作是大众文化的被动消费者,“它们用的是‘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将编码者看做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而受众则作为‘客体,整个的传播过程就是主体作用于他者的活动过程;受众在这里被直接或间接地对象化。”霍尔最终用“编码/解码”打破了这一格局,赋予文化生产与接收以新的意义。

2. 将符号分析方法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大众媒介研究

霍尔在《编码与解码中》一文中,将符合分析方法及意识形态等概念引入了大众媒介研究之中。他证明了尽管编码和解码是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确定环节,但是这两种情况下,仍然会有不同的结果,霍尔认为编码者在生产信息过程中和解码者作用的符码存在不相符的可能性,因此,他主张用意识形态的术语来解决这些不相符的情况。

3.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超越

在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中,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它所确立的批判传统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础,该学派的理论对霍尔的文化批判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霍尔在大众媒介的研究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编码/解码模式”,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看作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重新审视,并且对其有所超越。

(二)浓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取向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霍尔的思想经历了“后现代主义”转向。总的来看,霍尔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态度比较客观、公允,他认为后现代主义丰富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且站在后现代立场上,开始考察和研究现代性文化问题,展开了自己的文化批判。他关于后殖民文化身份的研究属于这一时期文化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霍尔的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族裔散居文化身份问题的研究。他的一系列作品,如《文化身份与流散》、《他者的景观》、《谁需要身份》、《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问题》等等,都成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经典著作。由此,霍尔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即“在异之同”,也就是在差异中寻求同一,任何文化身份都要参照他者才能形成。霍尔通过的“在异之同”扭转了现代文化身份认同的支配地位。他较早地看到了后现代思潮给文化研究带来的冲击,并对此做了深入的思考。既反对用抵抗的态度来对待后现代主义,主张为我所用;又反对用盲目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更为重要的是,霍尔一直保持着“介入”的态度,对边缘群体、文化的他者问题进行研究,并为这些“不被人注意的身份”争取话语权。

三、霍尔文化批评理论的局限

前面,我们曾指出霍尔的文化批评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他的具体文化研究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这种文化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接合理论的局限性

接合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认识现实与变革、改造现实的统一。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它本身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之所以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如果仅仅只强调“接合”的理论性,它强烈的话语性会使其进入单纯话语的境地中,正是对这一担心的思考,霍尔才极力坚持接合理论的实践性。但是即便如此,随着接合理论的不断理论化,“接合”会慢慢淡化自己的实践干预性而转为过分的强调它的理论性和方法,这是我们要警惕的。

(二)编码/解码模式的理论局限

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的理论意义十分深远。他关于信息多义本质的观点及对受众主体地位恢复的观点,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研究模式还没有摆脱文本主义,“他关注文本本身的性质、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以及读者的作用、文本与现实的关系,但是,这个模式并没有试图去证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导意识形态编码是如何与社会结构发生关系的。”[4] (P.149)虽然,霍尔对受众的分析还不是十分的详细和准确,但是他已经认识到了受众的重要性,给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众媒介研究的大门。

(三)缺乏稳定的建构主义

霍尔通过“实践霸权接合”来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构,他的解构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中的本质主义因素剔除掉,从而对其进行重建。但是他的这种重建也存在着一个问题:由于这种“接合”的根基是实践性,所以决定了霍尔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是以多元主义为前提,在重建的过程中,“接合”使得偶然性成为了可能,同时也使“主体”本身进行随机性地建构。由这种接合来建构的联系不是固定的、预先决定的,就连“主体”本身也不是稳定的,它必须一直处于不断建构之中。所以,这是一种缺乏稳定的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武桂杰.斯图尔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 言大学,2007 .

[2]和磊.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 学,2005 .

[3]StuartHall,DorothyHobson,

AnderwLoweandPaulWillis(eds.):Culture,Media,

Language[M].Hutchinson&Co.(Publishers) Ltd. , 1980.

[4]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 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斯图尔特霍尔反思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双重性格的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对谈过的每一任真心相待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如果恨一个人,就给他2000万
“杀手”也有名字
如果恨一个人,就给他200万英镑
美士兵写反战歌曲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