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型师生关系对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有效发展探究

2014-12-01 00:06毛永强
世纪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理解师生关系

毛永强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特殊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缺乏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理解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理解”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同时也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任何角落。理解出现问题,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分歧、猜忌、疑心、顾虑等,人们沟通上就会产生障碍。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家的理解意识,强调建立理解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德育意义和价值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理解;师生关系;民族学生

理解发生在人类生活当中,人类无时无刻不与万物发生着理解的关系。从心理学领域来说,理解是一种认知,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未知事物,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使人们不断壮大。从道德论来说,人都有理解和被理解的需求,是主体渴望净化灵魂,升华人性,完善人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需求。对于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教师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能否相互理解,是相互沟通与交流发生意义的关键所在。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关系基础上,只有理解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稳固、和谐才能有利推动德育的正常发展。下面就对理解型师生关系在民族高校德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如下分析:

理解型师生关系重点要突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理解利于教师和学生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心灵上真正产生吸引力、感染力,达到真诚接纳与共鸣。学生愉快地去接受德育的要求,德育的效果才能很好的作用到学生身上,并发挥它的实际价值。由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受民族特点、生活习惯、文化程度水平、特殊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在表现为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大,效果不明显。所以,要做好民族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就要走进学生中去,理解和感悟他们的思想,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只有真正的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融合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稳步的向前发展。

一、要主动走进他们,积极的去理解他们

走进意味着进入他们的思想,理解意味着了解、掌握他们的所需。任何学生到校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自身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尝,其中受各种各样的因素限制他们的发展。比如,在授课方式上大部分以汉语授课为主,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弱,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之部分民族地区学生本身的基础水平普遍较低,民族学生受挫机率相对要比其他学生高,导致对学习兴趣的逐渐缺失;民族学生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在接触新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思想认识的盲目性,跟从性,容易迷失方向;特殊学生的性格孤僻和自身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任何事情缺少自信;民族学生语言的不通和认识、理解事物能力差,阻碍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因此,要想真正走进和理解他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尽可能全面掌握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学习成绩、性格、爱好、心理素质、经济条件等)。

(二)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生活是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低条件,因此要关注学生的饮食起居,特别是由于家庭原因、经济原因等形成的弱势群体。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多与他们交流,理解他们所思所想和所需。通过各种方式(开导、心理干预、助学、帮扶、资助等)帮助学生,使学生尽可能摆脱思想和生活困境。但是要把握方法,避免适得其反。

(三)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活的自主空间性较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又相对突出,因此在人际关系形成上要掌握更多的方式方法。首先,语言要相通。针对民族学生教师要主动去适应民族学生的语言,理解民族学生思想表达上的不足,尽可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其次,情感要相同。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意识较重,同民族沟通交流较容易,相反差之。根据“任何人的内心都有渴望被人关心和理解的愿望”这句话,教师要打破这种民族意识,主动靠近学生,缩短之间的隔阂,在尊重民族情感基础上努力构建沟通与交流情境,使民族学生的情感突破民族的限制而相互共通、共融;在次,身份要相等。要打破教师至上的观念,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生活观面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有独立的思想和观念,尊重学生想法,体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在生活过程中,要以人都是平等的理念去相识、相交、相处,建立起朋友式的交往关系。师生关系和谐,情感融洽,学生才会以极大的好感接受教师,真正体现出“亲其师,信其道”。

(四)教师要进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自信是使他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和力量,自信可以让成功的人更加充满活力,斗志昂扬,信心倍增。自信也可以让失败者重心振作起来,变得更加顽强,而奋发图强。不同学生的自信程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可以让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也可以使学生跌至万丈深渊。所以说教师要在理解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通过多种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受到成功带给他们的自信。只有使学生变的信心百倍,学生才会以勇敢、积极的态度和热情主动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

(五)教师对待学生要人性化。在教育过程中任何教师对待学生都要本着“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性化关怀”的理念去开展工作。尤其是学生在错误的时候,要体谅学生,特别对于民族学生的性格豪放、重情感、易冲动的特点,要给予一定的理解、宽容。冷静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动机,避免忙于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要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做出必要的行动。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没有理智的去处理和控制,而是更加激起和加大学生继续犯错误的意念。处罚学生不是目的,教育和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重新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才是关键,也正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比如,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违反纪律后,最希望的是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解释空间,以宽容的心态,在正确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之后合理的作出决定。

二、让学生主动去理解道德、实践道德

不论知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知识内容,教育就等于无米之炊,学生就不可能获得到精神财富。知识也只有在人的理解基础上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经验重合,才能创造出新的经验和意义。这种新的知识或经验必须通过现实的实践,通过理解使新知识内化,并与人发生意义关系,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所以说要让学生去理解德道德,才能实践于道德。

为什么学生一提起思想政治课就会感觉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别谈于实践。关键是教育过程中道德只是作为一种知识经教师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理解,只是做为一种“死”的知识存在于学生的体内,学生不能主动去认识、去践行,去感悟和体验德育过程带给他们的效益。动力能激起人对某种事物主动出击的力量,理解是动力发生的基础,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的困惑,努力营造迎适合学生前理解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意识,让学生的思想中对道德和德育逐渐产生好感,才能使德育很好的发展下去。本人认为:

(一)学校要有整体的德育观念,充分认识德育意识(德育价值意识、德育引导意识、德育整体意识、德育改革意识、德育开放意识、德育效益意识和环境熏陶意识)。学校要将德育做为长效性的工作来开展,不在一朝一夕,要有长远眼光,学校要努力创建长期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育人氛围,让学生感觉生活在这种优良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和壮大很重要。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到德育是什么,要通过创造道德实践空间让学生体验道德成就感,使学生对道德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的开展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自我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组织适合不同学生个性特点、民族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大家对生活的热情和情绪。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彼此尊重、和谐、互助的情感可以调动隐藏在内的那种崇上的道德意识,使人发觉人本身是道德的、完美的、可以发心掘的。

(四)在学生对道德及德育活动产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学习到正确的德育理论和德育观念,通过教师运用合理的德育方法,配合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在理解与实践的基础上来真正去构建学生的道德精神体系,使学生的整体发展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

总之德育不是随意拿来而是要真正地去理解,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摄取。只有构建理解型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德育工作有效的开展,德育的价值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宏义.学校德育原理[M].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院专业教材,2010.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 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M].人民出版社,2004.

[4]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5.

[5]马迎.“论走向生命理解的教育”[D].硕士论文,2006,(5).

[6]吉标,吴霞.课程事实: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J].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7]郭敏.民族院校大学生德育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 刊,2005,(8).

[8]王金福,王瑞东.关于理解的“真理性”的几个问 题[J].东岳论从,2010,(10).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理解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