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华
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引导下一代朝着更加文明、更加有利于人类存在和进步的方向发展的手段。体育教学也不仅仅是单纯教会一些肢体运动的简单活动,而是一项有利于人类自身潜能的开发、更加进步与文明的活动。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课以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身体的健美来表现自我生命”。[1]也就是说体育课应该教授学生如何锻炼和提升身体素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的健美与协调来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与身心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将古典教学技艺——“兴发”引入体育课堂是什么样的状况呢?兴发在体育教学中又是如何可能呢?
“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技艺,在《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很好地体现兴发的技艺,前句是兴句,后句是主题句,通过兴句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主题句。而教育情境中的“兴”乃是个体身心被唤起、激活的过程,被兴发的个体身心往往处于非确定性状态,并不指向某种确切的知识形式,而是一种向着世界开放的意向姿态。刘铁芳教授所倡导的兴发教学就是使学生的内心朝向更好的事物,激发内心力量,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向学性。“兴”的目标是身心的唤起,确切地说,是美好身心状态的唤起;“兴”的基本过程是把看似无关的事物、情境跟学生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以此作为学生生存状态的境域,激活个体身心,这意味着“兴”的间接性和渐进性;“兴”所达成的乃是一种愉悦而无名的身心状态,也就是学生趋向更高世界的积极意向。[2]“发”,不是发现已有的东西,而是导向不明确且不定指向过程中的状态。
兴发是多感官综合性的兴发,体育课中兴发教学从生理学原理上就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始期,先通过“兴发”运动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下丘脑以及脑干,从而使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系统的作用,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应激状态,提高学生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感官系统的专注水平。兴发不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兴发,而是视觉、听觉等所有感官系统及自我本体感觉等多方面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兴奋作用于大脑皮层、丘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再通过传出神经系统作用于效应器,所产生的兴发效果。处于兴发状态下的人体处于高度觉醒状态,具有高专注力,这种高专注力表现出一种高兴致,这种置身其中投入性的融入易于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由兴趣进而产生乐趣。兴发表现出高的兴致易于表现出向学性,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均呈现对外界开放性,从而开启对后继的教学内容的欲求。
“许多大学生对某高校体育课耐力素质教学内容是这样描述的:‘我知道跑步对我很有好处,比如要想健康去跑步,要想身材健美去跑步。但是我讨厌在12min之内一定要完成2 100m(某高校教学大纲要求新生入学第一期的教学内容),讨厌800m一定要在4’30”之内完成!兴致高时,在好的自然环境(在湖畔)下跑10圈我都愿意!我想要轻松自然的体育,而不是外在强加于我的硬性要求。’”[3]
文章从现象学角度提取与体育教学症结相关的语词进行分类,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
从“知道”、“跑步”、“好处”、“健康”、“身材健美”几个词的描述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功能,知道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更加健康,拥有健美身材。但其对体育功能的了解只单纯表现在生理层面,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也就是没有把体育运动和人的智能活动联系在一起。体育运动不仅带来健康、健美,而且能使人的思想更加积极敏锐,卢梭一再强调身体锻炼与智力发达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曾说:“诸位若欲养成儿童的智力,必先养成支配智力的体力;若欲培育儿童的聪明与正直,必须常常让他运动,锻炼身体,使他强健硕壮。儿童当让他做事、跑步、叫喊,不可使他有停息的时候,他便成为一个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变成一个有理性的人。”[4]人类的起源史就是运动产生智能的最好证明,人的祖先通过不断地进行手的解放、锻炼与开发,使得大脑容量由400g逐渐增多直至1400g,至此由其装载下的人的智能征服和改造了整个地球,从解剖学生理学也佐证了此观点,不论人或动物绝大部分的大脑皮层都是用于管理和支配四肢的,尤其是双手,两手掌置于自己颅脑的两侧所占面积即约等于管理支配双手的大脑面积。由此可见,手的开发和肢体的运动是人类智能发生发展的来源与基础,再则,心脏作为推动机体周身血液周而复始循环的动力器官,强而有力的心肌不只是支持着人类的骨骼肌运动,也是占1/4血供的大脑的血氧供应的保障,体育教学的很多达标标准亦来源于此,训练达标的目的就是保障一个大学生身体和智能的最大潜力的协调性发展。
“讨厌”、“规定时间”这两个词反复出现在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描述里,说明学生对达标教学模式的不认同、不接受,表现出难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另外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是学生反感体育课的又一原因。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身心未被唤起,精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状态就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反抗。即便是一些学生的“积极”努力,也是被学习,被锻炼,不是出自内心对体育教学的喜爱,更不是出自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以满足自己较大负荷学习生活的需要,而是消极形式地迫于学分的压力。
“自然”、“环境”表达了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场景的理想,即教学处在一种自然和谐的环境,在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由教师引导而进行的全身心的运动技能学习与运用,不仅进行了机体运动系统与意志品质的锻炼,还同时享受了集体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身心愉悦。
事例中学生的描述所强调得体育教学过程中的“12 min跑”实际上是整个体育教学的普遍状况。海德格尔说教育应让人诗意地栖居,然而我们现今的体育教学已经与教育初衷相悖离。那么我们该如何营造“轻松、自由”的情境?如何在这种情景下有效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呢?采取何种方式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身心融入,达到乐学、享受学习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生命的生长呢?我们再来看看学生眼中的理想体育课。
“过去,我是一个十分讨厌体育课的女生,每次的800m跑总会让我感慨到解放军的艰辛和毅力。可到了初三,我居然十分盼望上体育课了。也许是那份汗水所不经意带来的收获,也许是那片掌声所捎来心灵的慰藉,也许是蕴藏其中的某种乐趣所吸引的!我理想的体育课堂可以融入许多学科的知识,让我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学到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各种器材,让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去选择!老师可以引进同学比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激发同学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老师最好参与学生的活动,和我们一起练习,并能指出动作技术上的不足,还时不时地冒出一句:you are top students!通过一起活动,同学们会发现张老师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男人,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呢!我期望着下一堂体育课的时光来临。
当我们坐在草皮上休息,抬头望着天,那真是幸福啊!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尽情挥洒青春,可以发现眼镜后可爱的笑脸,青春的帷幕在欢笑声中,叹息声中,失败声中被拉开,友谊也合作中增进,隔阂在竞争中消除,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校园中。”[5]我们亦从现象学角度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提取有意味的词语,并对和理想体育教学形态有相关的语词分类。
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致使学生眼中的体育课是令人讨厌的,是苦与累的伴随,让人感觉到上体育课需要“解放军的毅力”。但是另一位老师的出现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触动并引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提升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开始“盼望上体育课”。教学中“知识的收获、运动的乐趣、心灵的慰藉、灵魂的净化”将学生吸引到了体育课堂,在不自觉中学生的求知意向被激活,提升了个体的求知意向,使学生身心都沉浸在体育教学之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想学到体育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到许多教室里无法体验到的东西”。体育这一作用于人类身体的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其特有的从个体有目的的身体活动到共同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融合。[6]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同时也要育心、育智,她不同于教室里的学习,体育课是引导学生们放飞心情、回归活泼自然、彰显健康与公平的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地开发学生体能与心智、适应群体社会、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状态。
体育教学不单单是体育技能的传授,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完成包含了生理学、解剖学、力学及医学保健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这些都是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包含此项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和人物及事件,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间的团结互信,弘扬人类与生命,与自然界抗争的拼搏精神和文明公正的道德观,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协同配合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引导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信和文明道德观。体育教师若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冒出夸张的“鼓励口号”,易于使学生置身于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练习和体验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教学内容的传授不局限于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爱好作好准备工作,而不拘泥于传统男女运动项目。不断地将新的运动项目引进课堂,更能激发同学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
教师的积极参与能促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共同参与活动,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建立了彼此之间的亲熟感,教师也不再是刻板、严肃让学生害怕和敬而远之的形象,而变成了“一个很有趣、很阳光健康的熟人”。基于朋友式交往的亲属感的建立,有利于唤起学生积极的教育意向,从而使得学生体育生命的开启成为可能。同时教师的参与、指导及鼓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把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生活体育融入课堂。
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悠悠白云、绿色的草地、洁净的空气、同学间串动的身影,这样轻松和谐的场景与时刻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教室截然不同,所处空间的改变使得学生身心得以放松。伴随着肢体的伸展、欢快的笑声、挥洒的汗水,青春气息的尽情流淌,还原了学生开朗活泼、青春好动的本色,让厚重眼镜背后的“笑脸”凸显,让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隔阂与尴尬在团结互信的集体活动中消融,课堂上“胜利的欢呼、失败的叹息”换取的是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集体荣誉感,消除的是同学之间的陌生与隔阂,体育课堂已然成为情绪宣泄、身心释然的重要场所,也是师生共享欢乐的天堂。
体育教学目标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持久的体育动机,而且要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身”、“心”和谐健康的人。各种运动知识的传授与练习是为了完成育“身”的目标,满足学生“有所收获、享受运动乐趣、心灵得到慰藉,灵魂得以升华”的需要,有学者指出:“体育教学以增进人的健康和娱乐为目的,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一种因自足而给人以生命感悟的丰富的身体活动和审美体验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展现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凸现。”[7]体育教学是以育人为根本宗旨的,而兴发的本质是使人处于一种朝向某种既定目标的兴奋待发状态的技艺,兴发教学就是用兴发的手段来提高育人的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即以一种兴奋的、蓄势待发的状态“发”往一种更高层次的体质、心智健康成熟的水平,从生理上而言,交感植物神经系统被神经递质兴奋后,其反应是全身性的,包括呼吸加快,通气量增大,心跳加快加强,循环血量增多,血压相应升高,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流量增多,血液重新分配,代谢活动加强,为肌肉收缩提供充分的准备等等,这些活动均有利于机体动员各器官的储备力,不仅使机体的运动能力和专注力提高,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运动系统血运不充分所导致的运动损伤。如果说体育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束缚,那只能说是体育教学的失败,因为它不代表理想的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初衷,学生会因此厌烦体育课,想方设法去逃离,但是如果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身体和情感,保障学生足够的自由,并适度拓展学生的自由,这无疑成为唤起学生学习意义感的源泉,由此体育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正如学生理想中的体育课所描绘的“引进同学比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可以激发同学对体育课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有利于我们改变以往单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这种改革性的变化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兴发,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可以形式上的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满足不同身体条件的以及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的体育需求,根据不同的体育需求去引导和兴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体锻炼,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宗旨旨在通过课堂载体兴发学生们对各自日常身体锻炼的不同需求的理解和兴趣,最终通过自我体育教育迈上体智相互促进、潜力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教学内容对学生身心积极状态的唤醒尤为重要,凸显了兴发教学的意义。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接受能力及性格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明显大于其他学科的影响,因此,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如果学生对某种学习不感兴趣,那就不只是心理上的倦怠,还必然对于后果怀着极端的恐惧。由于这种恐惧降低了他的自信心、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就更难于将能力集中到他所讨厌的事情上去了。[8]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易于唤起学生的转向,激活学生向着周围世界的求知状态,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所喜爱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产生兴发的效果,使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其生命对世界的开放性。反之,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只是选择单一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体育教学显然无法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缺少了教学内容的兴发,体育课堂就是枯燥无味的,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样学生身体、生命的意义就是匮乏的。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亲熟感的建立使兴发成为可能。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关系要求一种双向的意向关系,教师希望学生在教师教授的知识中学习成长,学生需要具有一种乐意学习的欲望。没有这种学习的准备就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9]也就是,教师对于他的学生而言,应该是在兴发的过程以亲切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中蕴含着强大的能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优良的教育建立在师生彼此的亲熟感之上。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亲自参与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师生之间因为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共同参与比赛,在汗水和笑声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一经建立,双方便具有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不断地自觉调节进步的行为。而学生因为教师的参与和鼓励激发了更高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从而能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正如前面的《学生眼中的理想体育课》中所说教师的参与、指导和鼓励“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呢”!由此可见,师生间亲熟感的建立也促成了兴发教学的可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再是传统的动作技能、动作技术的传授,而是通过兴发唤起学生的转向,把学生引向求知世界的热情之中,使学生的身心均处于一种积极体验状态,从而为参与并接受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做好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积极准备。
兴发的起点乃是儿童生命的自然与自由,亲近自然,保持儿童发展的自由,无疑是兴发的基础形式。[2]与其它学科相比,身体活动与认识活动相统一的体育教学场景具有独特性,这些特征使兴发教学成为可能:首先,体育课多在户外实施教学,蓝天、白云、青青的草地、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也许是在青山脚下,绿水湖畔,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身心放松,充满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其身心处于兴发的状态,促使学生的身心向周遭世界开放。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姿势不断地改变,不同于在教室内上课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尽展无遗,每个学生可以利用不同体育器材设施,完成各种动作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教育的一大诀窍,便在于身心的训练交替进行,使它们彼此成为一种娱乐”。[10]在宽广的操场上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运动,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做好进一步学习的身心准备,兴发的使命在不自觉之中完成。
体育课的兴发在于开启人体对体育运动的意向性,唤醒学生潜在于机体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生命。体育教学上兴发的匮乏,是目前我们的体育课中普通存在的“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爱上体育课”的矛盾现象的原因所在。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体育课的教学特性而发挥其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出各种兴发状态下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自主投入并参与体验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的运动激情与向学性,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体验运动的乐趣并开发潜能,使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的意向性结构转变为对体育教学课和体育运动的热爱,感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 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4.
[2] 刘铁芳.教育意向性的唤起与“兴”作为教育的技艺——一种教育现象学的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31-34.
[3] 湖南师范大学学生体育课作业——难忘的大学体育课.
[4] [法]让稚克·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53
[5] 张海平,徐萍燕.一位女生理想中的体育课堂[J].中国学校体育,2007(10):50.
[6] 刘大维.体育的人性本质及其价值回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4.
[7] 马卫平.体育与人——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8.
[8] [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2.
[9] [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103.
[10] [英]约翰·洛克.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