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婧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陈适接待了一位患有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人,但这位病人却听不太明白自己病情的详细情况。于是,陈适拿出手机点开了有关甲状腺肿的病情内容给病人详细阅读。
陈适点开的是手机里一个叫“医口袋”的APP,不仅包括各类病情的详细介绍,还包括及时更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条款,看病的时候具体记不清的条目就可以调出来随时翻阅。之前,陈适跟病人解释病情时则需要事先准备一些小纸条,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疗和预后等。然而每天接诊的病人很多,他基本上没有时间给病人做详细讲解。
移动互联网让陈适等医生随时通过手机浏览国内外最新医学资讯成为可能,而患者则可享受在线挂号、查看化验单、缴费、咨询等服务。除了让医生和病人建立起更方便的双向联系外,不少移动医疗APP的业务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国患者和医生的开放平台,可以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服务,同时还能满足患者术后恢复、慢性病调理等需求。
无疑,移动互联网热潮正在席卷医疗领域。在为老百姓提供便利的健康服务的同时,移动医疗发展中遇到的盈利模式、门槛过低、政策约束等难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火热市场
“本轮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未来双方将共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深耕,这也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
“互联网医疗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依然是丁香园。今天刚宣布的某个号称‘一亿美元的投资信息披露是公开的忽悠人”。
一个多月前,丁香园CTO冯大辉连发数十条微博对挂号网发布的腾讯融资提出质疑。有意思的是,此前丁香园刚刚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创下当时该领域融资新高。
一场口水战直接把目光移向了移动医疗领域,一种利用移动终端和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健康咨询、疾病评估、挂号缴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行业兴起并迎来爆发机遇。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就频获融资。除丁香园和挂号网之外,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C轮融资、5U家庭医生完成近千万元首轮融资、九安医疗开发的智能健康品牌iHealth获得小米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
互联网企业对移动医疗表现出的兴趣还不仅仅如此。除腾讯、小米入资创业者之外,阿里巴巴联合北京友谊医院和东华软件公司共同推出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未来医院”。
阿里巴巴的目的是希望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年内将会有约50家“未来医院”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10个城市。阿里巴巴还斥资1.7亿美元战略投资中信21世纪,之后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
百度则主打“大数据”,联手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推出“北京健康云”。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结果提供给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健身机构等健康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服务。该项目为北京祥云工程重点项目之一。
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与其市场快速发展不无关系。目前该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元,而且增速还在逐年加快。根据艾媒咨询的预测,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增长率接近30%。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5.3亿元。
此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资源的供需缺口明显加大,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都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
原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双刃剑
无疑,移动医疗市场这块蛋糕是诱人的,但其尚不明确的盈利模式却阻碍着移动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在线问诊模式就是证明。“好大夫在线”虽然收录了近30万医生,积累了几十万用户,但在其信息查询服务、专家咨询服务、预约挂号和电话咨询等产品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其他服务都无法产生利润。“春雨医生”则采取部分在线服务付费模式,但付费用户比例不到5%,且全部交给医生;免费问答也要向医生支付报酬,并一直倒贴钱。
除了在线问诊模式外,广告、增值服务等模式也是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睿峰科技CTO马泳宇表示,企业靠庞大的用户量来卖广告的模式并不能长久,而应该深入诊疗环节,因为移动医疗的核心还是医疗本身。
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国外的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盈利模式,企业会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ZocDoc是美国一家在线医生预约网站,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这个平台。WellDoc的主打产品是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该公司主要向保险公司收费。
不过国内企业很难借鉴这些模式,这和中国医疗体系的复杂性不无关系。国内一家医疗企业的高管说:“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还不能和美国成熟的商业模式相比,国内现状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医生资源主要限制在公立医院,同时,商业医疗保险业不发达,根本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
门槛过低是阻碍移动医疗发展又一原因。在移动医疗行业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解答内容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信任度。目前的医疗软件中,有的软件比较规范,在线解答的医生标明了工作单位、姓名、专业等信息;但也有不少软件信息并不全面,还会出现诊断错误的情况。
这和处于缺失状态的监管不无关系。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均未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
事实上,政策约束是移动医疗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中信产业基金投资副总裁何风志在由“健康界”与北京安贞医院联合主办的健康圈媒体训练营上表示,众所周知,我国的医疗卫生叫事业,而不叫市场,所谓事业是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
清科创投高级投资经理丁康认为,受限于国内医疗体制、治疗等环节的障碍,目前的移动医疗还不能算真正意义的移动医疗。真正的移动医疗在于能够实现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有效交互,通过采集病患的身体健康数据,智能地给与患者健康管理建议,而不仅仅是将挂号、问诊、治疗等环节的打通,解决中国大城市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
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这就意味着在线问诊的医生,只能给患者提供与健康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提醒患者就医前和就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而不能给患者开处方。
对于在线诊断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红线,法律和政策层面一直未给予明确的答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同时,移动医疗所属公司在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组织行医行为,系行政违法,应受到卫生行政机关行政处罚。
这意味着在移动医疗APP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因为其所服务的APP服务商不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行医行为也属于非法行医行为。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医生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罪,承担刑事责任。
监管受到如此关注,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杏树林CEO张遇升提到:“应尽快出台相关监管政策,至少可以明确‘黑白,让我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可为的就尽快打住,别浪费投入。”
事实上,国外在政策监管方面早已先行一步。美国在2012年通过了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法案。FDA也宣布将在2014年正式出台相关监管草案。
当然,政府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该行业出现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去年发布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未来移动医疗行业一定会被监管部门介入。而被监管将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行业准入门槛会被提高;另一方面,在严苛的监管环境下,牌照准入资格的获取将是漫长而艰难的利益博弈过程。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21期